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關于月餅
- 梁曉聲文集·散文11
- 梁曉聲
- 1861字
- 2020-05-12 17:27:09
由中秋佳節,自然聯想到月餅。
過去,百姓人家過中秋也就買兩包月餅而已。我記得十分清楚,當年哈爾濱的月餅一包二斤,八塊。八角六分一斤。沙糖五仁餡的。除了這種,別無其他。
我頭腦的“底片”,已然開始老化。孩提時的許多事,漸在記憶中模糊了,卻保留下一些準確的數字。比如兩角四,當年一塊肥皂的價格;七角八,當年一種叫“江米條”的雜點的價格;四角六,一個燈泡的價格等等。
當年我家生活貧困。五個孩子。母親卻一向舍不得多花八角六分錢買一包月餅。每至中秋,一包月餅,通常總是這樣分的——妹妹一塊;我和哥及兩個弟弟,每人半塊;留下一塊,照例要供爺爺。供兩天后,再掰碎了分給我們。
母親從來都是一口不吃的。
她總說:“太甜。不愛吃。”
前幾年,月餅價格不知怎么突然貴得荒唐。最貴有千元幾千元一盒的。餡里包名表,包鉆戒,包紀念金幣。我曾寫過一篇短文,指斥為不折不扣的暴利現象。
一九九三年的一天,我收到一封從美國加州寄來的信。寫信人當年也是北大荒知青,一九八五年去了美國。現在已經是一位機電工程師,月薪頗豐。買了房子、汽車,嬌妻愛子三位一體,生活很是幸福。他在信中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往事——九七二年“中秋”節前,他和幾名男知青在球場上打籃球,幾名女知青坐在球場四周,邊洗衣服邊觀看。突然。一輛失控的“28”拖斗車沖向籃球場,沖向正帶球準備躍起投籃的他。待他聽到身后有異響,轉身已見拖斗車近在咫尺了。他愣住了。千鈞一發之際,有人將他猛地推開。拖斗車呼嘯而過,救他的人被碾于車下——是女排的一名班長,天津知青。
她被送往團衛生院時,已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無法挽救生命了。醫生說她至多再能挺著活半天。他當時也跟往團部去了。可她一路昏迷不醒,他根本沒機會對她說一句話。醫生只許連長一人入搶救室。連長出來時,說她喃喃地重復兩個字——“月餅……”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
于是電話打回連里,問哪個知青收到了家里寄來的月餅。結果令他們失望。當年知青相比著看誰最“革命”,認為月餅是替迷信人物嫦娥樹碑立傳的“反動糕點”,皆以不吃為榮。電話又打到其他連隊,結果也令他們失望了。最后經團領導批準,允許他們去郵局翻當天收到、尚未被各連取走的包裹。只要覺得內中可能有月餅,拆包無妨。因為這一點已同時獲得了所有連隊知青們的理解……
仍一無所獲。
奄奄一息的女知青班長口中弱聲重復著的,卻始終是“月餅”二字……
于是有人提議——為她做月餅。哪怕僅僅做一塊。
連長沒阻止。他也想將一塊月餅送到女知青手中……
護送她到團部醫院的知青們說做便做了。有的到大草甸子上去采□柿。那是一種比山丁子大不了多少的草本野果,藍色的,像葡萄,但比葡萄酸。除了“□柿”,他們再想不到任何可做月餅餡的東西了。
天已經黑了。他們打著手電散布在大草甸子里采。而大草甸子中的□柿秧,卻早已被團部附近的知青們“掃蕩”過多遍。終于采滿了半小碗。他們考慮到用“□柿”做月餅焰會很酸,所以又選了最好的蘿卜,切了點兒蘿卜丁,用開水焯過,與□柿摻在一起。拌了許多蜂蜜。再攪入一些油炒面。有一名知青用兩塊磚刻出了月餅模子。甚至細心地刻出了“中秋”二字。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將兩塊磚用油浸了,將那餡兒用精面包了,用磚合扣住,用鐵絲擰緊,放在灶火中燒烤。一邊燒烤,一邊往磚上澆油……
當連長拿著一塊滾熱的“月餅”,兩手掂換著沖入急救室時,女知青班長已咽氣了。連長哭了。知青們都哭了。哭得最悲痛的,當然是給我寫信的他……
他在信中說——他一直暗暗愛戀著她。敏感到她也在暗暗戀愛著自己,只不過都沒機會互訴戀情……
他在信中說——連里收到了她父母寄給她的一個包裹,內有兩塊月餅。沒誰能有充分的根據判斷她于昏迷之中弱聲重復“月餅”二字,是意識里盼望著吃到,還是唯恐父母不聽她的勸告執意寄來,會影響她在知青中思想“革命”的形象……
他在信中說——他們當年“土法上馬”制作的那塊月餅,和她家里寄來的兩塊月餅,曾一起放在她墳上供了幾天,后來被一頭牛吃了……
他給我寫信的目的,是請求我按照他提供的地址,每年“中秋”節前,替他買一包月餅,寄回北大荒去,請人供在她墳上……
我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按他信中提供的地址,先寄了封信投石問路,卻泥牛入海,杳無回音。又詢問過回北大荒的知青,得知當年那連隊,早遷移了,現已是一片荒無人煙之地……
我只得回信據實以告。
后來,我曾往北大荒寄過一個包裹,內裝幾種月餅。是寄給我當年教過的學生們。他們已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了。我想,他們的孩子吃我寄去的月餅時,當會覺得格外好吃吧?畢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吃到他們父母的小學老師寄給他們的月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