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格律詩基礎

入門篇:詩詞淺談

本文中引用了大量其他人和網上收集來的文章,有些暫時無法注明出處,在這里向原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謝。

由于有的引文未標明原作者,還有些是我個人的看法,請僅用于借鑒,不要傳播。

1、什么是詩

詩,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以時期來看,最早的當屬《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其后有楚辭,樂府詩、古體詩、格律詩、詞、曲、現代詩、古風詩等等,自然。根據這個概念,格律詩、詞、曲,還有現代詩都是詩的范疇。不押韻的現代詩算不算詩?沒有定論,個人認為不能算,只能承認它們是有詩意的文字

一般說來,詩歌都是押韻的。

狹義一點來定義,詩是一種文學體裁,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想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文學體裁。中國歷史上,把除韻賦以外的韻文體作品,統稱為詩。

2、什么是格律詩

格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則。格律,通俗講,就是格式和規則。

顧名思義,格律詩是一類有格有律的詩體。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律絕和律詩,即所謂近體詩、今體詩。另外,詞、曲也是有格律的,也可稱為格律詩。傳統的格律詩詞曲,結構嚴謹,字數、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律詩是典型的格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詩詞曲的格律是一種規矩。律詩以前的詩也有規矩,但這些規矩都是約定俗成的。而律詩的格律卻是由當時政府頒布的。

律詩因格律嚴謹得名,起源于漢末,成熟于唐朝。

關于律詩,有四個概念。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指歷史上一切有“律”的詩,“律”是官方制訂、發布的規則。?

B,指唐憲宗、唐哀宗時期的詩,李義山等人在總結近體詩、今體詩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由官方頒布而執行。也就是俗稱的晚唐詩。這不得不提到兩個概念,?

1)今體詩。指按照唐玄宗時期欽定頒布的格律寫下的詩作品,就是“今體詩”。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2)近體詩。指從齊梁體、永明體到今體詩之間這段時間的詩作品,含齊梁體和永明體。比如杜審言(杜甫的爺爺)、宋之問等。?

C.北宋歐陽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了一部律詩格律。按這個格律完成的作品稱為格律詩,簡稱“律詩”。此類作品,包括宋詩,元詩,明清詩,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律詩作品。

我們今天所說的律詩,指歷史上相對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詩作品,亦包括唐朝時候,并未歸在律詩范圍內的民間作品。比如,朋友之間的酬唱,以及壓私韻的作品。實際上,唐朝,共四次頒布詩格律。分別為李淵、武則天、李隆基、李純四人各自當政掌權時候制訂。(李純,憲宗,原名“淳”,被立太子后,因為避諱,改“淳”為“純”。)這就是為什么今天大家在閱讀唐詩時,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這是因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證,自然會出現偏差。畢竟,從初唐到北宋,時間上跨越500年左右。

總結起來,格律詩有以下幾種形式:

律詩:規定為5言 8句(五律)或者7言8句(七律)。除首尾外,均為對仗句。

排律:10句(小句,含10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除首尾外,均為對仗句。?

律絕:絕句分七絕和五絕,七絕五絕都分古絕和律絕,律絕和七律、五律一樣要遵守格律,也是格律詩的范疇。

3、其他詩體的基本特征

古體詩

古體詩,即不符合政府頒布的格律的詩。包括詩經、楚辭、樂府詩等等。即使在政府頒布了格律之后,詩人寫詩和流傳下來的也是古體詩居多——全唐詩有三分之二不合如今廣泛使用的宋格律標準,即使宋格頒布實行后,宋詩和清詩流傳下來的也有一半都是不合律的古體詩。

這里多說一句,平時寫詩填詞,格律要講,但是不要一味癡迷和執著于格律,畢竟不是參加科舉考試,沒必要寫得那么工整。為了平仄和發音就忽略詩的含義而使用有損詩意的字和詞,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詩為心聲,至少在這片天地里,我不希望大家為了好聽就說違心的話。另外有一些仿佛天生的好詞好句就是不合格律,比如崔顥的《黃鶴樓》,連二四六都不分明,嚴重出律,卻比很多格律詩精彩多了。這里奉勸一些格律狂魔,要是上天垂憐讓你得了好詩句,不要因為格律就焚琴煮鶴。

各打一百棍,說一句就不得不說另一句,否則就要教壞了人。古體詩就不講究格律了嗎?講!前面說過,律詩以前的詩也有規矩,但這些規矩都是約定俗成的。古體詩也有平仄相諧、壓韻等要求。但是這些約定俗成的要求并沒有流傳下來,大家不免會各執一詞,又互不承認對方的標準,這對于詩詞交流極為不利,對學習詩詞也極為不利。這就是我們學格律詩的原因,作為詩發展的結晶,格律詩的格律保證了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它已經經歷了無數的打磨和考驗而為絕大多數文人所承認。學會了格律詩,我們為了表意的精確或者其他原因對于格律詩稍微放寬一些要求,就是意、韻、音都好的古體詩了。

放寬的內容可以參考如下:

宋格律要求壓平水韻(參考平水韻表壓同一韻部或鄰韻,壓古韻句中就要盡量用古聲,即參考平水韻表和規律使用古平和古仄),而我們可以壓新韻(參考新韻表),甚至興致來了可以壓方言韻,極端情況下可以允許一次不押韻。只是你壓的韻越不符合大多數人的語言習慣,詩的受眾就越少。想讓人為了讀你的詩現學方言,你也得先用普通話把自己寫成文豪才行。

