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沉思錄I·卷五(1)

  • 沉思錄(大全集)
  •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 5401字
  • 2014-01-09 09:30:44

與傻瓜對話我們即成傻瓜

凡你所見之物,都將迅速消亡,那些目送過一切崩潰的人也不久于人世。長命百歲者與早年夭折之人都會被帶到完全一樣的地方。

這些人的理性是什么?他們的忙碌所為何事?他們喜歡與尊崇的理由是什么?設想你直接看到了他們可憐的赤裸的靈魂。如果他們以為自己的譴責會造成傷害而夸贊會帶來利益的話,這可真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思想啊!

失去只是另一種變化的形式。但宇宙的本性就是熱衷于變化,而且,就是因為服從它,萬事萬物在目前都進行得很好,自古以來,宇宙始終都在如此運動,而且未來也將繼續下去沒有終結。那么,你說什么呢?難道你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惡,并將一直為惡,諸神沒有行使能力去矯正它,而使世界陷入無止境的惡中嗎?

所有事物的腐朽,恰恰是一切事物的根基所在。水、灰塵、骨頭、垃圾;再者,堅固的大理石,其實只是土的硬化;金與銀,只是沉積物;衣服,只是一堆毛發;紫袍的染料,其實是血。其他一切也都是如此。就算是會呼吸的人,也符合這一規律的變化,從這個變成那個。

生命如此不幸,充滿抱怨和可笑的陰謀,已經足夠了。你為什么煩惱呢?那有什么新鮮的呢?到底是什么讓你如此不安?難道是事物的形式嗎?你要看透才行啊。或者是內在的實質?也要看得透徹清楚。但除這兩者之外,就沒有別的什么了。所以,信神吧,現在,一切都終于變得更簡潔更好了。我們無論是花一百年,還是花三百年來考察這些事物,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

如果有人犯了錯誤,那么最終受損的是他自己。但是,或許他根本就沒有做錯什么。

或許,一切事物皆源自同一個理智的本原,并且集合成一整體,那么作為部分就不應不滿,因為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整體的利益;或許只存在原子這一物質,除了原子的混合與分解,別無他物。那么,你為什么煩惱呢?難道你會對理性說:你死了嗎?你衰敗了嗎?你是否在扮演偽善者?你難道要變成一頭野獸嗎?你跟其他人活在一起有什么不滿嗎?

神靈或者有力量,但也可能沒有力量。如果他們沒有力量,你為什么向他們祈禱呢?如果他們是有力量的,那么你為何不向他們禱告,祈求神靈賜予你不再畏懼任何事物的力量,或者賜予你不再有貪欲的力量,或者賜予你不再為任何事物痛苦的能力,反而祈求神靈發生或不發生這些事呢?的確,如果神靈滿足人的需要,那么他們肯定會讓我們如愿以償的。但是,你或許要說,神靈早已把這些能力賦予了你。

那么,不如像一個自由人那樣,去運用你的能力,不強過你像奴隸和卑賤之人貪圖不在自己能力范圍的事物嗎?誰告訴你神靈不會幫助我們去實現力所能及的事業呢?你還不如這樣去祈禱,看看結果如何——一個人這樣祈禱:我怎樣才能跟那個女人共度春宵呢?而你要這樣祈禱:我如何才能使自己放棄這種色欲呢?一個人這樣祈禱:我怎樣才能從此擺脫?你要這樣祈禱:我怎樣才能不起擺脫的欲望?一個人這樣祈禱:我怎么做才不會失去我的孩子呢?你要這樣祈禱:我怎樣才能做到不會害怕失去愛子呢?總而言之,換一種心態去祈禱,看看結果如何。

伊壁鳩魯說:就算生病了,我也不會說出身體很痛苦的話,我也不會對看望我的人說這些。我會將原先的話題繼續進行下去。著重這一點,雖然心靈會因為可憐肉體的痛苦而分心,但需要免受其侵擾。他說:我從來不會讓醫生擺出一副莊嚴肅穆的表情,好像他們所從事的事情是多么的偉大,而實際上我的生命繼續在平靜和幸福中度過。

