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進退兩難間何去何從(2)
- 一生必讀的歷史經驗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舟東編著
- 4733字
- 2014-01-08 10:40:58
按住心兵不動,管他兵荒馬亂
劉師立本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名侍衛,因參與李世民奪權的兵變而被加官晉級,升至左驍衛將軍,深受李世民重用。后來有人嫉妒劉師立,向太宗告發說:
“劉師立自稱眼有赤光,身體上有特別標記,姓名也是上天特定的。”
李世民聽說后,把劉師立叫來,親自問他是否有這回事。劉師立嚇壞了,趕緊伏地叩頭說:“臣在隋朝的時候只是個地位低下的六品小官,從來不敢想到會有今天的富貴,幸而遇到陛下,待我恩寵異常。對于陛下的恩德,我時常想著以性命相報。我所得到的早已超過了我應得到的,怎么還會謀反呢?”
李世民笑笑說:“我知道你是什么人,所以才會召你過來一問。這是別人的謊話,你不要理會。”李世民不僅沒有怪罪他,還立即賜給他很多布匹為他壓驚,好生安慰。劉師立從此更加忠于李世民,后受命守衛邊疆,多次立功。
太宗晚年率師親征遼東,命宰相房玄齡留守京師長安。
出發的時候,太宗對房玄齡說:“朝中之事,事無大小均交給愛卿全權處理,不必向我稟報。”然后便出發了。
但不久,留在長安的房玄齡接到造反的密報,查問下來,竟然是指控自己謀反的。
他不敢擅自處理,趕緊派人用驛車把告密人送到皇帝行營。太宗一聽說房玄齡送來個告密的,很是驚訝,再得知告的是房玄齡后,他毫不猶豫地處死了告密者。然后責備房玄齡太謹慎了,不該為這點小事也來請示他,以后這類誣告他可酌情處理。有了太宗的話,房玄齡這才放下心來處理朝政,在后方安撫百姓,全力支持著前方的武器和后備供應。
太宗后來嘆道:“我有蕭何一樣的房玄齡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唐太宗不是不對大臣設防,而是他心中自有分寸,他深知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哪些事該防,哪些事不該防。太宗自信的本錢就是自己一貫的賢明,他從一開始就把握好了自己選擇臣下的尺度,然后才去放心任用。
用人不疑的關鍵不在于疑還是不疑,而在于領導者對局勢的控制程度。很好地控制局勢,即使真有人不忠,也有能力去控制,也就是說,實力是根本。
自己行得正,走得端,不管別人如何行動,都傷害不到你。
因此,做任何事都不要舍本逐末,要從根本上不斷增加自己的實力。實力強大,周圍的人自然而然就會主動依附了,和別人討價還價時底氣就足了。
歷史經驗
深謀者必無虞。凡事看得遠,提前做好謀略,中間即使有小的差錯也容易解決。否則,為人褊狹而且鼠目寸光,往往會失信于人,同時也會導致貪戀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舍棄了長遠的利益,這實在是損人不利己的下下策。
大義滅親,一種無奈的選擇
樂羊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名將,他才華出眾,品德高尚,但身為人臣,樂羊也時常面臨“囚徒困境”的難題。
魏文侯三十八年,將軍樂羊奉國君之命出兵討伐中山國,而這時他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做官。兩國交戰,中山國利用樂羊之子,想迫使魏國退兵。為了爭取民心,樂羊就對中山國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
當消息傳到魏國的時候,一些官員便紛紛向魏文侯告狀,稱樂羊之所以圍而不攻,是為了保護他的兒子。魏文侯聽了之后,并沒有直接相信官員的謠言,而是立刻決定做兩件事:派人到前線慰問部隊;為樂羊將軍修建新的住宅。
被圍困已久的中山國國君眼看著已經沒有突破敵人的方法了,只好殺死了樂舒,煮成肉羹,送給樂羊。樂羊說:“樂舒幫昏君做事,死如糞土。”隨即下令攻城,中山國滅,國君自殺。
樂羊得勝回朝后,魏文侯命人拿來了兩只箱子,讓樂羊看。樂羊打開之后,發現全是揭發他圍城不攻的奏章。樂羊什么都明白了,激動地對魏文侯說:
“沒有大王的明察和氣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國,我樂羊早成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國并非我的功勞,大王排除各種雜音,徹底相信我,因此這份得勝的功勞應當算在大王您的頭上!”
