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投資大師智慧著作(2)

6. 行為金融學——非理性交易教訓

馬爾基爾認為市場價格極不精確,價格過度反應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不是例外。而且,人們的行為與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著系統性偏差;投資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關聯的。行為金融學進一步斷言可以量化這些非理性行為,或對這些非理性行為進行分類。大致說來,有四種因素使非理性行為得以存在,這些因素是過度自信、判斷偏差、羊群效應、風險厭惡。

(1)過度自信。認知心理學研究者已經證實,人們在不確定的情形下作判斷時會有一些方面與理性產生系統性偏離。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種是人們往往對自己的信念和能力過于自信,對未來的評估過于樂觀。很多個人投資者錯誤地確信自己能夠戰勝市場。結果他們會過度投機,過度交易。

人們傾向于將好的結果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辯解說不好的結果是由不尋常的外部事件造成的。兩三次成功的趣聞逸事總是比一般的過去經歷更能讓我們心動。事后聰明會使過度自信更加膨脹,并讓錯覺潛滋暗長。

(2)判斷偏差。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投資者,他們確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投資結果。這一點對于圖表師(技術派)更是事實,他們深信通過查看過去的股價就能預測未來。

(3)羊群效應。研究表明,一般說來,群體作出的決策往往比個體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并且各種不同的觀點都被考慮周到,那么群體進行的有根有據的討論會優化決策過程。

群體中的個體有時會相互影響,從而更加相信某個不正確的觀點實際上是正確的。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便是,個人投資者千萬要避免被群體行為沖昏頭腦。

(4)風險厭惡。投資者中有一個明顯的處理股票的傾向,賣掉賺錢的股票而抱牢賠錢的股票不賣。賣掉已經上漲的股票使投資者實現利潤,也使他們建立自尊。如果拋售賠錢的股票,他們會招致損失,產生懊悔的痛苦情緒。

<趣味延展>

身為學院派人士,馬爾基爾非常討厭那些以預測市場為生的技術分析專家,盡管為了教授學生他不得不戴起有色眼鏡來批判性地研究技術理論。

馬爾基爾在評價技術分析派時,語言極其辛辣:“股市歷史表明,無論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要準確無誤地預測股市的變化動態是幾乎不可能的。股市競爭是公眾的博弈行動,欲挖空心思地猜度變化無常的公眾反應是件非常危險的游戲。”

他還告誡迷信技術分析的投資者:“市場上總有那么多自稱精通技術指標、掌握了預測大勢法寶的技術分析專家、專業股評家試圖做股票市場的上帝,指導人們的買賣行為,喋喋不休地向社會公眾發出買賣股票的建議或指令。但完全聽從他們的人當中,又有幾個在自始至終地賺錢?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尚沒有一種技術方法能始終如一地經受住考驗。”

馬爾基爾生活中也在不斷地嘲弄那些所謂的技術專家。一次他突發奇想,讓學生們用投錢幣的方式繪制一張股票走勢圖,用擲錢幣的方法來決定股票的收盤價:如果拋擲結果是正面,就假定股票收盤價比前一日高0.5點;如果是反面,則假定價格下降0.5點。后來,他拿著這樣制成的一張行情看漲的投擲圖給一位技術分析專家看,這位專家簡直欣喜若狂:“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我們必須立即買進,毫無疑問,這種股票下周將上升15點。”當馬爾基爾告訴這位專家這張圖是投錢幣的結果時,專家既羞又怒,灰溜溜地走開了。

《戰勝華爾街》

彼得·林奇

<名著導讀>

彼得·林奇是美國,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資專家,他把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和大多數成熟市場的職業投資者一樣,彼得·林奇奉行價值投資哲學,而《戰勝華爾街》一書就是彼得·林奇投資哲學的具體體現,書中介紹了貫徹他哲學思維的具體實戰方法。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5歲開始小試投資,賺取學費,1968年畢業于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MBA學位。

1969年,林奇進入富達公司。1977—1990年間,他一直擔任富達公司旗下麥哲倫基金的經理人。在這13年間,他使麥哲倫基金的管理資產從1 8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高達29%,幾乎無人能出其右。麥哲倫基金也由此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資績效名列第一。

1990年,彼得·林奇光榮退休,開始總結自己的投資經驗,陸續寫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學以致富》,轟動華爾街。

而《戰勝華爾街》是林奇專門為業余投資者寫的一本股票投資策略實踐指南,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選股經歷,教投資者如何正確選股,如何避免選股陷阱,如何選出漲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等等。

林奇是如何具體實踐自己的投資方法,如何選股,如何管理投資組合,從而連續13年戰勝市場的。

從0.18億~1億美元的初期,從1億~10億美元的中期,從10億~140億美元的晚期,闡明了林奇連續13年戰勝市場的3個主要原因:

