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女兒出了一本書
女兒7歲時,我曾正兒八經地給她出過一本書——《多多的夏天》。“多多”是女兒的小名,意為更多愛、更多歡樂以及更多希望。書中收錄了她7歲前所寫的一些短文習作,包括繪畫與手工作品、照片及過往為她建立的成長檔案等內容。當時這本書一共印了200多本,分別送給了眾多親朋好友。
一晃19年過去了,再次翻看《多多的夏天》,從這些零碎的文字中,尋覓到了如今在女兒身上依然保留著的諸多童年的影子。于是便用手機將這些記錄了她童年時光的每個瞬間翻拍下來,以作紀念!

《多多的夏天》封面
1.我們永遠是好朋友,永遠!
和孩子成為一對好朋友,是在你出生之前我就這樣想的。現在,當你長成一個活潑、可愛、好動的7歲女孩時,我又不時地在想:我應該為這位朋友做些什么?
“給你出一本書”只是瞬間的一個靈感,但這個靈感一閃即揮之不去。整整兩個月,《多多的夏天》這本書終于出版了。
平日里,我們給予你的時間總是太少、太少,我們頗感內疚。但內疚的另一半卻是極大的滿足,因為我們給予你的生活體驗并不少:溜冰、游泳、看電影、旅游、參觀博物館、泡錄音棚。當然也包括和爸爸媽媽一起“挨餓、受凍”。我們覺得,這些體驗將是你人生的第一筆財富!
在你眾多的娃娃中,你說最喜歡穿著白色結婚禮服,名叫珍妮的娃娃,因為在你的記憶中,白色是最純美的。而你最大的心愿就是穿上白色的舞裙,踮起腳尖、昂著頭優雅地把自己跳成四小天鵝中的一個。你也同樣知道為了實現這個愿望必須付出許多。你瞪大眼睛,像大人一樣說:“不怕!我想學芭蕾。”

《多多的夏天》內頁
但是,生活并不是簡單的白色,不是簡單地挺起胸說“不怕”就可以應對的,女兒。記得剛開始學溜冰,你獨自扶著欄桿,艱難地挪著步子。盡管你時時抬起頭,用一種求助的目光望著我,卻始終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一直朝著溜冰場的中央“走去”。當時,我哭了,為自己的軟弱,也為自己的堅強,更為了你的勇敢。
此后,我時常有一種沖動,想知道你當時是怎么想的,我多么希望有一天,你會寫出你第一次溜冰的細致感受。
你從小和外公生活,將近五年。外公的病逝一定給你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
你當時天真地問我:“外公在天堂里過得快樂不快樂?”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我感受到你幼小的心靈已開始觸摸到一些人生的體驗,并開始對人、對社會有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或許你早已明白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你已經相信有關圣誕老人的故事僅僅是一個夢境和動畫片,所以你只能無奈地寫下了簡單、純樸的一句話:我的心里還想著他(外公)。
去鄉下奶奶家過暑假,是叔叔提議的,媽媽答應得有些勉強,可你卻硬是說服了我們。
你走的那個晚上,我們總是在想你。當電話的那一頭傳來你帶哭腔的聲音:“媽媽快來接我,我想你!”我真希望寧海到上海只有五分鐘甚至五秒鐘的路程。
以后幾天我們盡量不去想你,因為我們覺得,這不僅是對你,也是對我們的一次心理考驗,小鳥總要高飛!
一個星期后,我們開車去寧海,還沒有進家門就聽到了你歡快的笑聲。看著你欣喜的神情,爸爸媽媽有種預感,這個夏天會在你的心中留下一個深刻的痕跡。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你寫下的《我在寧海過暑假》,文章短小、筆調輕松,讓我們看到了另外的一個你:沾著一把泥土,既樸實又純美。
你說你最喜歡沖浪,因為“它好刺激”,這句話始終留在媽媽耳邊。面對巨浪撲面而來時,你所表現出的一份欣喜和大膽,使得原本膽小柔弱的媽媽都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力量和真正的快樂。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還記得上次在“熱帶風暴”漂流,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既沒有上岸,也沒有躲雨,而是拼命地在大雨中“狂呼亂叫”“勇往直前”。這場大雨讓我們徹底拋開平日里做爸爸媽媽的拘謹,縮短了我們和你之間的年齡差距。在雨中,我們都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小孩”,好放松!
