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災難性變化。通常情況是,當一個行業處在危機之中時,隨著兩三個主要公司的破產,或處在破產邊緣,整個行業在準備著一次反彈,只要改變整個基礎的情勢存在。中國的紡織行業也許正符合這種變化。
(2)現在正紅火的行業,也許已暗藏了變壞的因素。這就是所說的“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對于這種行業的股票,羅杰斯的通常做法是做空。做空前,一般要經過仔細研究,因為有些價位很高的股票也還會繼續走高。
(3)將政府扶持的行業作為重點投資對象。由于政府的干預,這些行業都將會有很大的變化。他在某一國家投資時,也往往會把政府支持行業的股票全部買下。
(4)緊跟時代發展,瞄準那些有潛力的新興行業。20世紀70年代當婦女們開始崇尚“自然美”,放棄甚至根本不化妝時,羅杰斯研究了雅芳實業的股票,并認定盡管當時雅芳的市盈率超過70倍,但發展趨勢已定,公司最終還是不行。他以130美元的價格做空,1年后,以低于25美元的價格平了倉。
上述這4種變化,從實質上講還是供求關系的變化在起作用。羅杰斯說:“致富的關鍵就在于正確把握供求關系,共產主義者、華盛頓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排斥這條法則。”
羅杰斯用石油工業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道理。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上漲帶來了一系列連帶反應,一般人都感覺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使之上漲的。但羅杰斯對此卻另有看法:從1960年起,石油輸出國組織每年都想抬升原油的價格,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過,價格總是再一次往下跌。真正的原因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最高法院判定美國政府可以管制天然氣的價格,政府管制的結果使得價格低到生產天然氣根本沒有利潤了,與此同時,消費者卻越來越認識到天然氣作為燃料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比石油或煤炭更便宜和更干凈。這樣,居民也漸漸地轉向了天然氣,但天然氣的開采卻正在急劇下降。鑒于此種情況,羅杰斯進行了一系列的鉆井公司調查,羅杰斯認為,讓這些石油公司破產,并且停止全國范圍內的家庭天然氣消費是不可想象的。于是他買了油井的股票和這一行業相關的所有其他東西。不久以后,石油和天然氣果然開始瘋漲。
3. 黃金投資——保值投資手段
羅杰斯對于黃金投資很感興趣。1990年6月,羅杰斯旅行經過伯力時,發現西伯利亞人瘋狂搶購黃金飾品,這激起了羅杰斯的好奇心,他為了弄清黃金對蘇聯有多重要,去見了當地金礦開采組織的領導伊果·索斯寧,此人在當地礦業組織中極有威信。他和伊果·索斯寧談論黃金和其他商品,以此來了解20世紀的蘇聯所賴以生存的是什么。
羅杰斯有一條投資原則是:不管賭什么,永遠跟中央銀行相反,永遠跟現實世界一致。羅杰斯認為每當中央銀行在維護某種東西的低價值(黃金也不例外)時,聰明的投資者就應反其道而行之,在這個價位不斷買入,這樣做回報一定很豐厚。羅杰斯在20世紀70年代買入黃金,35年后,黃金的價格終于放開時,價格上漲幅度遠超過了它的應有水平,因為它長時間地被限制在低價。羅杰斯的投資法則被驗證了。
羅杰斯認為供求雙方角力的結果終將會體現在價格上,價格表述的是供應和需求相交并持續的那個點。所以黃金的投資者只需搞清楚供應和需求,而不用關心淘金或購金的狂潮,就會成為巨富。比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盎司35美元的黃金價格保持了37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價位變得偏低了,因此黃金的生產持續減退很多年。后來由于金子價位偏低,黃金開始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比如,用于牙齒修補和電子領域。用得多了以后就出現了供小于求的現象,于是黃金就開始漲價了。
羅杰斯始終認為黃金的購買與其他的商品的買賣一樣都受市場的運作規律支配著,沿著一個穩定的價格波動。由于供求平衡被打破了,黃金的價格開始上漲,其價格上漲有其合理和合法的原因。一般的公眾當看到某塊地或某種股票上漲了就知道可以從中大撈一筆,于是就有更多的人跟進,同時還做著發財的美夢。買得早的聰明人會選擇一個合適的高價位賣掉他手中的黃金(或股票、房地產)而因此美夢成真,而另一部分人則成全了別人的美事,而自己卻被高位套牢。當有很多人高位買進時,此時的供求平衡又將被打破,新一輪的下跌又將開始,“買進—上漲—買進—賣出—下跌”,市場就是這樣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運行著,輪回著。黃金這一特殊商品也不例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黃金幾千年來一直是傳統的保值手段。但是,它可能會在某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落后于購買力。它在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本應該能夠保值,但是,它今天不能保值的方式與20世紀70年代是不同的,因為在21世紀可能還存在著其他更好的保值手段,羅杰斯還不能確定它是什么。
