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4.0:構建生命型企業實戰指南
- 熊向清
- 1617字
- 2020-05-21 17:48:27
員工狀態直接決定產品品質
產品是什么?有形的產品是人與物結合的產物,而無形的產品是人與人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是產品生產與創造的主體,是人決定了產品的品質。
剝下產品的外衣,可見其如下真相:
任何產品都是精神產品。產品是有靈魂的,產品的靈魂就是生產者的靈魂,也就是產品生產者的精神世界。產品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產品生產者通過生產和服務,將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其使命、愿景和動機,融入產品中去的過程。產品是人的精神內涵的濃縮和集中表現,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投影。
任何產品都是情感產品。產品是有溫度的,產品的溫度就是生產者情感的溫度。產品是有血肉的,產品的血肉就是生產者的血肉,也反映了產品生產者的情感世界。產品的形成過程本質上就是產品生產者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情感的反映。
任何產品也都是知識產品。產品是有骨骼的,產品的骨骼就是產品生產者的知識系統,也就是生產者的學識、才華、經驗等知識資本,它們或多或少,或強或弱地在產品上得到表現。產品的生產者,即使境界再高,格局再大,情懷再深,如果沒有其知識資本的支持,仍然解決不了問題,也就不能創造功能強大的產品。
產品即人品。產品品質取決于人的品質。而人的品質,包括企業的品質,從全要素的角度講,包括精神資本、情感資本、知識資本、思想資本、行為資本、社會資本六大資本的內涵素質,產品的品質是由這六大資本的素質決定的。
產品是價值和意義的載體。產品的實質內涵是客戶價值??蛻魞r值是產品生產者和服務者提供給客戶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或者說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總和。而價值從何而來?毫無疑問,價值由資源轉化而來,具體地說,價值是產品生產者和無形或有形的原材料在生產線上結合的產物,或者說是產品生產者的精神的、情感的、知識的資源(資本)與物質資源(資本)在生產線上向產品轉化的結果。也就是說,任何產品的原材料除了我們熟悉的有形的物質原材料外,那些無形的,即精神的、情感的和知識的原材料,對于客戶價值的形成、良好的客戶體驗的創造,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員工學習與成長的水平越高,也就是說員工隊伍的精神、情感、知識與能力的發展水平越高,就越能夠吸引、凝聚、整合來自各個方面的資源,物質資源的層次與品級也就越高,同時與先進的流程、工藝和設備的匹配度也就越高,員工在價值鏈與價值網絡中的表現水平也就越高,整個企業的產品質量、運行效率和發展動力才能夠達到先進乃至一流的水平。
那么,問題是:第一,我們的員工是不是具有足夠的無形的原材料儲備?也就是有沒有足夠的精神、情感和知識內涵?換句話說,就是員工在精神上、情感上、知識水平上成長得如何,發展得如何?第二,如果沒有足夠的儲備,那么員工有沒有足夠的意愿去學習和成長,以經營和發展自己的精神資本、情感資本和知識資本?第三,假如員工身上有著足夠的原材料資本儲備,管理者又如何將他們激活到應有的狀態,激發出他們的能量儲備,以創造客戶價值?第四,廣泛而持久的員工學習、成長、創造、奉獻又該如何做到?
根據蓋洛普咨詢公司的調查數據,在企業中,僅僅有13%的員工對工作充滿熱情,每天開心而努力地工作;約63%的人對工作并不投入,他們時常遲到早退,每天混日子,對工作并不上心;而有24%的人在消極怠工,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興趣,甚至是厭惡。也就是說,87%的員工不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天在浪費時間,這種浪費對企業和員工而言都已造成了巨大損失。
蓋洛普咨詢公司很多年前就在全球范圍內做過一次企業員工狀況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一般企業員工的能量只釋放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員工三分之二的潛能沒有被激發出來。蓋洛普的數據分析還得出了另一個結論:員工能量沒有能夠釋放的原因在于企業忽視了人的情感需求。想想看:員工能量得不到釋放,價值從何而來?員工的情感資本得不到調動,客戶的感動和驚喜從何而來?美好的產品和服務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領導力的精髓是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如果說員工的能量只釋放了三分之一,那還有什么領導力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