那一次,我們真正感受到:和你在一起,這個家有多好啊!
讀你——讀你的過去、讀你的現在、讀你的未來……媽媽總也讀不夠。
有一次,你曾自信地告訴我:“我想自己拍電影。”
還有一次,你一臉疑惑地問我,為什么要起“林憶菁”這個名字。你說你不太喜歡,將來“我想給自己改名字”。
對于將來,你的想法既簡單又美好:想當警察,若當不了警察,就做芭蕾舞老師。
女兒,你可知道,對于你的將來,媽媽曾經做過許許多多的夢,現在還在繼續做。
但無論將來如何,只要你幸福,這就是做媽媽的唯一的心愿!
你有許多缺點:任性、頑皮,做事沒有常性,學習不踏實,有時只想著自己,不知道幫助別人。但你終究是你自己,沒有這些,也就顯得平淡乏味;有了這些,才讓你更真實、更有味!
有句古話:冬天不要砍樹。它告訴我們,雖然冬天的樹是干枯的,但千萬不要將它砍掉,因為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它將會重新長成一棵大樹。
翻開《多多的夏天》,雖然每篇短文讀來尚顯稚嫩,甚至有很多缺陷,筆觸間還無法表達出你真正的內心世界,但這畢竟是你寫作的第一步。
女兒,我愿你以后的生活,就像一本不同尋常的書,讀來永遠不會枯燥乏味。
“我們永遠是好朋友,永遠!”這是我和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我想,這本書就權當送給我永遠的朋友——多多的一份禮物!
真心希望你能喜歡這本書,并讓我永遠成為你一個最最真誠的大朋友。
同時,也將這本書送給所有關心你成長的大朋友和小朋友!
但愿一切都“美夢成真”!你說的。
2.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創意寫作者
下面這幾篇短文是Carol于19年前寫的,那年她7歲。我把它們一并收入在《多多的夏天》這本書中。
19年前的Carol是個極不喜歡,甚至討厭學校作文課的孩子;19年后,Carol所從事的媒體工作與寫作有著極大的關聯性。
我猜想,如果現在她有時間重讀這些文字的話,一定會覺得非常好玩,甚至可笑。但正是這些好玩、可笑的“嘗試”,一步一步形成并奠定了她如今創意的個性追求。所以,我更愿意將她定位在一個創意媒體人的位置上。
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她,一個創意媒體人,19年前究竟寫了些什么好玩、可笑的內容,這些內容又是如何牽引她慢慢擁有了一個有創意的頭腦。
作品一 《我的外公》
作者:Carol
我的外公很胖,愛吃冰淇淋。他吃冰淇淋一口兩口就吃掉了。他還喜歡聽音樂,我和我媽媽,一家都喜歡聽音樂。
小時候,外公常常帶我到襄陽公園去玩,他還喜歡和朱爺爺到公園去散步。夏天了,外公還給我買冰淇淋吃。
可是,現在他已經到天堂上去了,但我的心里還想著他。
寫自己的家人是孩子寫作當中最不可或缺,也是最難能可貴的一個主題,這將有助于他慢慢形成與培養自己對家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真實表達。
作品二 《我在寧海過暑假》
作者:Carol
上火車
今天我和叔叔一起到寧海去。我們坐在火車上看到了農民在種田,還有羊和牛的畫面,我覺得很快樂。
十四歲的小姑姑
我在寧海有個十四歲的小姑姑,才比我大七歲!你們說怪不怪!