4. 關于中國——新興市場中的投資機會
《風險投資家環球游記》一書中,羅杰斯用了3章的篇幅介紹中國,羅杰斯認為到21世紀早期的某個時候,中國的經濟會躍居世界第一(不是指人均水平),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和羅杰斯對中國的了解(通過4次旅行)有密切的關系。
羅杰斯認為,中國人有著相當悠久的經商傳統,這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香港已經成為了亞洲金融中心,它的影響正飛快地向北延伸。廣東人的腦子里塞滿了生意經,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讓這些南方人先富了起來。中西部受其影響,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中國還有一筆寶貴財富——海外華人,很多海外華人有資金、有技術,這給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沒有人知道華僑到底有多少,他們遍布全球(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有三成的人口是華人。中國對海外華僑的投資永遠是歡迎的,即使是第三代華裔,從來都不知道怎樣使用筷子,從來沒聽過一句廣東話,但對中國人來說,你也是一個中國人,中國隨時都歡迎你回來投資。
羅杰斯認為一個謹慎的西方投資者應該這樣開發中國的經濟:如果你想在中國做生意,就應該找個中國公司為你在中國經營,比如說,假設某公司宣布打算直接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那羅杰斯很可能想賣空它的股票;但是假如它同一個已經在中國做得很成功的海外華人的公司掛上鉤,比如說是一個在泰國或新加坡的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那羅杰斯就可能很樂意購買這家公司或是那家海外華人公司的股票。
羅杰斯始終認為中國人是勤勞、聰明的,他環球旅行經過很多個國家,并且拿其中一部分同中國比較,指出有很多棘手的問題到中國人手里就會被巧妙地解決好。這也許才是很多海外華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特色。
5. 人在旅途——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羅杰斯1991年旅行途經阿根廷,仔細研究了阿根廷的股市,羅杰斯發現,經過幾十年的失敗,總結經驗后這個國家已開始認識到國家在創造繁榮這方面的能力有限,當地的報紙也說新政府決心改變庇隆主義,因為庇隆主義把一切都國有化了。有一些經濟和政治頭腦的人就會知道這種中央集權管制下的經濟政策只能阻礙經濟的發展,并且使阿根廷處于長期的困頓局面中。為了更好地弄清楚他所要投資國家的前景,羅杰斯去問一些政府官員,對政府有何看法,得出的結論使他決定把錢投在政府已宣布將集中發展的3種行業——電信、旅游和采礦。促成羅杰斯買股票的一個原因是這里的股票非常便宜。經過研究,他買了19種股票,這些企業都是有發展前景并有很好的業績支撐。
途經厄瓜多爾,羅杰斯滿眼都是繁榮景象,基礎設施很好,出入境手續非常簡單,并且貨幣可自由兌換,羅杰斯又一次選中當地最大的一家銀行,做起了股票投資。有意思的是當羅杰斯走進銀行股票部時,發現其成員幾乎是清一色的金發女性。在崇尚大男子主義的拉美國家,這種工作讓女性承擔,說明當地人對股票投資不夠重視。意味著股市還處于發展初期,投資正是時候。幾經周折,他買下當時蕭條的股市上最不景氣的7種股票。
1991年的南美洲在羅杰斯眼里是一塊投資寶地,這里舊的獨裁統治和外匯管制幾乎全部消失。沒有中歐和非洲那樣潛在的邊境問題,形勢更趨穩定。每一個投資者都不希望自己的錢投在一個滿是戰火和硝煙的地方。南美人正在發展真正的股票交易所,他們的貨幣也越發穩定了。鑒于這些有利因素,羅杰斯在除智利外(智利正處牛市),另外幾個國家(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烏拉圭)都做了股票投資,想來收益也不會太差。
中美洲的旅行更接近家園,也受美國影響更多。到處都有美國人留下的痕跡,巴拿馬城基本上就是美國的一個前哨,美元是巴拿馬的正式貨幣,美國的干涉給巴拿馬人帶來的利益從一條巴拿馬運河上即可看出,巴拿馬運河是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通道,一條運河也是一棵搖錢樹。
途經哥斯達黎加時,雖然局勢不太穩,但羅杰斯還是在那兒做了投資。因為這里的政府已決定發展股票市場,并且得知交易所的所長正準備加入國際股票交易所協會。哥斯達黎加擁有美麗的海灘、山脈,以及叢林。旅游業很有發展前途,曾在不同時期被美國人選作投資場所。哥斯達黎加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制糖、可可。除了咖啡及旅游業,其他行業一直處于熊市,羅杰斯相信這些農業市場會興旺起來的,并且能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的騰飛。牛市會來的。羅杰斯買了股票交易所最穩健的公司(最大的釀酒廠,最大的報紙,一家農業公司,一家銀行等)的部分股票。并準備繼續投資下去。
在薩爾瓦多,羅杰斯覺得那里當時的戰爭即將結束,預測咖啡和蔗糖價格以后肯定會上漲,并且戰爭結束后美國會投入很多美元,他認為最糟的事情已經發生,往后就會漸漸好起來,所以他也在這里做了投資。