宋格律要求平仄相諧,替、對、粘一樣都不能差,除了少數情況,拗了就要救。而古體詩可以對偶爾拗句、失替、失對、失粘的情況視而不見——這里就要把握一個度,如果這樣的地方多了就是傳說中的出律,這在下面會講到。

總結起來,古體詩有一下幾種:

衍生類:形似律詩但不入律的古絕、5古、7古、5排、7排

原生類:一切其他形式的結構整齊,并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詩。如詩經體,騷體。

現代詩

這里面不仔細探究,我們大體上把現代詩分為現代散文詩和現代古風詩。

所謂古風,很多人說是用古代語言與格式或表達方式所寫的詩。不尋韻,不求格律。這樣我們可以把出律卻不愿意改的詩也歸到古風詩里面。對于這種詩,個人表示不喜歡,因為這種詩最多最多也只是徒具意韻。這種古風詩的聲韻和音韻差得一塌糊涂,節奏也是混亂不堪,讓人讀著十分難受——這又反過來影響了僅有的意韻。我認為,好的古風詩還是要講究一下平仄和音韻,相對古體,要求可以放得更寬一點。

而所謂現代詩,類比可知是用現代語言與格式或表達方式所寫的詩。由于現代語言休音比較多,平仄上的要求基本可以完全忽略。但是有的人也主張不尋韻。于是出現了很多換行大師。

認為

現代詩

最好也要

押韻才好吧

現在↑這樣的

居然也能叫詩了

哈哈哈請叫我詩人

別著急你也是詩人啦

你們全家老小都是詩人

哎呀要死了這個陣型有毒

恩不扯了我們言歸正傳好么

不押韻也可能有極少數好作品

可是講道理詩的全名叫做詩歌啊

在最原先的原先它們是歌詞來著

不押韻那還怎么朗朗上口啊哥

做事情要有經有權才能成的

大師才能完美的跳出藩籬

我是給初學者寫的東西

我們都是初學的菜逼

別想要一步登天去

先老實的學格律

按聲韻寫詩句

這陣型有毒

真的有毒

重要的

事情

基礎篇:寫詩總綱

詩的內容

好了爬起來接著寫。

此部分文字來自東蘭詩詞協會殺阡陌:

要寫好一首詩,要注意到幾個方面才能算是完整的。

第一是要清楚你到底要表達什么,要了解自己創作的意圖,探究因景或物或事而生之情,因情生發之思,情思匯合上升,最后以詩詞面目出現的文學形式,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到底是屬于奮起修身之興呢,抑或世俗盛衰之觀,抑或表達某種友或愛之群,還是諷議為政之怨。

詩的語言,不管怎樣都不同于散文的語言。詩的語言是太陽的語言,既要有向外輻射的光芒,更要有內心引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散文的語言。就論太陽,如果只有內心引力而沒有向外輻射的光芒,那么它就不是太陽,呵呵,而是月亮或者黑洞。如果它只是向外輻射光芒而沒有內心引力,那么太陽也不會存在,或存在不久!

一首作品得以呈現之前,它屬于作者。完成之后,它因具有生命會反過來命令作者為它去錘煉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這就是詩歌打磨的動機和成因。

有些作品,對于作者本人來說,自我感覺是早已表達得完美無缺了。其實,不過是冰山一角式的錯覺,你把更多的東西遺留在了自己的腦子里了,表現出來的其實不過是未完成之作而已,并沒有抵達精神的核心。

接著我們來掌握一些律詩的基礎知識。

1、律句,就是遵守了格律的句子。不光格律詩使用律句,詞、曲等體裁也使用律句,不過它們不像格律詩一樣全部使用律句,而是部分使用律句。

2、律詩依次每兩句組成一聯,組成一聯的兩個句子叫做這一聯的兩個分句,分別稱為上句和下句。

3、律詩以一聯做為一個律句。律句中上下分句的字數是相等的,各律句字數也是相等的。

4、通常我們說的一句,是指單個的句子,即一聯的兩個分句中的一個。

對于一個律詩的句子,我們可以稱其為第幾句,也可以稱其為某聯上句或下句。比如下面這首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首聯)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頷聯)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頸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尾聯)

其中的“三顧頻煩天下計”這一句,它就有以下名稱;

A,?第五句

B,?頸聯上句

另外,第一句通常叫做首句;最后一句通常叫做尾句。

5、律詩的組成

七律:七言四聯(四律句)八句,五十六字。

五律:五言四聯(四律句)八句,四十字。

七言,就是每句七個字;

五言,就是每句五個字。

第一聯(第一律句,含第1、2句),稱為首聯,也有稱起句的;

第二聯(第二律句,含第3、4句),稱為頜聯,也有稱承句的;

第三聯(第三律句,含第5、6句),稱為頸聯,也有稱轉句的;

第四聯(第四律句,含第7、8句),稱為尾聯,也有稱合句的。

然后我們先看看寫格律詩九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術語。

三忌,失平仄。

四忌,對仗不工。

五忌,合掌、四平頭。

六忌,音步應諧不諧,應變不變。

七忌,出韻。

八忌,詩中字詞多處犯復,或犯題。

九忌,章法欠周。

注:

合掌即上下兩聯句式結構相同。

四平頭,即律詩中間對仗的四句皆用一類字起頭。如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中間二聯:“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律詩的格律

詩的正格

五言絕句類型一《山中》王勃?

