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推手(4)
- 一生要交的10種朋友,一生要防的10種人
- 牧之 朱顏
- 3713字
- 2014-01-08 11:23:03
同樣的,一個人對瑣事的興趣越大,對大事的興趣就會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遭遇到真正的問題,人們就越關心瑣事。
因此,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最佳途徑就是找個能力強的人做對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他認為,應敢于和高手“試比高”。當他在鄉鎮小店里自學時,就敢于對大數學家蘇家駒的理論提出質疑。正是“班門弄斧”的可貴精神,使他提早闖進數學王國的神秘宮殿。
物理學家伽利略年輕的時候,就向先師亞里士多德發出挑戰。他提出的“如果毫無摩擦,運動著的物體便會永遠運動下去”這一大膽的設想,后經牛頓實驗證明,發展成了力學第一定律。
愛因斯坦在牛頓力學取得輝煌成就、成為物理學界的絕對權威時,卻提出相對論的設想,認為牛頓力學只是大千世界中物體處于宏觀低速運動中才適用的規律。愛因斯坦的這個見解,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伽利略、愛因斯坦是科學界的巨擘,他們的成功,就在于敢尋找高手做對手,敢為天下先,敢與高手過招。
我們在競爭中應找一個什么樣的對手呢?
如果你是霍利菲爾德,你就去找劉易斯或泰森做對手;如果你是姚明,你就去找科比或奧尼爾做對手;如果你是齊達內,你就去找羅納爾多或菲戈做對手;如果你是劉國梁,你就去找瓦爾德內爾或金澤洙做對手;如果你是小林光一,你就去找李昌鎬或李世石做對手;如果你是梅德維杰夫,你就去找奧巴馬或薩科奇做對手。
只有和高手過招,你才能理解競爭的真正意義,才能體驗到競爭的激烈,才能觀察到對手的優秀之處。也只有在與高手過招的過程中,你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缺陷。這樣,在平時,你就會注意從哪些方面努力,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和高手過招,是一種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好事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你都應該找個能力強的人做對手。
找個能和你賽跑的對手做推手
想想田徑場上的長跑比賽,我們就可以悟出一些做事的道理。比賽開始,眾人齊發,難分先后,但到了中途,選手們都會跟上某位對手,然后在恰當的時機突然加速超越,然后再跟住另一位對手,再在恰當的時機超越他,一直沖至終點。
長跑,尤其是馬拉松比賽,是一種體力與意志力的比賽,而意志力尤其勝過體力。有人就因為意志力不足,體力尚存時就退出了比賽;也有人本來領先,卻在不知不覺間慢了下來,被后面的選手趕上。跟住某位對手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產生,并且利用對手來激勵自己:別慢下來!也提醒自己:別沖得太快,以免力氣過早耗盡!另外也有解除孤單的作用。你如果觀察馬拉松比賽,便可發現這種情形:先是形成一個個小集團,然后再分散成二人或三人的小組,接近終點時,才慢慢出現領先的個人。
其實,人生不就是一段“長跑”嗎?既然如此,何不學習一下長跑選手的做法,跟住某一個人,把他當成你追趕并超越的目標。
你應以周圍的同事或同學為目標,當然你要找的目標一定要在所取得的成就或能力方面都比你強,換句話說,他要“跑”在你前面。但也不能跑得太遠,因為太遠了你不一定追得上,就算能追上,也要花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力氣,這會讓你跑得很辛苦,而且挫折太多。
“對手”找到之后,不要盲目亂追,要對他進行綜合分析,看他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的成就是怎么得來的,平常他做事的方法,包括人際關系的建立、個人能力的提高等,都要有所了解。研究之后你可以學習他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下工夫,相信很快就會取得成效——慢慢地,你就能和他并駕齊驅,然后超越他。
等超越現在的“對手”后,你可以再跟住另一個“對手”并且再超越。如此不斷,你一定能領先。即使拿不到冠軍,也不至于被很多人甩下。
不過你得注意一個事實:在長跑過程中,跟住一個對手并不一定就可以超越他,可能你剛跟上了他,他發現后幾大步就把你甩在后頭了。做事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接近對手,他又把你拋在后面了。當你處于這種情形時,一定不要灰心,碰到這種情形,如果能跟上去,當然是要跟上去;如果跟不上去,那實在是個人的條件問題,勉強跟上去,只會提早耗盡體力。那么,這樣是否就白跟了呢?不!因為你“跟住對手”的決心和努力,已經讓你在這“跟”的過程中激發出了潛能和熱力,比無對手可跟的時候進步得更多、更快!而經過這一段“跟”的過程,你的意志受到了磨煉,也驗證了自己的成績和實力,這將是你受用一輩子的本錢。
當然,你也得有這種準備:有可能你找到了對手,但就是一直跟不上去,甚至還被后面的人一個個超越過去。碰到這種情形時,我們還是要發揮比賽的精神,跑完比賽比名次更重要。人生也是如此,你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只要自己真正盡力就行了。若半途退出,失去奮勇向前的意志,這才是做人最悲哀的一件事。
榜樣是力量的源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對于每個人來說,自己的榜樣也可以成為推手,因為他能夠激發出人的全部力量。