因此,無論你在病中還是做別的事都要如此。永遠不要放棄哲學,在各種哲學派別之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對無知之人或不懂自然本性的人,不要做無謂之談,不如多注意你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和行事的方法。

當你因為無恥小人得罪你而苦惱時,不如問問你自己:世界上沒有無恥之徒可能嗎?不可能。不可能的事不要強求。因為,這個冒犯你的人,也只是世界上存在的無恥之徒中的一個。假如你碰到招搖撞騙者、背信棄義者以及其他行惡之人時,不如也想想這個同樣的道理。唯有如此,你才可以隨時提醒自己:這些人是必然存在的,既然如此,在對待每個人的態度上都更和善些較為妥當。

在當下,下面的想法也是有用的——對那些與一切邪惡行為勢不兩立的人,自然賦予了他們什么樣的美德。自然特別賜予了人們某種與眾不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無異于一種解毒劑,因為其可以讓人們抵制住愚蠢、瘋狂以及其他的惡行。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你都可以勸導那些迷失于塵世的人并讓他們重新找回正確的方向,因為每個人都會由于做錯事而誤入歧途。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能傷害到你呢?因為你會發現,在那些冒犯你的人之中,根本沒有一個人做了什么能讓你心靈被玷污的事情;所謂的傷害,只存在于人心。如果做出毫無教養行為的人,根本沒受過教育,那么又能帶來什么傷害呢?有什么奇怪的嗎?想想,你是不是還不如譴責自己呢,因為你根本沒有想過這些人會犯下如此的錯誤。

因為,你本來完全可以很理智地預料到他的這一錯誤,現在只是你遺忘了,并且還對他所犯的錯誤抱以大驚小怪的態度。在通常情況下,在你譴責一個人背信棄義時,實際上都可以回過頭來譴責你自己。因為很顯然的是,這錯誤是你自己犯下的,或者是你自己誤以為這些人會信守諾言;或者說,在你待人為善的時候并不徹底,你不應該希望從施恩中得到回報。

在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你還會想得到更多回報嗎?你所做的事情完全符合你的本性,難道這樣你也不滿足,一定要從中獲取回報嗎?好像眼睛視物要求回報,用腳走路也要求回報。這些身體的組成部分是為某種特殊功用而賜予人類,按照它們各自的結構工作才成為它們自己;人也是如此,人在先天上就是為了行仁愛,當人們做出仁愛善舉,或者做出公益之舉的時候,他就是依照本性而為,才成為他自己。

依性情而為就能得享幸福

這一反思可以幫助我們驅除對虛名極度追求之欲望,即你的能力無法像哲學家一樣掌控自己的一生,或至少長大成人之后的生活。世間蕓蕓眾生與你一樣,都明白自己與哲學家相距甚遠,所以你的生活陷入混亂,而你也不再可能得到一個哲學家的名聲,你的人生規劃完全與其南轅北轍。假如你已經真正認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那么就請去除雜念吧,只要你按照依循本性的方式去度過余生,你就可以從中得到滿足。

你需要去考察與探究你的本性究竟意欲何為,并且不要讓心外之物使你誤入歧途。因為,你有過不少四處飄蕩的生活經驗,卻沒有找到最終的幸福。不在三段論中,不在財富中,不在名聲中,不在享受中,你在每個地方都找不到幸福。

那么,幸福究竟在哪里呢?幸福就在你依循本性而為的事情之中。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實現它呢?如果這個人擁有著統率其自身情感與行為的指導原則。指導原則又是什么呢?它是關于是非善惡判斷的準則:如果一個事物無法使一個人擁有公正、謙和、勇敢和自由的品性,那么對這個人而言就是一種不好的東西;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好的,如果它不使人變成與上述情形相反的品性。

在做出任何行動時都捫心自問:其與我有何干系呢?我會不會在將來后悔呢?還有一點時間我就將死去,那么所有一切皆如浮云散盡。如果我當下所為之事,乃理性之人、社會之人及與神同受法則約束之人當為之事,我又有何求呢?