⊙平平仄仄,長江悲已滯,?

⊙仄仄平平。(韻)萬里念將歸。?

⊙仄平平仄,況屬高秋晚,?

平平仄仄平。(韻)山中黃葉飛。?

五言絕句類型二《閨人寄遠》王涯?

平平仄仄平,(韻)花明綺陌春,?

⊙仄仄平平。(韻)柳拂御溝新。?

⊙仄平平仄,為報遼東客,?

平平仄仄平。(韻)流芳不待人。?

五言絕句類型三《南行別第》韋承慶?

⊙仄平平仄,萬里人南去,?

平平仄仄平。(韻)三春雁北飛。?

⊙平平仄仄,不知何歲月,?

⊙仄仄平平。(韻)得與爾同歸。?

五言絕句類型四《塞下曲》盧綸?

⊙仄仄平平,(韻)林暗草驚風,?

平平仄仄平。(韻)將軍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明尋白羽,?

⊙仄仄平平。(韻)沒在石棱中。?

七絕類型一《南游感興》竇鞏?

⊙平⊙仄平平仄,傷心欲問前朝事?

⊙仄平平仄仄平。(韻)惟見江流去不回?

⊙仄⊙平平仄仄,日暮東風春草綠?

⊙平⊙仄仄平平。(韻)鷓鴣飛上越王臺?

七絕類型二《清明》?杜牧?

⊙平⊙仄仄平平,(韻)清明時節雨紛紛,?

⊙仄平平仄仄平。(韻)路上行人欲斷魂。?

⊙仄⊙平平仄仄,借問酒家何處有,?

⊙平⊙仄仄平平。(韻)牧童遙指杏花村。?

七絕類型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仄⊙平平仄仄?獨在異鄉為異客,?

⊙平⊙仄仄平平?每逢佳節倍思親。(韻)?

⊙平⊙仄平平仄?遙知兄弟登高處,?

⊙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韻)?

七絕類型四《從軍行》王昌齡?

⊙仄平平仄仄平,(韻)青海長云暗雪山,?

⊙平⊙仄仄平平。(韻)孤城遙望玉門關。?

⊙平⊙仄平平仄,黃沙百戰穿金甲,?

⊙仄平平仄仄平。(韻)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律類型一《送友人》李白?

⊙平⊙仄仄?青山橫北郭,?

⊙仄仄平平(韻)?白水繞東城。?

⊙仄⊙平仄?此地一為別,上聯?

平平⊙仄平(韻)孤蓬萬里征。下聯?

⊙平⊙仄仄?浮云游子意,上聯?

⊙仄仄平平(韻)落日故人情。下聯?

⊙仄⊙平仄?揮手自茲去,?

平平⊙仄平(韻)蕭蕭班馬鳴。?

五律類型二《晚晴》李商隱?

平平⊙仄平(韻)深居俯夾城,?

⊙仄仄平平(韻)春去夏猶清。?

⊙仄⊙平仄?天意憐幽草,上聯?

平平⊙仄平(韻)人間重晚晴。下聯?

⊙平⊙仄仄?并添高閣迴,上聯?

⊙仄仄平平(韻)微注小窗明。下聯?

⊙仄⊙平仄?越鳥巢干后,?

平平⊙仄平(韻)歸飛體更輕。?

五律類型三?《春望》杜甫???????

⊙仄⊙平仄?國破山河在,?

平平⊙仄平(韻)城春草木深。?

⊙平⊙仄仄?感時花濺淚,上聯?

⊙仄仄平平(韻)恨別鳥驚心。下聯?

⊙仄⊙平仄?烽火連三月,上聯?

平平⊙仄平(韻)?家書抵萬金。下聯?

⊙平⊙仄仄?白頭搔更短,?

⊙仄仄平平(韻)渾欲不勝簪。?

五律類型四《終南山》王維?

⊙仄仄平平(韻)太乙近天都,?

平平⊙仄平(韻)連山到海隅。?

⊙平⊙仄仄?白云回望合,上聯?

⊙仄仄平平(韻)青靄入看無。下聯?

⊙仄⊙平仄?分野中峰變,上聯?

平平⊙仄平(韻)陰晴眾壑殊。下聯?

⊙平⊙仄仄?欲投人處宿,?

⊙仄仄平平(韻)隔水問樵夫。?

七律類型一?《客至》杜甫?

⊙平⊙仄⊙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平平⊙仄平(韻)但見群鷗日日來。?

⊙仄⊙平⊙仄仄?花徑不曾緣客掃,上聯?

⊙平⊙仄仄平平(韻)蓬門今始為君開。下聯?

⊙平⊙仄⊙平仄?盤飧市遠無兼味,上聯?

⊙仄平平⊙仄平(韻)樽酒家貧只舊醅。下聯?

⊙仄⊙平⊙仄仄?肯與鄰翁相對飲,?

⊙平⊙仄仄平平(韻)隔籬呼取盡余杯。?

