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媽媽不買玩具
- (韓)郭銀京
- 2185字
- 2020-05-18 18:50:57
前言
在韓國時,我是個既要上班又要育兒的職場媽媽,時間和體力有限,好在身邊有許多親朋好友協助。當時,我媽媽總是隨時準備好家常小菜給忙碌的我送飯。在育兒的過程中,每逢我精疲力竭時,朋友總會聽我發牢騷。當時育兒對我而言,可以說是既困難又新鮮。
有一天,我先生決定去美國留學,我和兒子也得跟著他離開韓國。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度,既沒有媽媽的照顧,也沒有好朋友可以分享心情,完全失去了穩固的后盾,這真的讓我感到十分惶恐。
到美國后,兒科醫生建議,晚上8點之后把孩子送進房間,關上房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養成自己睡覺的習慣。但我對此實在無法認同。后來,看到美國婦女推著嬰兒車去餐廳吃飯,孩子哭鬧時,只是用腳踢一下嬰兒車,然后就繼續吃飯,這點也令我飽受沖擊。于是,我決定找出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
將對人類歷史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天才們一一羅列后,我發現猶太人確實對人類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臉書(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谷歌(Google)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31冰淇淋創始人之一歐文·羅賓斯(Irvine Robbins)、金融巨頭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Rothschild Family)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電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喜劇泰斗卓別林(Charlie Chapli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外交官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和馬克·夏加爾(Марк шагал)、古根海姆博物館創始人所羅門·R.古根海姆(Solomon R.Guggenheim)和藝術收藏家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社會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現代科學先驅及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都是猶太人。我也經常看到猶太人不落人后地捐款和參與慈善活動的相關報道。猶太人只占美國人口不到2%,但是他們在美國境內的捐款金額,竟然占了美國慈善捐款總額的45%。
失去了國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得以在各個領域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為什么只占全球人口0.2%的猶太人,占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22%,還占了美國常春藤盟校學生的四分之一呢?
出于好奇,我開始關注猶太人的文化和教育,并且毫不猶豫地幫兒子在猶太幼兒園報名。由于這個大膽的決定,我認識了許多猶太朋友,如猶太教拉比(意為“圣者”,是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他們接受過正規猶太教育,系統學習過猶太教經典,擔任著猶太人社團或猶太教教會的精神領袖,或在猶太經學院中傳授猶太教教義)、幼兒園園長、大學教授、醫生、律師、商人、家庭主婦和教師,其中許多人成為我的摯友。猶太人在成為你朋友的前后,有著顯著的差異。當猶太人將你視為朋友之后,就會不問緣由,毫不計較地幫助你,并且會真誠、不矯飾地與你分享他們的生活哲學。
本書或許可以成為一本打破許多人對猶太人既有成見的書。最重要的是,我并不是要在本書中敘述,得到諾貝爾獎的猶太人有多么偉大,或是猶太父母是如何完美而優秀等這類不切實際的故事。
雖然有些人認為猶太父母全都英明、聰慧又機智,但是我曾目睹過他們并非全都如此。他們也會犯錯,也有例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觀。而我對猶太孩子的第一印象,反倒是既沒精神又散漫。在廣為人知的猶太名人逸事中,總是會提及他們有不尋常的童年,這不足為奇。但是我很好奇的是,這些孩子是如何成長為具有領導能力,并且能夠展現自我理念的成年人的。
我從我的猶太朋友身上找到了答案。猶太人無論在哪里長大或定居,都可以在那個社群中脫穎而出,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成長環境,以及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文化。
那么猶太人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我花了許多時間尋找答案,但是沒有人能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對猶太人來說,教育就是反映猶太文化、宗教和精神的生活本身。在教養方式各異、家庭文化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的猶太人,是如何感受和維護身為猶太人的價值的呢?他們長大成人之后,認為什么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呢?雖然他們也曾遭遇過困難和沖突,但是有一些價值觀是絕對不變的。
猶太人通常不會為孩子選擇高價玩具,或是強求那些別人覺得榮耀的成績單、獎狀、資格證、知識等,反而更關心孩子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將知識活用于生活的態度、習慣和方法。例如,對周圍的一切不會走馬觀花而是好奇地提問的習慣,以及有效學習知識并懂得適時運用知識的方法,還有教導孩子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并通過“修補世界”的精神,創造幸福人生。
猶太人學到的這些態度、習慣和方法,會成為他們受用一生的利器。當他們長大,建立新的家庭后,也會將此視為教育下一代的指南。
對我的猶太朋友來說,教育子女不是戰爭,也不是需要殫精竭慮來制訂的偉大計劃。
他們認為教育子女就是一種自然的生活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成長和日積月累的成果;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才是教育。
沒有人生來就是完美的父母。許多人想盡辦法想要成為最好的父母,而大部分父母總是會迷失方向,或是走彎路。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最好的時機總是當下。我一直在尋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尋找理想的家庭樣貌,并且致力于找尋真正的自我,這正是我所期待和夢想的人生。
如果各位對如何教育孩子感到彷徨無助,或被身邊的人質疑不會帶孩子而倍感壓力,又或者受到許多育兒建議的影響而搖擺不定,希望本書能夠為你帶來些許安慰,并幫助你找到自己的路。每個人的生命羅盤都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必須成為教育自己孩子和確定家庭方向的主體,這點請務必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