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4冊)
- 華杉
- 1220字
- 2020-05-11 18:38:21
31 以失敗為前提來思考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①,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注釋
① 頓:通“鈍”,挫傷,文中指軍隊受挫。
譯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用硬打就能使敵軍屈服,不用強攻就能奪取敵方的城池,不用長久作戰就可消滅敵國。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爭奪天下,這樣,軍隊不會受損,而勝利可以完滿取得。這才是謀攻的原則。
歷史故事
張儀戲楚
有一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擔心齊國的盟友楚國會幫齊國,于是便派張儀游說楚懷王。張儀到了楚國,騙楚懷王說,只要他跟齊國絕交,秦國就愿獻六百里地,并與楚國結為兄弟國家。楚懷王受此誘惑,兩次派使臣與齊國絕交,甚至辱罵齊王。可事后,張儀卻只給了楚國六里地。
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受騙上當,大怒之下,發兵攻秦。然而少了齊國的支持,楚國最終大敗而歸,從此迅速衰落。
張儀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據說張儀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他后來周游列國,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并得到秦惠王的賞識,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高超的外交計策,促使各國與秦國交好。
楚懷王

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懷王繼位早期頗有政績,他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擴充疆土,但是晚年被秦國蒙騙而被扣留于秦國。在扣留期內,他拒不割地,使秦國既不能得地,又沒能找到借口攻打楚國。而楚懷王三年后客死于秦國。





華杉詳解
孫子的思想是,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考慮利益。這個過程中,有兩樣東西最能驅使人犯錯,一是利益誘惑,二是焦慮。
楚懷王就明顯地被利益誘惑了,他一點兒沒懷疑過秦國示好背后的用心,也沒考慮與齊國絕交的風險,僅僅為了空口無憑的六百里地就與盟友斷交,這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人們常說見利忘義,其實更普遍的情況是“見利忘害”,看到一點兒利益,就難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結果為了小利而受害。
那如何避免因為利益或焦慮而出錯呢?就是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考慮問題。
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以成功為假設前提,因為我做一件事,是為了把它干成。那我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如何能成功,這不是很自然嗎?不教我們怎么成功,那還算兵法嗎?可《孫子兵法》的出發點就不是這樣,它處處以失敗為假設前提,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為了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用計、等待——等待一戰而定。
很多時候,做事也是一樣。有的人能專注、堅持、默默無聞,二十年磨一劍,最終把事情做成功,這種人不一定特別有大智慧,只是一個“失敗前提思考者”。你跟他說什么,他都覺得是風險,他首先假設干不成,只有他已經干成的事,他才認為能繼續干下去,最后成了集大成者。而另一種人是今天干干這個,明天干干那個,見到什么都覺得是機會,不能錯過,最后什么也沒干成。我們做事,當然要學習前者,先不要想得太美,考慮好失敗的可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這樣做事才更保險。萬一真失敗了,也不至于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