·林奇比別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別人更加重視調研。

·林奇比別人更加靈活。

精選21個選股經典案例,涉及零售業、房地產業、服務業、蕭條行業、金融業、周期性行業等。這不僅是林奇選股的具體操作更是分行業選股的要點指南。

總結出25條投資黃金法則,這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凝結出來的投資真諦,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該牢記于心,從而在股市迷宮中找到正確的方法。

<理論精讀>

1. 彼得·林奇個人投資經驗——成功總有原因

《戰勝華爾街》一書中,彼得·林奇回顧了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麥哲倫基金的傳奇歷程的3個階段:從0.18億~1億美元的初期、從1億~10億美元的中期以及從10億~140億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之所以能夠連續13年戰勝市場的3個主要原因。

(1)要比別人更勤奮,更能吃苦。毋庸置疑,選股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尋找值得投資的好股票,就像在石頭下面找金龜一樣。翻開10塊石頭,可能只會找到一只,翻開20塊石頭可能找到兩只。”而林奇每年要翻開幾千塊石頭,以便找到足夠的金龜,滿足麥哲倫基金龐大的胃口。

林奇的勤奮是有數據可查的。他每天早晨6 ∶ 05就出門;一天要看的資料有3英尺高;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連周六也要待在辦公室看資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兒。

(2)要重視對上市公司的深入調研。林奇相信必須對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調研才能更好地做出投資選擇。在林奇掌管麥哲倫基金期間,他對上市公司的訪問量(包括對上市公司的電話訪問、林奇到上市公司實地訪問以及參加投資研討會)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達570家。林奇發現,如果長此以往的話,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訪問2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強調的是對上市公司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你自己不對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研究,進行仔細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擁有再多的股票軟件和信息服務系統也沒有用。”

(3)要靈活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林奇告訴我們:“在選股上,靈活性是關鍵。因為股市上總是能找到一些價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縱觀林奇的投資歷程,從早期的重點選擇小盤快速成長股,到后期重倉投資大盤藍籌股,尤其是汽車公司這樣的周期股,并進軍海外市場,投資外國上市公司股票,林奇都是不斷根據市場情況以及基金規模情況來靈活調整自己的選股策略;不僅如此,從早期的頻繁買賣換股,到后期的長期持有,林奇還不斷靈活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管理策略。

2. 25條投資黃金法則——散戶炒股的金科玉律

彼得·林奇在書中提出了25條投資黃金法則,這些法則大多是價值投資中一些普遍適用的規則。這里面沒有均線和K線,更沒有分時圖和短線指標,有的只是對公司基本面的研究,這是林奇一生投資智慧的濃縮。

(1)投資很有趣,很刺激,如果你根本不作任何研究的話,那也很危險。

(2)作為一個投資者,你的優勢不在于從華爾街專家那里獲取一些所謂的投資建議。而是你已擁有的一些東西。當你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業的時候,利用你的優勢,你可能表現得比專家更為出色。

(3)在過去的30多年,股票市場由一群職業炒家主宰著。和一般公眾的理解相反,這反而使業余投資者更易于進行投資。你完全可以不理會這些專家,你也能戰勝市場。

(4)通常,幾個月甚至幾年內一家公司經營的狀況與股價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長期而言,公司的經營狀況與股價呈完全的相關性。這個差別是賺錢的關鍵,而這就需要耐心而且要選好股票。

(5)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看看它到底干些什么。

(6)你必須知道持有這只股票的到底是家什么公司,以及為什么持有它。“孩子一定會長大成人”這樣的話不可信。

(7)遠射總是脫離目標。

(8)持有股票就像養育小孩一樣,除了你能做的和應該做的,你不要介入過多。業余投資者可能有時間去研究8~12家公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賣各種股票。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在你的證券組合里面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出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就暫時把錢存到銀行里,直到發現了這樣的股票再說。

(10)永遠不要投資于一個你不了解其財務狀況的公司。投資股票最大的損失往往來自于投資財務狀況不良的公司。在買股票之前,千萬檢查一下它的資產負債表,看看其財務是否穩健。

(11)不要投資熱門行業里的熱門公司。冷門的、增長停滯的行業往往出大牛股。

(12)對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開始盈利的時候,你再去投資。

(13)假如你想要投資問題行業,就去買那些該行業中有能力維持營運的公司。買進后就等待行業出現轉機。

(14)如果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1 000美元,你最多損失也只有1 000美元,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一直持有的話,也許就有機會賺得10 000美元甚至500 000美元。普通人可以長期盯住少數好股票,基金經理則不得不搞分散投資。股票太多就會失去集中投資的優勢。只要找到幾家大牛股,你的投資生涯就不算虛度。