七律類型二《左遷藍關示侄孫湘》韓愈?

⊙平⊙仄仄平平(韻)一封朝奏九重天,?

⊙仄平平⊙仄平(韻)夕貶潮州路八千。?

⊙仄⊙平⊙仄仄?欲為圣明除弊事,上聯?

⊙平⊙仄仄平平(韻)肯將衰朽惜殘年。下聯?

⊙平⊙仄⊙平仄?云橫秦嶺家何在?上聯?

⊙仄平平⊙仄平(韻)雪擁藍關馬不前。下聯?

⊙仄⊙平⊙仄仄?知汝遠來應有意,?

⊙平⊙仄仄平平(韻)好收吾骨瘴江邊。?

七律類型三《詠懷古跡》杜甫?

⊙仄⊙平⊙仄仄?諸葛大名垂宇宙,?

⊙平⊙仄仄平平(韻)宗臣遺像肅清高。?

⊙平⊙仄⊙平仄?三分割據紆籌策,上聯?

⊙仄平平⊙仄平(韻)萬古云霄一羽毛。下聯?

⊙仄⊙平⊙仄仄?伯仲之間見伊呂,上聯?

⊙平⊙仄仄平平(韻)指揮若定失蕭曹。下聯?

⊙平⊙仄⊙平仄?運移漢祚終難復,?

⊙仄平平⊙仄平(韻)志決身殲軍務勞。?

七律類型四?《登高》杜甫?

⊙仄平平⊙仄平(韻)風急天高猿嘯哀,?

⊙平⊙仄仄平平(韻)渚清沙白鳥飛回。?

⊙平⊙仄⊙平仄?無邊落木蕭蕭下,上聯?

⊙仄平平⊙仄平(韻)不盡長江滾滾來。下聯?

⊙仄⊙平⊙仄仄?萬里悲秋常作客,上聯?

⊙平⊙仄仄平平(韻)百年多病獨登臺。下聯?

⊙平⊙仄⊙平仄?艱難苦恨繁霜鬢,?

⊙仄平平⊙仄平(韻)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意:

⊙表示的是可以“一三五不論”的位置

句中可平可仄的掌握力求避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問題?

判別平仄的入聲八法

新韻一二聲未為平,三四聲為仄

對古韻,和今聲相比:

(1)凡b、d、g、j、zh、z六聲母的第二聲字(陽平),都是古入聲字。

(2)凡d、t、L、z、c、s等六聲母跟韻母e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

(3)凡k、zh、ch、sh、R五聲母與韻母uo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

(4)凡b、p、m、d、t、n、L七聲母跟韻母ie拼時,無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爹」die字例外

(5)凡d、g、h、z、s五聲母與韻母ei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

(6)凡聲聲母f,跟韻母a、o拼合時,都是古入聲字

(7)凡讀ue韻母的字,都是古入聲字。只有「嗟」jue,「瘸」que,「靴」xue三字除外

古今平仄對照表

今平古仄字表?

A:阿凹?

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剝雹薄逼鼻荸驃憋鱉癟別缽撥餑泊帛舶箔駁鈸勃渤脖鵓博搏膊礴?

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

D:噠搭褡答瘩達怛妲打得德蹬滴糴的滌迪笛狄荻敵嫡跌迭疊耋諜喋牒碟蝶督獨毒讀瀆牘?

犢度咄掇裰奪鐸踱?

E:額?

F:發乏罰伐閥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輻福蝠匐服?

G:呷割鴿圪疙胳擱葛革閣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蟈國幗?

H:涸貉合盒劾閡核盍闔黑忽惚鵠斛猾滑混豁劐活?

J:擊跡積屐績緝激圾笈及汲級極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輯?藉籍夾浹莢鋏頰嚼角腳?

繳覺癤結接揭孑節截杰詰潔劫碣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玨絕噱決訣抉倔掘崛厥蕨獗?

矍攫譎爵菌?

K:勘棵顆磕瞌殼咳窟誆?

L:拉邋療溜餾嚕捋?

M:媽抹沒謎乜摸膜?

N:捏?

O:噢?

P:拍劈霹潑剖仆撲菩璞?

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闕缺?

R:如茹孺?

S:撒塞殺煞勺芍舌什失虱濕十石識實拾食蝕倏抒叔菽淑贖孰塾熟刷摔說俗縮?

T:塌剔踢貼凸禿突脫托橐?

W:挖玩屋喔?

X:吸錫膝夕汐析晰蜥臘昔惜息熄悉蟋習席襲媳檄呷瞎轄黠匣俠狹峽暇削楔歇蝎協脅挾擷?

戌靴薛穴學?

Y:壓押鴨軋噎葉一揖蔭瀅瀠擁壅淤曰約暈?

Z:雜咋咱臟鑿則責幘擇澤賊閘鍘扎札炸摘宅著蜇螫蟄謫折哲輒轍汁織只侄職摭執直值殖?

植擲粥妯軸竹竺逐燭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濁酌鐲啄琢濯綜足卒族昨作怍?

古平今仄的字:?

看忘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受)售叟任(承擔)妊

工對類目的平仄

1、數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兩雙對獨孤單數幾再群諸眾滿?

仄仄通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通仄通仄平平仄仄??

