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濟危機:從歷史看現實(1)
- 大變局:經濟危機與新技術革命
- 趙剛 湯世國 程建潤
- 5127字
- 2014-01-09 10:17:50
從1825年英國爆發的世界上第一次普遍性經濟危機,到今天發端于美國并在全球蔓延、尚未見底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在繁榮與蕭條中交替運行,迄今已將近200年。20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一閃而逝;然而卻足以為當代人提供一個深入思考的空間:為什么經濟危機如同一個惡瘤,歷經百年仍然無法根除?隨著時間的變化呈現什么新的特征?經濟的繁榮與蕭條的交替究竟遵循著怎樣的規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21世紀的今天,只有從歷史上所發生的重要經濟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并結合時代特點,才能夠為當前全球經濟危機尋找一劑擺脫困境的良方。
一、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是指在總的經濟波動中擴張和收縮的交替性和不斷重復性。對一個國家或一個經濟體而言,獲得經濟增長是其關鍵的經濟目標,而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更是所有人的共同期望。19世紀2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形成了機械化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此后,世界經濟就開始不斷重復著平均10年為一周期的景氣循環。在生產和市場急劇擴張之后,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危機,出現市場收縮、勞動者陷入失業困境的情況;通過破壞過剩的產品和生產設備,危機跌到谷底,景氣又逐漸走向恢復;經濟再次擴張,迎來白熱化的繁榮。然而不久,資本主義經濟又再次陷入危機中。
(一)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期的經濟周期
1. 19世紀上半期
在這一時期內,爆發了1825年、1836年和1847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伴隨著1826—1828年、1834—1836年、1843—1845年三個階段的繁榮期。1825年的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生產過剩危機,歷時七八個月,打擊了英國所有的工業部門。1836年的危機發端于英國,但波及美國,蕭條時期達到5年之久。1847年的危機也是首先在英國爆發,并很快席卷整個歐洲國家,持續了一年。這幾次的經濟危機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當時最發達的國家——英國在危機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其他幾個國家雖然也受到影響,但影響并不大,并且主要是局部的和外部的;經濟危機過后,以世界市場的擴大為契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2. 1851—1875年
英國在1850年走出危機后,轉入一個長達7年的繁榮期,并帶動其他各國擺脫危機。1854—1857年的繁榮是靠金融投機支撐的,金融系統崩潰之后,實業便以更大的規模破產。1857年的經濟危機首先發生在美國,然后波及德國、法國、英國,它襲擊了這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第一次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經濟危機。1866年的經濟危機也是首先發生在美國,隨后英國、德國也先后爆發了危機,歐洲糧食連年歉收,進一步縮小了工業品市場需求。1873年的維也納交易所危機引發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金融市場恐慌,導致重工業危機。然而,在以1857年、1866年、1873年經濟危機為標志的19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經濟周期中,出現了1860—1863年、1863—1865年、1865—1872年的三個繁榮階段,經濟發展勢頭極其強勁。導致經濟繁榮的主要原因是:鐵路的狂熱修建與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美國南北戰爭,德國、意大利民族統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所帶來的市場擴大效果;石油公司得到快速發展等。
3. 1876—1899年
從嚴重程度來看,1878年的經濟危機是19世紀發生的程度最深和破壞性最大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由奧地利開始,波及德、法、英、意、俄、荷蘭、比利時等整個歐洲大陸,并禍及美國。以這次經濟危機為契機,卡特爾等壟斷組織開始出現,標志著資本主義向其壟斷階段過渡的開始。這次經濟危機還反映了資本主義在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德國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導致危機的主要推動力量。從1878年的危機開始,又經歷了1882年、1890年的危機,以及1879—1881年、1886—1889年、1894—1899年的繁榮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經濟周期。1882年的經濟危機的中心是法國和美國,使法國經濟發展水平倒退了5年,美國則在1885年出現了最嚴重的生產下降;1890年的危機的中心是德國和美國。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征是:回升與高漲的勢頭極其微弱,在英國尤其如此;呈現出一種似乎是沒有周期循環的慢性停滯期的外在形象。
4.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1900年的危機是以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俄國為發源地的,通過這次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確立了金融資本的統治地位,大企業趁機兼并,出現大型壟斷組織。日本盡管遠遠落后于歐美各國踏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它也在這次危機爆發后被卷入了周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中。這是日本首次遇到真正的經濟危機的襲擊。1907年的經濟危機是由于美國發生了金融混亂,把英國直接推入危機,然后蔓延到德、法、日等國。1900年、190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雖然非常激烈,但持續時間比較短。與此相對,周期高漲卻非常強勁,出現1905—1906年、1909—1912年的兩個繁榮階段。這是出于鐵路網的巨大發展,鋼鐵、電力、化工等重化工業飛速發展,農村市場開始擴大,列強支配世界廣大地區的局面形成和資本輸出的擴大,大戰前巨額的軍需訂購和軍備競賽等原因而造成的。
5. 20世紀20~30年代
由于戰爭中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在戰后開始擴大,引起資本主義國家持續一年半的經濟繁榮,此后爆發了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受到戰爭嚴重破壞的法國并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德國的危機也發生得非常晚;而在戰爭中暴富的美國和日本卻發生了極為激烈的經濟危機,英國也出現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產下降。以1923年的德國通貨膨脹的終結為轉機,資本主義迎來了暫時的相對穩定時期,出現了1923—1926年、1927—1928年的兩個繁榮期。然而,1929—1933年卻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首先在波蘭、羅馬尼亞和巴爾干各國出現,繼而波及世界各國,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下降了近45%,倒退到1908年的水平。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國。風暴過后,資本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仍然存在著固定資本的慢性過剩和慢性失業常備軍,景氣回升非常困難。另外,為了爭奪市場,各國高筑關稅壁壘,促使本國貨幣貶值,造成世界市場更加狹小,很快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1937年的經濟危機是在不景氣的某種程度的復蘇——但是還沒有轉向繁榮——的情況下爆發的。在這次危機中,德國、意大利、日本通過走上法西斯戰爭的道路而避開了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試圖盡力回避危機,但仍然沒有避開1937年的危機的襲擊。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周期