<趣味延展>
吉姆·羅杰斯在37歲那一年懷揣著在股市上賺取的1 400萬美元宣布退休,但是退休并不等于告別投資。他強調說,自己“兒時就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騎著摩托車環游世界”。他相信,在耶魯和牛津大學期間密集學習的地理學、經濟學和歷史學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在環球旅行和投資中派上用場。就這樣,羅杰斯找到了環游世界和投資之間的契合點,開始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夢想。
事實上,他曾經2次環游世界,第一次在1990年。羅杰斯與女友塔碧莎騎著摩托車,去50多個國家,花了近2年時間。在貝爾格萊德,他們感受到衰敗;在中歐,遭遇車墜懸崖的危險;在西伯利亞,經歷荒無人煙的糟糕路況;在非洲,又在戰亂中一路逃亡;在南美洲,更是遭遇了殺人如麻的游擊隊,然而這一切無損浪漫。第二次是1999年,羅杰斯開著奔馳旅行車,歷時3年,途經116個國家,從冰島出發經過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非洲、南極、澳大利亞、南美洲然后回到美國,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羅杰斯非常喜愛中國,他在中國旅游期間與人打臺球、訪問老年婚姻介紹所、到中醫診所嘗試針灸、觀摩中國的氣功和武術,中國這個古老文化的一切讓他感到新奇。
如果僅僅把羅杰斯的旅行看成是一種娛樂那就大錯特錯了,出于天性,羅杰斯仍舊關注著具有前景的投資機會:在土耳其,他發現在中央強烈干預經濟的體制下,過高的價位不值得投資;在奧地利,他預見沉睡的股票市場會因為周邊國家的經濟復蘇而蓬勃發展,于是大舉投資奧地利股票并獲利頗豐;在智利,他預見自由化改革的陣痛將給該國帶來長久繁榮;在秘魯利馬,他預見廢除不合理債券將恢復秘魯的昔日繁榮;在中國,他看到了經濟發展蘊藏的投資機會,因而投資B股獲利豐厚……
旅行中的投資充滿著神奇的色彩,羅杰斯不愧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投資家!
《怎樣選擇成長股》
菲利普·A·費舍
<名著導讀>
菲利普·A·費舍是長期持有成長股投資理念的倡導者,同樣屬于價值投資者,費舍更偏重于研究企業的成長性,號稱所謂的“成長型價值投資之父”。另外,費舍的重要貢獻,就是提出研究分析企業不能僅停留在財務數字上,而應該從對企業的訪談中觀察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
作為長期的投資大師,費舍在1928—1999年超過71年的投資生涯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2004年去世,和紐伯格、鄧普頓等大師一樣,費舍也是一位極其長壽的投資者。因此,1958年首次出版的此書也是投資者必讀的經典著作。
在此書中,費舍解釋了自己是如何挑選成長型公司的,他羅列了15個要點——有關成長股的標準、如何尋找成長股以及怎樣把握時機。這15個要點涵蓋了市場營銷和銷售、公司管理、研發活動、收益狀況、人事關系、會計控制、內部溝通以及財政預算等多個方面。
費舍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巴菲特曾說:“當我讀過《怎樣選擇成長股》后我找到費舍,這個人和他的理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通過對公司業務深入了解,使用費舍的技巧,可以做出聰明的投資決策。”
多年來,《怎樣選擇成長股》一直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所投資課程使用的教材。
要了解經營者的意圖,唯一的方法是觀察他們如何與股東溝通,特別是對困境的反應。
<理論精讀>
1. 判別成長股——成長股的4個特點
費舍認為投資人更應該集中精力選擇能夠使自己以最小的代價和風險來獲得最大收益的公司,也就是選擇真正的“成長股”。為此,他提出了選擇成長股的15個要點,認為一家公司如果能夠符合其中相當多的要點,則具有比較高的投資價值,也就可以稱為“成長股”。簡單說來這15個要點大致圍繞著以下的4個方面:
第一是公司面臨的市場狀態和它的競爭能力: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在幾年之內能否大幅成長?有沒有優越的銷售渠道?這2個問題的答案是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值得研究的基本條件。
營業額的增長前景首先取決于需求增長的狀況,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必須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另外,對于企業銷售能力的分析往往被忽視,絕大多數分析人員只滿足于依賴一些粗略的指標來分析企業的銷售能力。費舍認為這些比率太過粗疏,根本不足以成為判斷投資價值的依據,要了解一家企業真正的行銷能力,必須要到其競爭對手和客戶那里去做艱苦而細致的調查。
第二是公司的研發水平:該公司研發活動的效率如何?為了進一步提高總體銷售水平,發現新的產品增長點,管理層推進研發活動的決心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