我在小姑姑家和她一起玩小動物。我睡在小姑姑家,不想爸爸媽媽了。
玩小螃蟹
我和小妹妹一起玩小螃蟹,我看見小螃蟹有八只腳。我還碰它呢!你們不為我驕傲嗎?
許愿
在寧海,我們到連頭山許愿。我許了好多好多愿。可現在我只記得一個愿,那就是:祝愿已故的太婆婆和爺爺在天堂上永遠快樂!
如果有機會,最好讓孩子在鄉村生活一段時間,與自然親密接觸,與淳樸打交道,呼吸清新的鄉土氣息。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需的養料。
作品三 《多多在想》
作者:Carol
媽媽,你在生我之前,爸爸有沒有照顧你?
媽媽,你相信我長大后會長高嗎?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在人行道上騎自行車?而走在人行道上的人還要讓他們?
我想給自己改名字。
我想拍電影。
我喜歡紅木家具。紅木家具是紅色的,怪不得媽媽喜歡紅色。
媽媽,如果我是你的媽媽,我會覺得你可愛嗎?
當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幼稚,甚至你認為可能毫無價值的問題或想法時,請重視并記錄下來,因為這是他轉瞬即逝,卻不可多得的思維火花。
作品四 《小實驗報告》
作者:Carol、Rainbow
(1)
實驗創意操作、口述:林憶菁;筆錄:媽媽
實驗課題:在紙上有水及無水的情況下,寫出的字有什么不同?
實驗用品:紙、鉛筆、海綿、水、吸干器等。
實驗步驟:(略)
實驗結論:在紙上無水的情況下,寫出的字較深;在紙上有水的情況下,寫出的字較淺。
(2)
實驗創意操作、口述:林憶菁;筆錄:媽媽
實驗課題:海綿浸入水中與未浸入水中,顏色有什么變化?
實驗用品:咖啡色海綿、水、吸干器、盤子等。
實驗步驟:(略)
實驗結論:原來沒有浸水的海綿,顏色是咖啡色的;把海綿浸入水中,然后取出發現,海綿的顏色是黑色的;再用吸干器把海綿的水吸干,海綿的顏色又變成了咖啡色。
(3)
實驗創意操作、口述:林憶菁;筆錄:媽媽
實驗課題:海綿浸水后,比以前的軟還是比以前的硬?
實驗用品:海綿、水、揩布等。
實驗步驟:(略)
實驗結論:海綿浸水后比未浸水的軟。
麻煩和混亂可能是每位媽媽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
當你回家看到孩子在翻箱倒柜、四處攤東西時,當你碰巧撞到孩子將家里的油鹽醬醋混在一起,廚房變得混亂不堪時,千萬別發火,千萬別阻止,因為他正在一條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路上探索前行,你要做的就是為他鼓掌喝彩,然后和他一起將混亂狀態恢復原樣即可。
作品五 《農民的畫》
作者:Rainbow/插畫:Carol、Eric
盛夏,多多的老朋友Eric叔叔從香港飛來上海。在錄音棚里,除了打鬧玩耍之外,多多最開心的就是和Eric叔叔一起合作畫畫。他們合作的作品有:臉譜、花草樹木、人物、動物,還有運輸工具等。
這幅畫是多多和Eric叔叔最滿意的作品,多多將這幅畫起名為“農民的畫”,而Eric叔叔則把它稱為“木頭屋子”。

《多多的夏天》內頁
寫作也好,繪畫也好,它不僅僅是其本身,也是一種“社交禮儀”。
應鼓勵孩子多參與聚會,尤其是成人的社交聚會,其中交談和傾聽本身就是寫作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一門獨到的藝術。它意味著禮貌、接納、觀察、敏感、思考與質疑的習慣養成,包括對周圍人的故事產生興趣,并成為一個善談、引人注意的人。
在童年時期,很多看似沒有關聯性地介入或參與某件事情,往往會給孩子無意中埋下一粒種子,你不知道它將會在哪里,或什么時候發芽。
就像22年前Carol參與的一次電臺錄播節目,22年后她自己擁有了一檔電視周播專欄,而這也正是我覺得最可愛、最讓人心動的一點:不可預見性。
