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
- (日)加藤諦三
- 1151字
- 2020-06-03 16:31:02
1.1 未被滿足的“撒嬌欲”會妨礙一個人的內在穩定
為什么會依賴父母——“安心”的構成
對于小孩子的成長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夠接受他的缺點、弱點,接受他不夠好的那一面。小孩子軟弱、利己、懶惰等“不夠好”的部分,父母是否能夠以“真拿你沒辦法”這種溫柔的心情去接納它,這將影響孩子今后性格的形成。
自己的“不夠好”,是得到了父母“這也沒辦法”的溫柔接納,還是受到了斥責或侮辱,對孩子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沒有什么事情能比被自己的“生命之柱”——父母懲罰更可怕。
弗洛姆[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曾如此評價過這件事:“……那種心情就像是被人硬塞進關著饑餓的獅子的籠子里,或是被人丟進滿是毒蛇的洞穴中一樣。”(《關于惡》‘悪について’日版鈴木重吉譯,紀伊國屋書店)
也就是說,孩子對母親的恐懼等同于這樣的恐懼。雖然弗洛姆說的是對母親的恐懼,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對父母的恐懼。
于我而言,雖然不覺得自己得到了多少母親的理解,但是我并不害怕我的母親,反而我非常恐懼自己的父親。
而我也確實做過如弗洛姆所說的那般被毒蛇追趕的噩夢,或是真如弗洛姆所寫的那樣被人扔進滿是毒蛇的洞穴中的噩夢。夢中的我想要逃跑,卻連落足的地方都沒有。
那種恐懼感很難用言語去表述清楚。不只是蛇,我還曾做過自己被關進飛舞著數千只熊蜂的箱子里,或是要被惡犬咬到腳卻動不了之類的噩夢。
現在想一想,正如弗洛姆所說的那樣,這些夢表現出了我心中的依賴與恐懼,同時也是我內心無力感的一種體現。
“對母親有情感固著(固著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對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斷重復的一種心理模式和思維特征。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如果在性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未被充分滿足,就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的人,會給類似于異常依戀關系這種情感關系找合理化的理由。例如,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為母親服務,或是覺得母親太辛苦了,或是認為母親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等等。假如情感固著的對象不是母親個人而是國家的話,其合理化的過程也是一樣的。”(《關于惡》)
因為對母親存有情感固著,所以會把這種依賴合理化。那這個人這般服從以及服務于母親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追根究底,這個人只能通過得到母親的認可來獲得滿足感。比起其他人的認可,母親的認可更能讓他獲得滿足。這便是對母親的心理依賴。
當然并不是說母親以外的人的認可不會讓他感到高興。但是,他最想要得到的實際上是來自母親的認可。正因如此,他才會傾盡所有地為母親服務。
自己活下去的動力,全部來自那個人的肯定。換一種說法就是,極度恐懼來自那個人的侮辱或責罰。
從共生的情感固著中脫離出來、自我獨立則意味著不再會那么重視那個人的評價,也就是說他找到了其他更讓自己感到滿足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