1. 20世紀40年代后半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經濟經歷了各自不同的周期循環。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向富裕、掌握了世界過半數的黃金、工業生產能力異常膨脹的美國,戰后不久由于向和平時期轉換而引起了生產的大幅下降,但緊接著又出現了以世界性物資需求為背景的戰后繁榮。此后,美國于1948—1949年爆發了一次全球性生產過剩危機,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1937年的經濟危機后形成的周期正式結束,并導致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在戰爭中遭受巨大災難、陷入戰后嚴重經濟危機的西歐各國,1949年爆發了嚴重的通貨危機——貨幣貶值和過剩資本的破壞。這次危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生產過剩危機,而是由于對外貿易的大幅赤字造成的。
2. 20世紀50年代
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重新加強了各國經濟周期的非同期性。美國和日本在經歷了突發式繁榮之后,以朝鮮戰爭結束為轉機,在1953—1954年爆發了暫時性危機。與此相對,西歐各國則經歷了1951—1952年的停滯,1953年開始轉向景氣回升。進入50年代中期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高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重工業部門,特別是新興工業部門,廣泛采用先進技術,推動了固定資本的投資熱潮。這是這次高漲的核心。但此后各國幾乎又同時陷入了1957—1958年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持續時間較短,破壞性較小,首先在美國爆發,接著日本、加拿大、英國、意大利、法國和聯邦德國也相繼卷入危機,顯示了危機同期性,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各國造成的不同后果和影響已逐漸消失,各國經濟進入了正常的周期運行軌道。
3.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是資本主義歷史上少有的經濟迅速且穩定發展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各國雖都零星出現過蕭條狀況,但并不十分嚴重,而且也沒有出現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形成這種高速穩定增長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
(1)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的高潮以及由此引起的新設備、新產業、新產品的出現。
(2)戰后資本主義內部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在全球化、自由化的名義下,各國市場的開放和商品、資本的相互滲入以及獲得政治獨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市場得到擴大;由于發展中國家和日本原有的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革所帶來的本國國內市場的擴大;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一部分國家內部,都打破了壟斷資本主義在戰前的封閉式市場壟斷體制、壟斷資本間的競爭激化等。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周期政策。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于與前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競爭的需要,依靠為了維持增長率而進行的財政支出,不斷人為地擴大需求。特別是通過1967年的越南戰爭,加大軍需訂購、加深對越南人民的侵略,成功地避免了正在不斷迫近的經濟危機。
(4)IMF體制的作用。這是將美國國內貨幣美元代替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一種世界性貨幣管理制度。正是以壓倒多數的黃金擁有量為支撐,美元獲得了極強的信譽。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對全世界而言促進了各國購買力的擴大,對景氣走向繁榮發揮了作用。
4.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迅速發展之后,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世界市場越來越難以承受迅速增長的生產能力的壓力,各種矛盾急劇激化。1973年年底,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幾乎同時爆發了危機,日本和加拿大在1974年年初也出現了危機現象。這是戰后最嚴重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打斷了世界資本再生產進程的鏈條,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呈現出十分混亂的景況。這有力地證明了在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下,危機的法則也仍然發揮著有效的作用。這次危機,幾乎波及了各個經濟領域,不僅生產下降幅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成為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它標志著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所謂“黃金時代”的結束和“滯脹”局面的形成{1}。
5. 20世紀80年代
在1974—1975年的危機跌至谷底后的20世紀70年代后半期,世界資本主義也曾出現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由于伊朗革命引發了1979年年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兩年間暴漲了1.8倍)以此為開端,資本主義再次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從英國開始,接著波及歐美大陸和日本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79—1982年的危機不僅表現出與上一次危機一樣的現代性特征,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發的特征,而且在嚴重程度上甚至還超過了上一次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失業率異常攀升,在歐美國家超過了10%,形成了自1929年的危機以來最龐大的事業常備軍;世界貿易額連續兩年絕對縮小,資本主義世界的名義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8 240.9億美元縮減到1982年的16 501.0億美元,減少了9.5%。1983年4月后,出現了景氣跌至谷底的跡象,開始形成不平衡的景氣回升。1983—1990年,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的好勢頭,西方世界經濟一度回升。
6. 20世紀90年代
自1990年7月起,美國首開危機記錄,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直到1992年年底,美國才走出低谷,而西歐、日本等國仍蒙受嚴重陰影,日本產生房地產泡沫的10年被稱為是日本“失去的10年”。1991年和1992年,西方經濟僅分別增長0.7%和1.5%;即使較早走出谷底的美國,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經濟增長只是2%的年增長率。20世紀90年代還發生了幾次比較著名的區域經濟危機,即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前者發生于1994—1995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墨西哥的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受到直接影響,作為鄰國的美國也受到很大沖擊。后者發生于1997—1999年,在亞洲國家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之后。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亞洲的金融風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均陷入金融危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