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論語簡介
- 經(jīng)典詩詞古文漫談
- 冗犬
- 3071字
- 2020-05-09 06:30:00
論語簡介
簡介:
《論語》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12700余字,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重要性:
在中國文化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學(xué)說,四書五經(jīng)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論語》即四書之一。《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作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言傳身教,對政治、教育、文學(xué)、哲學(xué)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學(xué)習(xí)和參考的主張和范式,對于《論語》的研究和解讀,形成了一整套影響深遠(yuǎn)的儒家思想,可以說儒家從此而始,因此《論語》是儒家最為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
孔子
論語中的絕對主角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母親在尼山懷孕并生下了孔子,因此取名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氣的就叫孔子“孔老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五十五歲之前陸續(xù)在魯國為官,小到管理糧倉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大到魯國的大司寇,攝相事,主持國內(nèi)改革,最后改革失敗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了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國時期。
在魯期間,孔子做了兩件大事。第一是思想理念逐步成型,第二是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chuàng)了私學(xué)先驅(qū),主張有教無類,降低了接受教育的門檻,為我國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他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是《論語》中主要的配角。
孔子離開魯國后,足歷衛(wèi)、曹、宋、鄭、陳、蔡、葉、楚八國,向各國推銷自己的理念,但是沒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各方理念在此期間在不斷的挫折中,逐漸打磨和完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閑(邊境),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閑,諸大夫所設(shè)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中對君子小人的論述非常之多,孔子周游列國的種種挫折之際,正是對于這種道德理念的考驗之時,事實證明了論語中所論述的思想理念是可以達(dá)到的,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并非一紙空談。包括孔子的治國理念也是大有道理,是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只是因為這觸及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利益而被排擠,不得推行。
魯哀公十一年,六十八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于是,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整理和校勘了《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周易》,并把魯史官所記加以刪修整理,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春秋》。《樂經(jīng)》在后世失傳。也就是說儒家最重要的基礎(chǔ)教材“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都是由孔子整理和確定下來的。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儒、道、墨、法、名五家,到漢朝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此后儒家成為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
《論語》成書
五經(jīng)與《論語》是孔子留給我們并且能一直流傳至今的重要寶藏,尤其是《論語》,比較直接地闡述了儒家思想理念。但是這本書并不是孔子寫的,而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將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行匯聚成篇以傳后世。然后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關(guān)于書名含義。
《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
《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jīng)綸世務(wù),故曰綸,圓轉(zhuǎn)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
《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jīng)目,稱為論語,蓋羣論立名,始于茲矣。
主要內(nèi)容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論語》仁字出現(xiàn)了104次。對于什么是仁,很難有一個簡單的定義,它在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孔子對仁的闡述也是多種多樣。
在政治方面,仁的表現(xiàn)是“禮”。《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只要人人克己復(fù)禮,天下就不會有變亂發(fā)生,國家就會安定,百姓就會安居樂業(yè)。
在倫理道德方面,仁的表現(xiàn)是“恕”。《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究的是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易位而處,你希望他不要對你怎么樣,你這時候就不要對他怎么樣;你希望他對你怎么樣,你這個時候就要對他怎么樣。《論語述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如果為人子弟,那么恕的表現(xiàn)就是“孝悌”,如果身為人臣,那么恕的表現(xiàn)就是“忠”《論語·學(xué)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于都是“恕”的表現(xiàn),所以古代一直以是不是孝子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忠臣。面對朋友和公眾,“恕”的表現(xiàn)是“義”,即道義。《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這也是“恕”的一種體現(xiàn),孔子出生時家道中落,他從社會最底層一步一步向上攀爬,深刻的體會到了什么叫知識改變命運。于是他建立私學(xué),廣收門徒,給更多的人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除此之外,《論語》里還包括了治學(xué)態(tài)度《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xué)習(xí)方法《論語·為政》: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教育方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交友指南《論語·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人生箴規(guī)《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人生經(jīng)驗,提供了除了思想之外中肯實用的處事方法,真知灼見,值得我們認(rèn)真思考和學(xué)習(xí)。
《論語》是一部內(nèi)涵豐富,思想深刻典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稱。此語出自宋代羅大經(jīng)創(chuàng)作的一部文言軼事小說《鶴林玉露·卷七》“杜少陵詩云:小兒學(xué)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遂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語也。太宗嘗以此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版下致太平。’普之相業(yè)固未能無愧于《論語》,其言則天下之至言也。”雖未見于正史未必真有其事,但也能說明《論語》在文人心目中至高的地位,仔細(xì)品讀這部兩千年不朽的經(jīng)典,相信我們一定能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