亞歷山大、蓋烏斯和龐培等人與第歐根尼、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等人相比算什么呢?他們對事物了如指掌,深刻了解事物的原因(形式)與內在實質,而且他們大都擁有同樣的精神指導原則。但相對后者而言,前者不得不關注多少事物?而且他們被多少事情所奴役啊!

但是,你別忘記,人們依然要去做這些事情,縱使你勃然大怒。

首先,事情的關鍵之處在于,切莫庸人自擾,因為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符合宇宙之本性,而你自己卻將在很短的時間內蕩然無存,并毫無蹤跡可尋,就像是哈德良和奧古斯都那樣。其次,要全神貫注地盯緊你手頭上的事情。

與此同時,你要記住,盡量成為好人是你的職責所在,無論人的本性有著什么樣的要求,做事時不要抱逃避態度;言談要盡量恰當貼切,只是做到好的氣質與溫和謙遜即可,切莫虛偽。

宇宙的本性的一個工作便是,將屬于此地之物轉移到另外的地方,改變他們,使這些事物從此處到彼處。一切事物皆在變化之中,但我們無需害怕新事物;一切事物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象,而這些事物的總體分布情況依然沒有發生變化。

當每一個自然事物在依循本性而行的道路上行進得很好時,當然會對自身心滿意足。而一個理性自然實體要在其前進道路上一帆風順的話,自身的各種思想必須摒棄一切錯誤或不確定的內容,其活動僅朝著社會行為的方向前進,將其自身的欲望和憎惡限制在它能力范圍之內,完全滿足于共通的自然分派給它的一切事物。

因為每一個特性都是共性的一個部分,正如葉子的本性是其所屬植物本性的一部分一樣。只不過對植物而言,葉子所屬的本性部分是沒有感知力和理智能力的,而且這種本性非常容易被阻礙。但是,人之本性所屬的那個自然本性是不受任何干擾和妨礙的,有智性和正義感,因為它對每一個事物都分配了平等的份額,并且根據價值、時代、內容、原因(形式)、活動以及事件來決定最終的賜予。

但我們考察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去揭示出任何一個事物和其他個別事物相比較在各個方面都是完全平等的,而是要將一個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擺在一起,然后將其逐一與另一個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別進行比較。

你或許沒有閑暇時間或能力去閱讀,但你肯定有空閑或能力來戒除自己身上的傲慢之氣;在需要超越快樂和痛苦時,你肯定會有時間的;在需要戒除對虛名的過分熱愛時,你也肯定會有時間。不要因為那些愚蠢和忘恩負義的家伙而焦躁,你完全可以不理他們。

不要讓別人再聽到你對宮廷生活或自己生活的抱怨之聲。

后悔是這樣一種事情:你忘記去做某件非常有用的事情,所以你感到深深自責。因為好的東西必然有可用之處,至善之人應當孜孜以求之。但至善之人并不會因為錯過了什么感官快感而心存遺憾。所以,快樂既非為善之物亦非有用之物。

這一事物,它自身是什么,結構是什么?這一事物的物質內容和組成原料究竟是什么?這一事物的外形(或形式)又是什么?它正在這個世界上做些什么呢?它能存在多長時間?

