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攝中如何運用臂撐“大炮”
臂撐大炮,是指臂力支撐大口徑長焦鏡頭的航攝操作。
“大炮”是人們對大口徑超長焦鏡頭的愛稱,多用于遠距移動目標的追蹤拍攝。近年“大炮”開始乘上飛行器,幫助攝影師登高望遠,并投入飛行表演的“地對空”拍攝。拍攝過程中攝影師帶著相機鏡頭,由于揮舞速度快、活動范圍大,無法借助支撐物,只能靠臂力支撐。而焦距600mm的大口徑超長焦鏡頭加機身重量已超6kg,長時間托舉需要較強臂力,這就形成了“大炮力撐”一族。
“炮攝”的力量基礎
托舉要領:動作時,全身多塊肌肉發力撐起;拍攝時,常變換托舉姿態;靜止時,身體多部位支撐。
揮動要領:為保障揮舞“大炮”的幅度和速度,必須隨時調整身體的力量支撐點,保持全身受力協調,以免受傷。
保持耐力。經測試,臂力最強的攝影師揮舞“大炮”持續時限只有40分鐘左右,因此應注意力量分配,保存體能耐力。
有效舉炮。攝影師不能老是舉著“大炮”,必須學會張弛有序以保存臂力,在決定性瞬間到來前“有效舉炮”。
“炮攝”的技術難點
框取要領:超長焦鏡頭視角狹窄,應該通過肉眼發現目標,判定運動軌跡,然后再用取景器找到它。
跟蹤要領:在跟蹤航攝中,“大炮”經常丟失無秩序移動的目標,因此,必須“常抬頭看看”,用肉眼找回來,再用取景器鎖定它。
端穩要領:雙手握緊,兩臂夾緊,眼眶抵住目鏡上沿,三點受力支撐。超長焦鏡頭端不穩就會造成影像模糊。
聚焦要領:框取目標后迅速精確聚焦,確認焦點準確后再按動快門。超長焦鏡頭調焦不準就會造成主體虛糊。
“炮攝”的影像特點
拉近物體。長焦鏡頭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把遠處的景物拉到眼前來,取得較大的影像。
拍得清晰。大口徑超長焦距鏡頭的結像力較強,拍出的照片質感強、分辨率高。
壓縮比大。使用超長焦鏡頭拍攝,可以明顯地壓縮空間縱深距離、壓縮背景,令構圖更緊密。
景深短淺。超長焦鏡頭利用焦距長、景深小的原理,更容易獲得突出前景、虛化背景的效果。

臂撐“大炮”地對空拍攝的攝影師們。

1. 中國航展的“炮樓”上,攝影師們在手捧“大炮”拍攝飛行表演。

2. 600mm長焦鏡頭把許多機動滑翔傘壓縮到一個畫面中。

3. 600mm長焦鏡頭把高處進行飛行表演的“4機編隊向下開花”的情景放大。

4. 臂撐“大炮”把掠過的飛機拉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