大多數孩子不喜歡寫作,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現如今大多數孩子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三點一線:上學、回家、額外補課。單調、沉重、沒有樂趣的生活,致使孩子沒有素材可寫,尤其是沒有有趣的素材可寫。
第二,對于低幼年齡段的孩子而言,僅限于文字表達的寫作方式過于單一,往往引發不了他們的寫作興趣,或者說缺少一種寫作的內在驅動力。
如何讓孩子熱愛寫作,并成為一個創意寫作者,Rainbow有些建議及方法與你分享:
父母要盡可能地為孩子創設更多豐富有趣的日常生活,并想方設法讓他們接觸更多、更廣的寫作手段與方式,以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總之,盡可能地讓他們在一個天馬行空、自由隨性的空間內進行創作。
第一,將麥克風當作禮物送給孩子,將他們喜歡講的故事,或平時喜歡讀的課文、兒歌錄下來,然后播放給他們聽。
當聽到自己的聲音通過電波被播放出來時,孩子會有種新奇的感覺,而這種新奇往往會更加激發他們想要表達的欲望。
口頭表達是文字表達的基石。
第二,設計一些簡單明了的表格,分門別類地讓孩子填寫,比如自己父母及朋友的愛好、喜歡的顏色、食物、電影等,然后根據填寫內容用口頭表達的方式將它們串聯起來,“說”成一篇短文。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降低寫作難度,幫助孩子克服對寫作的畏懼,讓他們覺得表達其實非但沒有那么難,反而那么有趣。
第三,創設一種睡前閱讀儀式,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將它固定下來,讓孩子自然養成一種閱讀和朗讀的習慣。
閱讀幫助孩子擴大詞匯量;朗讀則有助于聆聽與掌握語言節奏;快樂、信任并充滿愛意的閱讀氛圍比閱讀技巧本身更為重要。
第四,幫助孩子建立一種特定身份的認同感。
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作家,或者是個發明家、旅行家、畫家、詩人……這種身份認同感的確定與強化,會在潛意識中激發孩子主動參與并愛上任何形式的創作過程。
同樣,兒童游戲的設計與拓展也將有助于孩子建立多重角色感,幫助他們想象并創造故事情節及其人物。
第五,有效應用不同學科的內容,比如數學、科學、地理、歷史、藝術等,巧妙地將它們融合在一起。
它的好處在于不僅加強了這些學科知識在孩子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同時提高了他們對于這些內容的綜合應用能力。
第六,鼓勵孩子適時地為實用目的而寫作。
為剛看過的一部電影寫條廣告語。
為家庭旅行計劃寫個簡單的路線圖或計劃表。
為出差在外的爸爸或媽媽“正式”地寫封信。所謂正式是指在信紙上寫,同時裝好信封、貼上漂亮的郵票,投入郵局信箱等一系列帶有儀式感的真實步驟。
為周末家庭聚餐或生日聚會寫個購物清單或邀請函。
為自己養的寵物或植物寫一份較為詳盡的研究報告。
為自己的某種情緒或某個瞬間寫一首小詩。
為一道簡單的番茄炒蛋或水果沙拉撰寫并畫出一個操作步驟等。
第七,在孩子的寫作過程中,不要急于修正他的表達錯誤,因為對孩子來講,表達的欲望要比表達的精準性更為重要。
一定要極其小心地保護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那份好奇心、那種探索精神,以及無限的想象與創造空間。
如果你現在是一位低幼年齡段孩子的媽媽,請多多觀察你的孩子,因性別、年齡、個性所導致的差異化,其創意的維度、廣度包括深度均會有所不同。
相信自己就是個創意家,因為你愛他,愛是所有靈感之源,而且是無限的、不會枯竭的!