2、天文:?

天空日月風雨雷電云霞煙星陰陽霧露火?

平通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

3、時令:?

年歲月日時更刻分世節春夏秋冬晨夕朝晚午晝夜寒暑晴晦昏曉?

平仄仄仄平通仄通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

4、地理:?

地土山水江河川湖海波浪濤潮冰池洲林潭澤渠橋鄉村關塞城市道路國郭郊州縣郡鎮?

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通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5、建筑:?

房宅廬舍樓臺堂館齋宮室閣門戶街巷寺觀廟店壘倉庫欄梁柱階?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通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6、器皿:?

舟船車輦鐘鼓床榻枕席旗角干戈刀劍箭燈鏡案香燭爐壺杯樽盤碗缸錢瓶甕?

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通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7、衣飾:?

衣裳襟裙裾巾冠帽環釵帶杖履靴袍衫裟扇冕盔甲?

通平平平平平通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通仄平仄??

8、飲食:?

酒茶茗糕餅藥丹餐釀醅鹽醬漿飯肴羹粥蔬菜湯蜜?

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9、文具:?

筆墨紙硯印筒籌簽書劍琴瑟弦蕭笛棋卷軸簡策冊毫幅?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通仄仄仄仄平仄?

10、文學:?

詩書賦章句經論集策約文字信函詔令符旨篇碑詞辭詠歌謠制典籍圖畫?

平平仄平仄平通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通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11、花草:?

樹木花草藤蘿楊柳菊桂枝葉桃李苔萼蕊蘆蓮蒲麥禾松荷?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通??

12、鳥獸:?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鳥雀鵲魚蝦蟹蟬龜鵝鴨燕雁鶴鵬鴻?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通仄仄平平??

13、形體:?

身心肌膚骨肉發頭手首眼目面臉眉腰胸聲色音容影須鬢羽毛牙齒爪角?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14、人事:?

功名恩怨愁閑才情歌舞吟笑言談思想愛憎榮辱品行德性靈?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通仄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

15、人倫:?

兄弟父母君臣夫妻師友姑嫂兒女叔伯圣賢仙佛王候將相軍士兵農漁樵僧道尼?

平仄仄仄平平平通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通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16、代名詞:?

吾我余予汝爾君子他誰何孰或自己相者人某?

平仄平通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通仄平仄??

17、方位:?

東南西北中外里邊前后左右上下?

平平平仄通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18、顏色:?

紅黃白黑青綠赤紫翠蒼藍碧朱丹緋殷金銀玉粉皓素彩玄?

平平仄仄通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19、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另外:如果對某個字的平仄不確切,可以想想古人用這個字的位置處的平仄,一般不會出錯。

拓展篇格律及拗救

格律解析

相信接觸過詩詞的朋友,都聽說過格律這個詞,那么什么是格律呢?

格律=格+律?

格包括:起、承、轉、合、平仄、字數、對、粘、替、對仗

律包括:音律、聲律和韻律。

那么,格和律合起來就是格律。平仄、對、粘、替這幾種格是根據音律和聲律來制定的。

我今天與大家交流的是律詩,我們將從七律開始交流。為什么要從七律開始呢?七律,可以說是自詩詞產生以來,經過1300年的歷史,是發展最完善,我們的先輩們總結的格律最完美的,也是詩詞中最簡單的,大家先交流一下七律的格律。

1.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律詩的結構,是律詩中最基本的骨架,也是律詩的特征。一首律詩,通常有八句。這八句的結構是怎樣的呢?《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講到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她說:“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起承轉合,是一首詩’的布局結構。兩副對子,就是兩聯對仗。

起承轉合,也有人叫起承轉結。起,指的是首聯,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頜聯,承接上文,承上啟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轉,指頸聯,要求有轉折感,有變化。合或者叫“結”,是指尾聯,要體現結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長。律詩結構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間要有兩副對子。也就是說,頷聯和頸聯要用對仗。

2.平仄

大多數情況下,用現代漢語,也就是用今天的普通話來說:一、二聲的字近似古平音字,為平,;三、四聲的字近似古仄音字,稱為仄。(注意:近似)用平水韻來講:分為上平、下平,上平下平均為平聲字。其實上平、下平沒什么分別,好比一堆蘋果太多了,放不下,分成兩個籃子來放的道理.?平水韻中還有上聲、去聲、入聲統稱為仄聲字。

3.字數

就是一首律詩總的字數。相信朋友們也理解.?

4.對、粘、替

對,是指上下兩句中2、4、6位的字平仄相反;

粘,是指上下兩句中2、4、6位的字平仄相同;

替,是指一個分句中2、4、6位的字平仄交替。

不符合以上要求的我們稱之為:失對、失粘、失替。?

5.對仗?

運用對仗,是律詩的一項基本要求。對此需要著重掌握以下幾點。?

對仗的基本含義?