綜觀古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都曾受到榜樣的激勵:有歷史上的偉大領袖,也有在某個特定領域做出過杰出成就的人,甚至有小說和神話中的人物。鼓舞人心的榜樣能向你展示什么是可能的,并給你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動機、力量和希望的源泉。
有很多人通過讀書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榜樣,有時這些書中人物會成為他們一生的楷模。主持人奧普拉的事跡就是典型例子。奧普拉在童年時代就閱讀了男女英雄們的事跡,并將這些故事里的榜樣深深銘記在心。后來她說是這些英雄人物為她提供了一扇“開放之門”,給了她希望,而且讓她重新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
原好萊塢著名影星阿諾德·施瓦辛格曾在健美雜志上發現了自己的榜樣——“健美先生”力士·柏加。
施瓦辛格生于奧地利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從小就對舉重健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他發現了自己的榜樣柏加以后,每天都夢想著成為力士·柏加扮演的那種雄赳赳、氣昂昂、肌肉健壯的男子漢。
而年輕的施瓦辛格不是一個空談與做白日夢的人。他花盡了零用錢,搜集了在奧地利可以買到的美國健身雜志。他一方面努力學習英文,一方面到處請人幫他翻譯這些雜志的文章,以了解健身的原則。他還去做“童工”,賺到的錢都用來買健身器材。
在當年的奧地利,健身被視為粗魯不雅,因此,施瓦辛格的行為受到父母的大力反對。但他的志愿、欲望與意志力,都是銳不可當的。無論家人怎樣阻撓,無論別人怎樣視他為怪物、不正常,他還是我行我素,一心追求“健美先生”的理想。
他被征入伍之后,仍然不放棄健身。他還情愿被罰,偷偷跑出軍營,參加“少年歐洲先生”的選舉,并得了冠軍。兵役服完之時,施瓦辛格已經拿了四項“健美先生”的獎項。
有了獎金,加上雄心壯志,他便寫信給偶像力士·柏加。力士·柏加有感于這位遙遠國度年輕人的熱忱,竟然邀請施瓦辛格到美國的豪宅一游,并且親自將健身的竅門傳授于他,令施瓦辛格的進步一日千里。
后來,他獲得了一屆“國際先生”、三屆“環球先生”與連續六屆“奧林匹亞先生”的榮譽。
施瓦辛格獲得了成功。他在演藝界成就了事業,不僅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電影演員,而且成為一個有地位的電影制片人,被視為好萊塢最有勢力的人之一。這一切歸功于他一開始就把一位成功人士作為自己的偶像和榜樣,并讓他激勵自己不斷取得進步。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榜樣就在你身邊
“榜樣”不僅指在書上、電視上了解到的“名人”或“偶像”,在現實生活中,在每個人的身邊,都可能出現自己的榜樣。
有一個女孩從小就“與眾不同”,因為小兒麻痹癥,不要說像其他孩子那樣歡快地跳躍奔跑,就連正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難行的她非常悲觀和憂郁,當醫生教她做一點運動,說這可能對她恢復健康有益時,她就像沒有聽到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憂郁和自卑感越來越重,甚至,她拒絕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個例外,鄰居家那個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卻成為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一只胳膊的,但老人非常樂觀,女孩很喜歡聽老人講故事。
這天,她被老人用輪椅推著去附近的一所幼兒園,操場上孩子們動聽的歌聲吸引了他們。當一首歌唱完,老人說道:“我們為他們鼓掌吧!”她吃驚地看著老人,問道:“我的胳膊動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對她笑了笑,解開襯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那是一個初春,風中還有幾分寒意,她卻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里涌起一股暖流。老人對她笑了笑,說:“只要努力,一個巴掌一樣可以拍響。你一樣能站起來的!”
那天晚上,她讓父親寫了一張紙條,貼到了墻上,上面是這樣的一行字:“一個巴掌也能拍響。”從那之后,她開始配合醫生做運動,無論多么艱難、多么痛苦,她都咬牙堅持著。有一點進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態來求得更大進步。甚至父母不在時,她自己扔開支架,試著走路。蛻變的痛苦是牽扯到筋骨的,但她堅持著,她相信自己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
11歲時,她終于扔掉支架。她開始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努力,她開始鍛煉打籃球和參加田徑運動。
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跑決賽中,當她以11秒18第一個撞線后,掌聲雷動,人們都站起來為她喝彩,齊聲歡呼著這個美國黑人的名字:威爾瑪·魯道夫。
那一屆奧運會上,威爾瑪·魯道夫成為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
那位老人就是魯道夫的榜樣,同樣都是身體有缺陷的人,老人能做到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她為什么就做不到呢?正是這樣的信念鼓舞她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