3.父親這個角色
弗洛伊德曾說:“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象還有什么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作用不可或缺,這可能是作為母親無法完全給予孩子的那個重要部分。
在《多多的夏天》這本書中,共收錄了三篇與她父親相關的文章。一篇是Carol自己寫的;另外兩篇是她父親寫給幼兒園及其老師的感謝信,以及我寫的有關他們父女之間的點點滴滴。在這篇題為《我的好爸爸》的作文中,從頭至尾都充滿了7歲的Carol對自己父親的崇拜。
作品六 《我的好爸爸》
作者:Carol
我有一位好爸爸,他戴著一副眼鏡。
爸爸的字寫得可好啦。他會開車,會游泳,還會彈琴。
我心想:“爸爸是從音樂學院畢業的,怪不得他會彈琴。我長大了也要到音樂學院去讀書。”
若干年后,已上初中的Carol曾寫過另外一篇有關于她父親的作文《真實的董事長》。從題目便知她對父親的那種崇拜依舊未減。
“從前,我爸在我心中是個創造天地的人。而漸漸地長大,讓我明白了能創造自己的一片天地,真的很難……近來,他離開了學校。平日一向不希望他來學校的我,突然感覺沒有他在,好像心中總有一絲恐懼。我明白他失去某樣東西的失落,不過,他是誰?是我爸,是開創天地的人,是個堅強的人。”(摘自Carol《真實的董事長》)
眾所周知,大多數的中國父親都不太善于用口頭語言來直接表露自己對孩子的愛與情感,Carol的父親也不例外,他就屬于這樣一位典型的、表達比較含蓄的中國式父親。
在Carol的童年期,因工作過于繁忙,她父親與她在生活中的交集并不多,只有周末在家共進早晚餐或一同去外面旅行,但父女之間無須更多語言交流,那份親情便會自然而然流露出來。下面是我對于這份父女情曾經的記述。
媽媽總是喜歡不時地拿出“多多相冊”給爸爸看:“這是送給多多的無價之寶。”
媽媽這樣解釋著這些杰作,“等多多長大后,讀大學、結婚、有孩子或旅行在外,看著這些相冊,一定會很想念這個家的……”
“這不公平,‘多多相冊’全是多多和媽媽的點點滴滴,而多多和爸爸卻只有只言片語。要知道,一部好的片子,光導演棒,而攝影次,準砸!難道這些照片不是爸爸和多多之間所達成的默契嗎?這不正是爸爸送給多多的最珍貴的禮物嗎!”
爸爸的這番話震了媽媽一下。是啊,雖然多多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可多多見了爸爸卻毫不含糊,絕不會生出“認生”的岔子,倒和爸爸出奇地熱乎,這難道僅僅是因為血緣?
7月,外面熱得像蒸籠,媽媽在醫院里遭罪,可爸爸也不輕松,天天來探視。這還不算,最絕的要數多多被抱出來喂奶的第一天,爸爸也不知打哪兒、怎么溜進病房,偷偷攝下了多多第一次吃奶的照片。
為了能細細地看看多多,爸爸總是“死皮賴臉”地等到探視時間的最后一刻,只是為了能趕上嬰兒車被推出來的那會兒,瞧上多多一眼。
還有一次,媽媽以為爸爸已經回去了,正在給多多喂奶,只聽見病友們一陣竊笑聲,抬頭正望見爸爸立在身旁。“哇,這就是我的女兒!”直把媽媽嚇了一跳(因為那些小護士可兇了,被看見可是“兇多吉少”)。
平時,爸爸很少在家,可每次一回家,總是沖著女兒叫一聲,緊接著,就抱起多多,急得媽媽在一旁直嚷:“抱慣了,你一直在家抱?”可爸爸立即回敬媽媽:“難得!就一會兒嘛。”
星期天,去動物園。爸爸帶著多多騎馬,雖然多多一臉的恐懼,可有爸爸在身旁,總比膽小的媽媽在一旁要感到安全。
游玩間隙,多多依偎著爸爸,直嗲得爸爸眉開眼笑。草地上,相視而坐,父女親情,便在一個眼神、一絲笑容、一次舉足之間流淌出來。觸摸著這份輕柔,媽媽動情地直想掉淚。
Carol上中學后,她父親便開始用通信的方式與她交流,時常會探討一些哲學問題。她父親在精神層面上帶給她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從幼兒園到小學甚至中學,我們都堅持讓Carol就讀最好的學校,不過這個“最好”的概念并非是指傳統意義上的“重點學校”,而是指適合她的學校,其中評判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她在這個整體的教育環境中快樂與否。