所謂對仗,就是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之間,字數相等,節奏相應,平仄相諧,結構相稱,詞性相當,內容相關——也就是對聯中常說的六相。我們來看看中國楹聯學會的《聯律通則》對這些方面的規定:

第一章:基本規則

第一條:字句對等。

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第二條:詞性對品。

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第三條:結構對應。

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第四條:節律對拍。

上下聯句的語流節奏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占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條:平仄對立。

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3),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于仄聲,下聯收于平聲。

第六條:形對意聯。

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于主題。

第二章:傳統對格

第七條:對于歷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屬對格式,例如,字法中的疊語、嵌字、銜字,音法中的借音、諧音、聯綿,詞法中的互成、交股、轉品,句法中的當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傳統修辭對格,即可視為成對,體現對格詞語的詞性與結構的對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則從寬。

第八條:用字的聲調平仄遵循漢語音韻學的成規。判別聲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詩韻》舊聲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聲“雙軌制”,但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條:使用領字、襯字,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以及三個音節及其以上的數量詞,凡在句首、句中允許不拘平仄,且不與相連詞語一起計節奏。

第十條:避忌問題。

(1)忌合掌。

(2)忌不規則重字。

(3)仄收句盡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詞性對從寬范圍

第十一條:允許不同詞性相對的范圍大致包括:

(1)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

(2)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中充當修飾成分的詞;

(3)按句法結構充當狀語的詞;

(4)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目、數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聯綿、反義與聯綿、副詞與連詞介詞、連詞介詞與助詞、聯綿字互對等常見對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兩種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屬相,以及即事為文合乎邏輯的臨時結構系列等。

第十二條: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

而在律詩中,字數相等,節奏相應,平仄相諧,是一貫要求。對于需要使用對仗的句子,就要額外要求結構相稱,詞性相當,內容相關。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對仗中,形容詞常與動詞作一類而對用),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舉例:?

送友人入蜀?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的中間兩聯,都是對仗。領聯中:“山”和“云”是名詞對名詞:“從”和“傍”是副詞對副詞:“人面”和“馬頭”,是名詞性詞組對名詞性詞組:“起”和“生”是動詞對動詞。頸聯中:“芳樹”和“春流”,是名詞性詞組相對:“籠”和“繞”,是動詞相對;“秦棧”和“蜀城”也是名詞性詞組相對,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國名,是地域標志,對得很好。?

對仗在一首詩中的位置

絕句不要求用對仗。用對仗當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須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對仗。對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間兩聯即領聯和頸聯。一般的律詩,都是這樣。初學寫詩的,應堅持這種形式。但也需要知道,還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詩中,兩聯對仗是基本的,多則不限。?

有的詩,有三聯對仗,也有的四聯全用對仗,這都是允許的。一首詩中,除了中間兩聯之外,首聯也用對仗的,頗不少,尤其多見于首句不入韻的詩。舉例:?

送友?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詠懷古跡?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以上這種包括首聯在內的三聯對仗詩,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聯不用對仗而尾聯用對仗的三聯對仗詩,則比較少些。?

舉例:?

悲秋?杜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四聯全用對仗的律詩,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舉例:?

登定王陵?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華帝子來。?

千年余故國,萬事只空臺。?

日月東西見,湖山表里開。?

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

第二、作為變例,律詩的對仗也有單聯的。?

這種只有一聯對仗的詩,盛唐時期比較多見。僅有的這一聯對仗,一般用在頸聯,頷聯則不用,詩評家稱這種首聯、頜聯都不用對仗,直到頸聯才出現對仗的詩為“蜂腰體”,謂其腰細,“若已斷而復續也”。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舉例:?

送賈至舍人?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窺。?

雨洗秋山凈,林光澹碧滋。?

水閑明鏡轉,云繞畫屏移。?

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

王維、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這樣的詩,在此不多舉例。?

第三、還有一種變例,詩中雖然存在兩聯對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間,而是用在首聯和頸聯。?

有的詩評家稱這種形式為“偷春格”,因其把本應在頜聯出現的對仗用在首聯,“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舉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總之,凡一首律詩中有兩聯對仗,而且這兩聯處于中間位置,即頷聯和頸聯的,這是正例。也可以說,只要保證中間兩聯是對仗,即為正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聯、尾聯)多用了對仗,仍屬正例。但是,只要頷聯和頸聯有一處不用對仗,即為變例,這種變例唐以后是很少見的。現代人寫詩最好不用變例形式。?

前面講的都是適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規矩,至于絕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對仗。當然,要用對仗也可以,用一聯或兩聯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時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全用對仗。排律,前面講過,除了首聯、尾聯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不論有多少聯,都要用對仗。首聯,尾聯當然也可以用,特別是首聯用對仗的十分普遍。?

工對的追求?

一般講,出句和對句之間,相對應的詞做到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即為對仗。但詩人們往往不滿足于此,還追求把對仗寫得更工整些,即所謂“工對”。工對,不僅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而且又把各種詞(特別是名詞)分出許多小類來。在這些小類里選詞相對,才算工對。過去蒙學老師教學童背誦:“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他們背誦的就是工對范例。當然,并不是說“天”只能對“地”,“雨”只能對“風”,這里只是指出一個大體方向,說明類似這樣的詞相對才算工對。科舉時代,按對仗的需要,對字詞作了分門別類,主要有這樣二十多個方面:?

天?文:天、空、日、月、風、雨、霜、雪,等等。?

時?令:年、歲、晨、夕、晝、夜、春、秋,等等。?

地?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宮室建筑:宮、殿、樓、臺、房、舍、門、窗,等等。?

器?物:舟、車、刀、劍、旗、鼓、簾、幃,等等。?

