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4冊)
- 華杉
- 1085字
- 2020-05-11 18:38:23
35 判斷可戰與不可戰
原文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譯文
所以,在五種情況下可以預知戰爭的勝利:知道何時可以作戰、何時不能作戰的人,會勝利。
歷史故事
鄴城之戰
袁紹死后,曹操趁著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與袁尚內斗之時,準備發兵平定他們。
鄴城是袁尚的城池,當時袁尚正出征討伐袁譚,曹操便乘虛而入,進軍鄴城。曹操在城外砍伐樹木、挖壕溝,還把河水引入壕溝,完全斷絕了鄴城內外的聯系,將整座城牢牢地包圍了起來。袁尚得知這個消息后,只好率軍援救鄴城。當時曹操的將領們認為,袁尚的軍隊都是思歸之軍,為了回城必會拼命作戰,不如暫避鋒芒。曹操卻說:“袁尚如果從大路來,我們應當避開;如果他沿著西山來,我們就能擒獲他。”將領們不知其故,問曹操這是什么原因。曹操就說:“他若從大道來,那是堂堂正正,無所畏懼,必有奇變,不可攻擊。他若是順著山根溜過來,躡手躡腳,那就是心中無數,手上無力,自然可以攻打。”
結果袁尚是順著西山而來,曹軍一番交戰后,果然包圍了袁尚的營寨,大破敵軍。
袁尚

袁紹是漢末群雄之一。他出身名門,在討伐董卓時,曾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一度勢力強大。袁尚是袁紹最寵愛的兒子,在袁紹去世后,他繼承了父親的官位和爵位,因此招來長兄的不滿。兄弟兩人經常爭斗,最終被曹操乘隙而入。
華杉詳解
孫子在《謀攻篇》里講了五個知勝之道,第一條,就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動手之前,我要知道能不能贏。
這就對判斷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怎么知道自己必勝呢?要是每次我認為能贏的時候就真的贏了,那我不成了神仙。
其實現實生活中,必勝往往不可知,必敗則是可知的。比如跑步比賽前,我沒有好好練習,那么我是能僥幸贏呢,還是有很大可能輸呢?曹操就有這個判斷力,這是建立在他豐富的行軍打仗經驗之上的。但我們普通人判斷力就沒這么高了,不僅不高,很多時候,人們還喜歡一廂情愿。西方有句諺語說:“我們相信一些事情,不過是因為我們希望它是真的。”假設一廂情愿的因素在我們的判斷里占三分,那么,當你認為有幾分把握的時候,先自己減去三分,再想想還剩幾分把握。如果我好好練習了,有十分的把握能贏,那減去三分就是七分。假如我們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就有50%的概率獲勝,那贏面已經非常大了。
所以千難萬難,判斷最難。而且在我們判斷時,還要記住: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也就是說,是不是戰前做好了判斷,戰后結果就一定準呢?實際上未必。打仗是打完就有勝敗,生活和學習卻不是!很可能我們錯誤的判斷,要潛伏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惡果,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即使我們做到100%的努力,才只有70%的成功可能。那若是做不到100%的努力,甚至都不努力的話,又有幾分成功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