-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研究
- 臧敦剛 劉艷 宋坤 羅雨柯
- 732字
- 2021-04-19 17:27:53
第四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文獻中互聯網金融的定義
很多學者已從各自角度出發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界定。謝平等(2012)首次提出互聯網金融模式,并且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支付方式、信息處理以及資源配置三個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王國剛(2014)提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金融模式與運行結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大大提升了現行金融的運行效率。張曉樸等(2014)則提出要準確理解“虛擬經濟”自身的運行機制,并把握好其與實體經濟的匹配度。楊凱生(2013)指出,只要是通過互聯網來運作的金融業務都可以算作是互聯網金融。陳志武(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并不能稱之為“新金融”,其本質上還是金融契約,仍然是信用之間的交換,只是銷售與獲取的渠道發生了改變。
二、本書中互聯網金融的定義
本書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金融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實現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再升級,并未創造出新的金融模式,究其本質還是金融。本書主要側重研究互聯網金融中以互聯網支付為主的業務和傳統金融機構開拓的網上銀行業務(其中包括存款、貸款等)。本書中的互聯網金融指的是:(1)以互聯網支付為主的業務;(2)傳統金融機構開拓的網上銀行業務,其中包括存款、貸款等;(3)民間借貸機構發展的P2P貸款與眾籌融資等。
三、傳統金融的定義
曹鳳岐(2015)認為,傳統金融是以銀行、證券、保險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模式。王敏成(2014)提出,傳統金融是一種以存款、貸款業務和資金結算業務為主的資金活動,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傳統金融包括所有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以及金銀買賣等活動,屬于典型的資金融通。高宏華(2002)認為傳統金融是指為在一定地域中共同生活的人群服務,滿足該類人群的金融需求并為之提供金融服務的活動。劉小平(2010)認為,傳統金融指的是銀行為滿足社區公眾一切金融方面的需求而開展的金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