衣?飾:衣、裙、巾、冠、釵、環,等等?

飲?食:酒、茶、飯、菜、羹、肴、丹、藥,等等。?

文?具:琴、棋、書、畫、紙、墨、筆、硯,等等。?

文?學:詩、詞、章、句、文、賦、歌、謠,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楊、柳、桃、杏、荷、蘭,等等。?

烏獸蟲魚:鶯、雁、虎、馬、蠶、蟬、魚、龜,等等。?

形?體:身、心、頭、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愛、憎,等等。?

人倫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名?詞:我、余、他、誰、子、何;者、人,等等。?

方?位:東、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數?目:一、二、千、萬、獨、雙、數、幾、半,等等。?

顏?色:紅、綠、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名。?

地?名。?

同義雙音詞:山川、江湖、梳妝、賓客、友朋,等等。?

反義雙音詞:短長、表里、古今、興亡、縱橫,等等。?

重?疊?字:時時、處處、聲聲、漫漫、沉沉,等等。?

副?詞:欲、將、不、皆、亦、未、曾、須,等等。?

連?介?詞:與、和、共、而、還、則、只,等等。?

助?詞: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為了節省篇幅,本文列舉的字例不多。每一個方面的字,所以劃歸一類,是因為它們意義相關(都涉及一個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門類的詞,在意義相關的前提下,具體內容有的相類(如植物方面的“桃”與“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與“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與“月”)。在對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類、相反、相趁之意。

從前人們對詞匯的分析、認識不像現代人清楚準確。有些當時常用的詞,現已基本不用,而現代人常用的詞匯,如汽車、飛機、公司、電腦等等,當時還沒有。所以這個分類表只能作參考。但作為研究、掌握對仗來說,這個分類還是有用處的。它為我們指出了在寫對仗詩句時對字詞進行選擇的大體方法。?

簡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門類的詞,對句如果也能找到這一門類的詞與之相對,就可形成工對。例如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兩”字,是數字,對句也用數字類的字(“一”)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黃”字、“翠”字,屬于顏色類,對句也用顏色的字(“白”“青”)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鸝”,對句就用了“鷺”,都是鳥類。所以說,這是一聯很好的工對。?

掌握工對,總體須注意這樣幾條:?

一是同類對。如前所述,造成工對,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門類(或鄰近的)字詞,用在出句和對句的各相應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對是可以舉出一些的。例如:?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子。”(儲光羲《詠山泉》)?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勝》)?

“雪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劉禹錫《罵姑山》)?

二是習慣對。有些字詞,在分類表上雖然并不屬于同一門類,但因意義上的關聯比較緊密,所以在傳統上,習慣上,歷來認為把這些字語對用屬于工對。如“詩”與“酒”,“歌”與“舞”,“聲”與“色”,“心”與“跡”,“兵”與‘‘馬”,“人”與“地”,“老”與“病”,“無”與“不”,等等。例如:?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

“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白居易《除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九日》)?

三是借對。有的字,按其在詩中的意思,與另一句中相應的字是不能對的,但因這個字另有含義,而在另一含義上,是可以對的,這就是借對。如杜甫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的“尋常”是從“平常”這個意義上來用的,與對句的的“七十”這個數字本來是不能相對的。但因為“尋常”在別的意義上也可作數字解(古時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所以在此處可以用于對仗,形成借對。又如李商隱句:“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對,但可以借用其“石頭”之“石”的意義來相對。此外,還有從諧音上來借對的。如劉長卿詩句:“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生。”其中“皇”字諧“黃”字之音,可與“白”作顏色之對。?

四是句中自對。出句和對句,本身內部都有對仗意味,既自對又互對,就顯得特別工整。即使兩句之間某些字對得較寬,亦堪稱為工對。例如:“草木盡能酬雨露,榮枯安敢問乾坤。”(王維)在出句中,“草”與“木”對,“雨”與“露”對;在對句中,“榮”與“枯”對,“乾”與“坤”對。兩句之間又互對。又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對而又互對。?

五是重點對。所謂工對,真正做到字字都對得很嚴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沒有必要。一聯詩中,只要多數字、主要字對得很好,就算工對了。特別是把數字、顏色、方位、疊字詞對好了,就會顯得很工。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歷來認為是極好的工對,因為數字、顏色都對得特別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對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蘇軾的“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極好的工對。“歌管”與“樓臺”,“秋千”與“院落”,都有句中自對之美感,兩句互對又很工整,特別是“細細”與“沉沉”兩個疊字詞對得很工,這就夠了。至于說“聲”字和“夜”字對得并不很工,那就不應計較了。?

需要指出,對聯(楹聯、春聯等)比詩中的對仗要求更嚴。原則上,對聯都應是工對。流傳很廣的對聯,像“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都是工對。創作對聯,也叫對對子,是一種技巧很高的藝術。寫出好對聯,需要懂平仄,懂詞性,有思想,有意境。不僅要工對,甚至要求“的對”,即對得恰切、巧妙。這方面有不少佳話。

寬對的必要?

寬對,顧名思義,就是比較寬松的對仗,只要平仄相對、同詞性的詞相對就可以了,不講究詞的具體門類。?

寫詩只講工對不行,大多數情況離不開寬對。?

