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關于“懷舊”
- 梁曉聲文集·散文11
- 梁曉聲
- 1547字
- 2020-05-12 17:27:09
懷舊,其實便是人性本能的記憶。
好比年輪也意味著是樹木的記憶一樣——想想吧,若樹木亦有情愫,它們那一圈圈細密的年輪,該錄下了它們所經歷的多少故事呢?難道,它們會忘記曾是幼樹時遭遇過的某一場大風暴么?會忘記曾被折斷過枝丫時那一種痛楚么?會忘記育林人為它們流過的汗水對它們的保護之恩么?……
懷舊,便是人性這樣的一些記憶?。∷谋举|就是纏綿于心靈中的一縷情愫,與思想和理念是并沒有多少關系的。
倘我們看生活的眼光是入微的,我們當會發現,即或兒童和少年,也是每每難免要懷舊的呀!
一個男孩子說:“去年春節的時候……”
一個女孩子說:“爺爺活著的時候……”
一個少年說:“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一個少女說:“別把我的布娃娃扔了,我還喜歡哪!……”
他們實際上是在說什么呢?難道不是在表明——過去的日子里,某事、某人、某物,在他們的心靈中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甚至自認為是寶貴的記憶么?而那記憶,難道不是總體現為一種情愫么?
不但兒童和少年,連動物們也是懷舊的呀!
“胡馬依北風”“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不要以為這樣的一些詩句,只不過是詩人們的比賦。問問那些了解動物的人吧,他們興許會感慨地告訴我們,動物懷舊的“情愫”,有時比我們人還甚之呢!據說,野狐死前的預感是很強的。它們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命限臨終了,便盡可能地回到它們的第一處穴里。所以曹操有詩言——“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懷舊的情愫是那么豐富,我敢說,幾乎包括了人性的全部內容和側面。思鄉、念友、緬親、戀物、感時嘆歲、回顧以往……人性在懷舊之際,總是顯得那么溫良。
不要相信那些宣布自己絕不懷舊的人的話。他們這樣宣布的時候,恰恰道出——過去之對于他們,必定是剪不斷,理還亂。
據我想來,如果一個人真的根本不曾懷舊過——那么似乎足以證明,他或她的人性質量是相當可疑的。是的,是人性的質量可疑,而非是人生的。因為不管多么艱難的人生,并不意味著同時便是絕無溫馨情愫的人生。事實上恰恰相反,溫馨情愫相對于艱難人生,更是值得珍視值得回憶的?。?
“一枝何可貴,恰是故園春”“傷心江上客,不是故鄉人”“雙飛難再得,傷我寸心中”“故人一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因為人性有懷舊的特點,我們才有許多情愫真切的詩句可欣賞,歌者才一吟三嘆唱得我們感動啊!親情、友情、愛情,在懷舊的情愫中,如霧里的花姿,如水中的月影,我們深知它們確曾因我們而存在過,我們深知它們的虛幻并非我們的想象,而是留在我們心靈中的印痕——于是我們因它們的確曾存在而慶幸人生的賜予,因了我們的銘記不忘而感動自己。
懷舊的情愫,印在人類全部的歷史和現實的許多方面。它既與思想、意識、觀念無涉,也不是它們所能切割或抵消的。
大多數人的生命特點基本上是這樣的——幼年時朝前看,青年時看眼前,中年時邊在人生路上身不由己地走著邊回頭,而老年時既不回頭也不揚頭了。老年人習慣于低頭沉思。懷舊是老年人的情愫慰藉。他已無需太多的東西了,所以他不目咄咄地引頸尋覓。該記住的都印在他心靈里了,所以他也不必再頻頻回頭去找……
人性的這一特點,也極分明地體現在人類的繁衍過程中……
中國人從前的懷舊人性是很受壓抑的。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國人不太敢懷舊了,那可能會從政治上被斥為“懷念舊社會”。一九七八年以后中國人對懷舊二字也是心里曖昧的,那可能被諷為對極“左”年代情有獨鐘……
現在好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可公開地流露各自的懷舊情愫了——對此的種種指斥,據我看來,實也是相對于人性的極“左”。而青年人對中老年人的嘲諷,除了證明他們人生的淺薄和人性的不成熟,不再證明別的——到他們也開始懷舊的時候,他們將恍然大悟——啊,人生竟是這樣的?。 ?
生命終了之際,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所謂人生——不過是一些懷舊的片斷組成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