如果你賴在床上不想起來,那么就請想想:你的天性和作為一個人的本性都要求你必須去從事各種社會活動,而就睡眠本身而言,無理智的動物也同樣有此習慣。但是,即使是依據個體之本性的東西,也有著專屬于他自身的特性,而且這一專屬特性更符合這一個體的本性,所以在實際上能給這一個體帶來更多的快樂。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量堅持用物理學、倫理學和辯證法來對待靈魂的每一種感知。

無論你碰到什么樣的人,都要記得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人的是非善惡觀念是什么樣的呢?因為,對于苦與樂、因與果、榮與辱、生與死等問題,他有各種看法,會做出各種事情,這是不值得驚訝和感到新奇的事情,但我會在心里記住的是,他是不得不這樣做的。

記住,無花果樹結了無花果,如果你對此感到大驚小怪,那么你應該感到羞愧,就像對世界產生了本該由它產生的事物感到驚奇也應羞愧;就像醫生或舵手對于病人發燒或風向不對感到驚訝一樣應該羞愧。

記住,觀點是可以改變的,聽從指出你錯誤所在的人,這并不違背自由的原則;即便是在你犯錯時執迷不悟,也同樣如此。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這一選擇是根據你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點來做出的,所以在實際上也符合了你自己的理解力。

如果這件事是你力所能及的,那么為何不做呢?但是,如果這件事在別人的職責范圍之內,那么又能責怪誰呢?——原子(偶然)還是神靈?怪誰都是荒唐可笑的。你根本無需責怪任何人。假如你真的想做點什么,那還不如去糾正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你找不出問題的根源,那至少去改正事物本身,而如果連這你也做不到的話,那么你光發牢騷又有何用呢?沒有什么事物不帶有某種目的。

即便事物壽終正寢了,但仍在宇宙的范圍之內。如果它依然留在這里,那么也會有所改變,化解為恰當的成分,即宇宙的基本元素,同時也是你自身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都在變化之中,但卻不抱怨。

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處,如一匹馬,一棵葡萄樹。為何你還奇怪呢?就連太陽神也會說,我的存在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其余的諸神也會說出類似的話來。那么,你又是為了什么目的而來到這個世界的呢?為了貪圖享樂嗎?問問你的良心能否說出這個答案。

自然對每個事物關懷備至,不論在開始、過程中,還是在最后,都是如此,就像一個人把球拋上去然后接住一樣。那么對這個球來說,被拋上去究竟能夠帶來什么好處呢?球在落下來以及不小心沒接住落在地上的時候,又會給它帶來什么壞處呢?再以氣泡為例,聚合在一起對它有什么好處?被弄破又對它有什么壞處呢?這個道理對閃電來說也同樣適用。

深入考察它(身體)內部,并看清它究竟是什么樣的事物;在身體老化的時候,它會變成什么模樣,在身體生病的時候,它又會變成什么樣子。

無論是贊美之人還是被贊美之人,緬懷之人抑或是被緬懷之人,他們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暫的,而這些只是發生在世界中的一個角落里;即便在這里,也無法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甚至連同一個人的看法有時候也會不協調。然而,整個地球本身也只不過是宇宙世界中的一個點。

專注于你面前的事物吧,認清它是一種思想、一個行為抑或只是一句話而已。

你要公平地忍受,因為你的選擇是明天成為好人而非今天。

我是否有所作為?我所為之事皆關乎人類福祉。我可有得到回報?我坦然接受,并將其奉于神靈,神靈是萬事萬物發生之肇源,一切發生之事物皆由此而來。

在你洗澡的時候,你會看到這些東西——油漬、汗垢、污物以及臟兮兮的洗澡水,所有這些東西都令人惡心。我們生命的每個部分乃至一切事物,其實都是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冕宁县| 广德县| 会理县| 唐河县| 保德县| 株洲县| 丹凤县| 钦州市| 丰宁| 颍上县| 张掖市| 海安县| 民县| 渝北区| 泸州市| 比如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江城| 鸡西市| 连江县| 安丘市| 建宁县| 额济纳旗| 凤山市| 京山县| 江西省| 星子县| 南京市| 兴国县| 汤原县| 邯郸县| 大埔区| 惠东县| 莱阳市| 香港 | 中阳县| 景德镇市| 桐城市| 景宁|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