第一、嚴格的工對很難,一般也沒有必要那樣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盡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過切,即會妨害詩意的順暢表達,甚至由于用詞總是局限于狹窄的范圍而造成同義反復。好的工對,往往屬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鑿出來的。所以多數詩作,用的都是不太嚴格的工對、鄰對(把相鄰的門類合用,如把天文、時令、地理方面的詞,合在一起用),還有寬對。即使總體上算工對的對仗,往往也有少量或個別的字用了寬對。在七言詩句中,前四個字對得較嚴格,后三字,特別是最后一個字不講究的情形,比較常見。特別是最后一字,連詞性都不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劉威《游東湖》)?

第二、首聯和尾聯的對仗,本屬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對仗,就更允許寬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對半不對。似對非對,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君游丹陛已三遷,我泛滄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懷古》)?

第三、錯綜對,是寬對中的一種現象。出句和對句中,同類相對的詞,在位置上不對應,錯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

第四、流水對。一般對仗,出句和對句的內容是并列的,把兩句顛倒過來,意思仍然說得通。流水對,則是把一件事、一個意思如同流水般地連續說下來,出句和對句之間有著時空上或因果上的連貫性,互相不能顛倒。例如:?

“一從歸白舍,不復到青門。”(王維《輞川閑居》)?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9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同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以上幾例,都是對得特別好的流水對。?

實際上,流水對與一般并列對仗相比,在字詞的選擇上,余地更小些,難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難免用寬對。?

合掌之忌?

一首詩中相鄰的兩聯對仗,句子的結構要避免完全一樣。第一聯對仗和第二聯對仗,如果結構一樣,這種毛病稱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詩。?

前一聯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聯的“短李”、“迂辛”是人名,總之都是名詞,而且都是專用名詞。兩聯都是以專用名詞開頭,句子后三字的結構也一樣。這就是“合掌”,是對仗之大忌。上面例舉的兩聯中,有四個專用名詞,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詩人有辦法規避它。這兩聯,白居易實際上是這樣寫的:?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這樣一調整,就辟開合掌之病了。?

還有人認為,一聯對仗的出句與對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對句用“川”;出句用“紅”,對句用“赤”,出句用“兵”,對句用“卒”,等等,形成同義反復,亦為“合掌”之弊,應予避忌。?

6.音律

音律主要是要注意音步。音步指詞或詞組間因表達語意而拖長語音形成的間隔。它具有節奏美。齊梁以后,隨詩歌律化的深入,音樂感的加強,五言詩與七言詩音步均有甲式與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要求二聯之內音步相同,兩聯的音步上下要相異。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I松間I照,清泉I石上I流。竹喧I歸I浣女,蓮動I下I漁舟。”杜甫《蜀相》:“映階I碧草I自I春色,隔葉I黃鸝I空I好音。三顧I頻煩I天下I計,兩朝I開濟I老臣I心。”

對于音步問題,寫詩者時有忽略,出現應同不同,應異不異的現象。如:“奧運I圓I夕夢,神州I百業I盈。”“披荊I斬棘I奔I四化,國強I民富I業績I宏。”“時逢I端午I日,曉發I木蘭I舟。白蓮I千秋I涌,滄波I一脈I流。”后兩聯均為2、2、1音步。

音步又稱為音節,七言句式通常分為四個音節。第一步謂“頂節”,第二步謂“頭節”,第三步謂腹節,第四步謂腳節。

7.聲律

聲律指的詩一聯中平仄的陰陽和諧,一般來說一聯中平仄字數應當大致相等,相差不能超過兩個。

8韻律

押韻:就是指凡押同一韻部的字,就叫押韻。押韻也叫葉(xie)韻。

a)詩要求隔句用韻,就是一聯一韻。整首詩要押同一韻部。(首聯也可以兩韻,如果第一句是平收的話)

b)每一句的尾字叫句腳,押韻的句腳叫韻腳,不押韻的句腳叫白腳。

首句有的押韻,有的不押韻。

c)首句押韻叫首句入韻,首句不押韻叫首句不入韻。這和律詩的格式有關。

d)一首詩用什么韻部與整首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有關。寫作時要慎重選擇。

e)每個韻部所含字數不一樣。其中常用字的多少差別很大。習慣上人們按其字數多少把各韻部分為寬韻和窄韻。韻部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選韻部時盡量不要選窄韻。險韻是詩韻術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韻律呢就是指如何用韻,用韻的規則,韻字究竟應該如何去壓,韻字與律詩的關系。有時我們與人交流時可能會聽到“倒韻”“串韻”“僻韻”“窄韻”等,?這些都屬于韻律的范疇,?也就是用韻方面出了問題,這些會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會進一步細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泌阳县| 化德县| 大渡口区| 鄂托克前旗| 青海省| 公主岭市| 漾濞| 通海县| 磐安县| 堆龙德庆县| 化德县| 纳雍县| 九台市| 岗巴县| 广宗县| 塔河县| 禹城市| 伊宁县| 海宁市| 大石桥市| 巨野县| 定南县| 平定县| 如东县| 江达县| 安仁县| 宜兴市| 华池县| 梅州市| 焦作市| 澄城县| 宁城县| 柘城县| 务川| 东至县| 屯门区| 浙江省| 遂平县| 三明市|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