(15)在每一個行業,每個地區,觀察力敏銳的業余投資者可能在專家之前很早就發現了有高成長率的公司。

(16)股市的崩盤,猶如科羅拉多州1月暴風雪一樣尋常。如果你有所準備,就不會對你造成多大影響。股市大跌其實是一個買入股票的大好機會,那時驚恐萬分的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股價自然很低了,你就可以趁機挑選很多便宜的股票。

(17)每個人都有頭腦在股市賺錢。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膽魄。如果你很容易在股市恐慌的時候拋售股票,你應該遠離股市和股票共同基金。

(18)總是有些東西值得擔心。不要理會周末的焦慮和新聞播音員最近恐慌的言論。出售股票只能因為這個公司的基本面發生了惡化,而不是擔心天會塌下來。

(19)沒有人能預測利率、未來的經濟趨勢和股票市場的走向。不要搞這樣的預測,關注你所投資的公司實際情況。

(20)如果你研究10家公司,你將會發現有一家公司比你預期的要好得多。如果你研究50家,你將會發現有5家。股市上總有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華爾街經常忽視有良好業績的公司。

(21)如果你沒有研究過一家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機會就像在撲克牌游戲時不看牌就能賭贏一樣。

(22)如果你持有優質公司的股票,時間就站在你這邊,你只要能有耐心——即使你在頭5年錯過了沃爾瑪,但在下一個5年它依舊是值得持有的股票;當你猶豫觀望時,時間就是你的對立面。

(23)如果你有膽量買股票,但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做研究,那么你就去買共同基金。它是資產多樣化的好辦法。你最好買上幾家基金。每家基金經理有不同的投資風格:增長型、價值型、小盤股、大盤股,等等。投資于6家相同風格的基金不算是多樣化。

資本利得稅會懲罰那些在不同基金之間換來換去的投資者。如果你所投資的一家或幾家表現不錯,就不要輕易放棄,堅持持有它們。

(24)過去10年中,美國股市漲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第八。你可以將部分資金投資于表現良好的海外基金,這樣就可以分享那些經濟體的高增長。

(25)從長期來看,一個精心選擇的股票組合表現總是優于債券組合或貨幣市場賬戶。但如果投資一個糟糕的股票投資組合,還不如把錢放到床墊下面。

3. 從0.18億~140億美元——林奇輝煌的基金之旅

彼得·林奇在掌管麥哲倫基金期間大獲成功,從1977—1990年,我們可將其分為早、中、晚期3個階段。

早期在麥哲倫轉為封閉基金的4年里,沒有新客戶和高比例的贖回,這種情況迫使林奇不斷找新股換舊股,并且他還要不斷地賣股變現用以償付投資者不斷的投資贖回,這是一段艱難的歲月。但是,在這個階段,林奇保持了很高的換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業,為以后管理百億基金做好了準備。他最重要的收獲,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價值;而主要教訓是:“提早放棄好股票,正應了‘拔苗助長’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認識到盯住那些越來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這對于國內那些熱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基金經理及投資者來說,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示。

中期隨著基金重新開放,公司未來走勢越來越理想,林奇也成了一個更有耐心的投資者,基金年換手率下降了2/3。我們相信,林奇在麥哲倫中期的操作對國內基金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首先是忠實公司獨特的研究機制,它一改由基金經理挑選分析人員推薦的股票,將研究工作交給分析人員去完成的傳統做法,讓所有的基金經理各負其責,獨立研究,并對其結果負責;其次是麥哲倫賦予林奇買賣決策的自由度,沒有人老盯著林奇的一舉一動,也沒有每周排名的騷擾,他只需要面對每年一次的成績評估,其余時間全部用來獨立決策。

晚期麥哲倫的規模一路飆升到百億之巨。恰在此時林奇遭遇1987年股災,股災使麥哲倫基金的總資產從1987年8月份的110億美元變成了10月份的72億美元,損失相當于哥斯達黎加的國民生產總值。對基金而言,主要教訓是滿倉的風險:股災發生時要應付潮水般的恐慌贖回,本來應該買進的時候卻被迫賣出。林奇由此總結出永遠保持10%現金的基本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大石桥市| 思南县| 深圳市| 比如县| 彭阳县| 松溪县| 景谷| 从化市| 旺苍县| 三台县| 澎湖县| 陇川县| 牡丹江市| 绵阳市| 庐江县| 始兴县| 宁武县| 河北省| 宁波市| 泉州市| 犍为县| 赫章县| 梅河口市| 盱眙县| 轮台县| 内黄县| 青岛市| 阳曲县| 永靖县| 福鼎市| 花垣县| 行唐县| 临漳县| 铜陵市| 怀集县| 金昌市| 讷河市| 繁昌县| 台前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