從這封Carol父親寫給烏南幼兒園的信中表達出來的那份喜悅與感謝,就是我們對這個學校最好的認可與回饋。這封信也是她父親為女兒寫的第一篇文字。
梅老師、祝老師,并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
對于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人生第一個由不同背景組成的集體,是第一個成年人稱之為社會的一個縮影。幼兒園帶給孩子的不僅是游戲,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教會孩子在一個集體以及未來在社會中的定位。因此對于任何一個孩子的父母,都希望給予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存、教育環境,特別是會影響他一輩子的第一個社會教育環境。
在孩子即將離開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欣慰:我們的女兒得到了一個良好的第一集體環境!
我們無法比較烏南幼兒園的自然環境和教學環境在上海的同類幼兒園中是否出色,而且憑我個人的希望而言,還不能說是十分滿意。但,三年來,從孩子的變化中發現:我們從最初的懷疑、擔憂,走向了一份信賴和放心。
讓自己的女兒有一個快樂的心情,這是做父親的第一愿望。當女兒不再需要我們強迫她上幼兒園,當她可以從幼兒園回到家里帶回一份愉悅,我不再為其快樂與否而擔憂!
當女兒時常入睡前將自己畫好的畫放在桌子上,讓繁忙的父親深夜回家欣賞時,我除了感嘆女兒一份天真爛漫的想象力之外,還能去要求她什么呢?
當女兒跟我玩耍,用她那濃郁英語腔的“胡語”撒嬌時,我除了從女兒身上獲得一份幸福外,除了下決心為她創造更好一些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外,還能做什么呢?
當女兒在與小朋友玩耍時,能表現出一份大度和對他人的關心時,我再也不必“杞人憂天”她難以合群。
兩年來,女兒確實給了我無數的驚喜和歡樂,相對以前,我們所給予的實在太少。所以女兒在我兩年中唯一的一次參加了家長會之后,她會在電話的另一頭大聲高呼:“爸爸,太謝謝你了!”
但,作為父親的我,難以接受這份“感謝”……我只能將這份感謝轉給烏南幼兒園的老師,因為有了你們,才使我的女兒獲得了一份完整的愛;因為有了你們,才使她在愛的作用下變得聰慧、可人;因為有了你們,才使她感受到了愛的幸福和快樂在于尊重和付出!
感謝你們:梅老師、祝老師,以及烏南幼兒園的所有老師和工作人員。
在此,我想重復我在唯一參加的家長會上,借用的美國電影片名《生命因你動聽》,贈送給你們:生命因為你們而變得燦爛!
——Carol的父親
1997年6月23日
Carol和她父親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例如,Carol膽子特別大,喜歡刺激與冒險;天生有著領導意識與才能;方向感與空間感很強;一到水中就如魚得水,好水性……我想這些大多來自她父親的遺傳基因。
雖然平常和父親見面次數不多,但逢年過節,尤其是父親節,她都會貼心地為他準備一份禮物,或約上他一塊兒吃頓飯。有時候他們在飯桌上聊幾個小時,有時候兩個人就這樣面對面坐著,沉默不語……
2017年夏天,Carol開車和她父親一起回了趟父親的老家,參加太祖母的100歲壽宴。我很高興她能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她父親以及父親的家族,與他們之間的聯結能更近一些。
“感恩有這樣一個能跟我暢聊五根煙的老爹”,2017年父親節Carol在微信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