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子鑒賞辭典
  • 劉康德
  • 1617字
  • 2020-05-21 17:41:21

十六章

致虛極[1],守靜篤[2]。萬物并作,吾以觀復[3]。夫物蕓蕓[4],各復歸其根[5]。歸根曰靜,靜曰復命[6]。復命曰常[7],知常曰明[8]。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9],容乃公[10],公乃全[11],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注釋〕

[1]虛:心靈空明無欲。極:極度、極點。[2]靜:無為安靜。篤:徹底。[3]作:生長活動。復:往復、回復、循環。[4]蕓蕓:草木繁盛紛雜。[5]根:根本、本原。[6]歸根:回歸本原。復命:復歸原賦予的本性。[7]常:天地萬物運動變化中的不變法則(原則)。[8]明:認識、了解事物運動變化中的法則,叫作“明”。[9]容:包容的意思;河上公注:“無所不包容?!盵10]公:大公、公平。[11]全:無所不周普(王弼注)。


〔鑒賞〕

本章老子一開始強調主體修養——“致虛極,守靜篤”,認為如此能觀察到天地萬物紛紛紜紜,然后復歸其根的整個過程。這種復歸其根——等于不變,所以叫作“靜”(實際上是老子之“道”的另一種稱謂,主體修養——“致虛極,守靜篤”也可從中引出)。既然“靜”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所以又可稱為“?!保蛔袷剡@“常”的原則,就不會輕舉妄動。運用到社會生活,就能包容、大公、周全,使人終身免于危殆。

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工夫,如同老子之“道”怎么樣看都行一樣,怎樣做怎樣行。所以“致虛”“守靜”被醫家用后能養生治病,如明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到的:“靜可以固元氣,萬病不生,百歲可活”(《清修妙論箋上》)。明王文祿也說:“非時時靜養之,烏能延生?”(《醫先》)而清曹庭棟則說得更詳細:“養靜為攝生首務……《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降者降服之降。陰不足而受陽制,立見枯竭矣。養靜所以養陰,正為動時揮運之用。”(《老老恒言》卷二《燕居》)

同樣,“致虛”“守靜”工夫被道學家用后,就能大增德操品行,如明代呂坤說道:“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徳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靜則凝重,靜中境自是寬闊。”(《呻吟語》卷一《存心》)明王塘南在《論學書》中也說道:“靜中涵養,勿思前慮后,但澄然若忘,常如游于洪濛未判之初。此樂當自得之,則真機躍如,其進自不能已矣。”(《答劉心蘧》)

道學家還認為“靜”可以通神明,增認識,明事理,這就如同水靜能照須眉一樣。所以明代理學家方孝孺會舉例說道:“余少時嘗從諸老生游于市。修衢廣巷,車馬往來,鼓吹鬧耳,珠玉錦繡之肆交陳乎前。余憧憧而行不知其所底。及暮而歸……至家而思之,凡觸乎目者,漫不能記。而老生方坐而為人言所遇:馬幾蹄、車幾輪、鼓吹幾部,道中人語者、歌者為誰,所語何言、所歌何辭、何為道以行,行凡幾里,皆識之無所失。余大驚以問,老人曰:子知子之所由,忘乎心之為物,靜則明,動則眩。”(《靜齋記》)由此呂坤在《呻吟語》中總結說:“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保ā洞嫘摹罚?/p>

而老子于本章直接認定“致虛極,守靜篤”能觀悟到他的“道”體:蕓蕓萬物最終復歸其根——靜;這大概就是南宋道士白玉蟾解釋的:“靜定日久,聰是日全,天光內燭,心純乎道,與道合道?!保ā独做駱袑毥浖ⅰ罚┻@樣,由“道”體引申出的“致虛”“守靜”工夫,反過來又能觀悟到萬物向“道”體根本(靜)的復歸。這里,工夫與本體一致,“虛靜”既是“體”又是“用”。

但這“虛靜”工夫又是怎樣做的呢?按明鄭瑄所說:心要養得死灰一般,“任他翻天覆地,打動不得”,這就叫“虛靜”工夫(《昨非庵日纂》卷七《頤真》);或按上述王塘南所說:“虛靜”工夫就是“勿思前慮后”,“常如游于洪濛未判之初”;或按今人陳鼓應所說:不以心機欲念蔽塞明澈的心靈(《老子注譯及評介》)。這樣,就能起到養生養性的目的,達到觀悟道體的境地,也能做到行為“有?!倍煌?。

正是有了這“體用”一致的“虛靜”之道,《老子》本章后半段接著說:就能“無所不包容”(河上公注)、“無所不周普”(王弼注),合乎天道,于人就能終身免于危殆。

(劉康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山县| 邢台市| 和林格尔县| 富裕县| 灵宝市| 灵宝市| 云安县| 衡阳县| 竹山县| 彭州市| 紫阳县| 东阿县| 长葛市| 安吉县| 凉山| 林州市| 新邵县| 新晃| 惠来县| 彭水| 莱芜市| 沛县| 昭觉县| 长兴县| 梧州市| 南汇区| 金平| 广德县| 梁河县| 缙云县| 宣武区| 太仆寺旗| 德令哈市| 吉首市| 门头沟区| 海安县| 建湖县| 新郑市| 上蔡县| 郸城县|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