魏文侯高興地對樂羊說:“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國,支持你、相信你那是必然的,無論怎樣,這次能夠攻下中山國你的功勞是無人可比的。”隨后,魏文侯重賞了樂羊。
在這個故事里,一方面是以兒子要挾的中山國,一方面是魏文侯的君命難違,夾在其中的樂羊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囚徒困境。如果選擇保全兒子,那么他面對的就是因為一己之私而有違君命甚至叛國的危險,這種千古的罪名和巨大的風險一般人都無法承受,樂羊也不例外。權衡再三,他選擇了大義滅親,寧可放棄兒子也要打贏中山國,這樣能夠最大化地保全自己的利益,對樂羊來說是種較好的結局。
身處囚徒困境的博弈,任何一個囚徒的決策都是從自身的角度作出抉擇,雖然看似是最優的決策,但在實施上總有不少的遺憾和損失。
在這里不能不提到能夠左右樂羊作出這種選擇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魏文侯對樂羊的信任和支持。在當時的情形下,魏文侯也面臨著一場和樂羊之間的君臣博弈。如果魏文侯一時沖動聽信讒言,從而懷疑樂羊的話,那么他面對的結局可能不僅是失掉一員大將,而且也將輸掉一場戰爭,這種損失太大了。
于是他選擇了信任樂羊的策略,贏得了人心,贏得了戰爭,這是最好的結局。
在博弈上,有一種選擇就是讓對方作出犧牲,從而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魏文侯就以樂羊大義滅親達到了自己的日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魏文侯的決策的確高明。
歷史經驗
如果不能有一個最佳的策略,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次優策略以盡可能地保障自己的權益,雖然免不了遺憾和損失,但在某種意義上也已經是比較好的選擇了。
以弱對強,暫時退讓以圖將來
康帕內拉出生在17世紀初的意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亞城。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對哲學、宗教、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精深的研究。因為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對教會權威大膽提出懷疑,教會把他視為異端,1593年他首次被捕入獄。
當時的意大利分裂為很多小國,各小國間相互敵對,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成為西班牙等國掠奪和角逐的場所,連年戰爭,人民深受苦難。1599年,31歲的康帕內拉領導組織意大利南部人民,準備發動一次起義,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可惜機密泄露,起義失敗,康帕內拉被捕。宗教法庭的人用酷刑折磨他,把他的手臂釘在座椅上,想用這種辦法改變他的信念。
康帕內拉以驚人的毅力對抗著各種迫害,但監獄里非人的折磨使他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漸漸地不能承受那些花樣翻新的酷刑。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強硬的姿態,學著偽裝自己的意圖。
他終于明白,思想的表達方式不只是對抗。于是,他開始裝瘋賣傻,想要騙過那些審判官的眼睛,企圖讓他們以為他的信仰源于無法控制的瘋狂神經。
因為法律規定,一個瘋子無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603年,宗教法庭對他作出了終審判決:康帕內拉是個瘋子。在以后的4年時間里,他的境況好一些,宗教法庭把他當做瘋子而不是異端者來對待。他被一根鎖鏈鎖在墻上,此時康帕內拉可以寫作,他利用這點可憐的自由寫出了《伊斯帕尼亞君主政體》一書。
這本書認為西班牙應該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西班牙的神圣使命。書中宣傳的思想與他一貫的主張背道而馳,宗教極端分子認為這個瘋子已經得到了重生,他們決定釋放他。
1626年,康帕內拉終于獲得了自由。他出獄后,遷居到法國,但當時法國的傳統宗教勢力也很強大,他于是又寫了《無神論投降》一書。這本書攻擊的目標是自由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和卡爾文教派等各種異端人物。該書反駁異教徒的信仰,支持天主教的優越性。然而,那些異教徒的主張卻氣勢壯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作者對他們流露出更多的是贊揚而不是批判。與此相比,在為教會申辯時,作者用的則是陳腔濫調。
這讓宗教極端分子感到不安,這顯然是一本異端書,可他們卻找不到任何證據給他判刑,因為他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在為教會說話。如果把他投入監獄,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的教義。他們拿他毫無辦法,而無神論者卻把這本書尊為圣經,自由思想家們用書中的觀點來維護自己的信仰。
康帕內拉用暫時的妥協獲得了自由,用有限的自由巧妙地堅持著自己的思想。聰明的人既避免被人反駁,也能避免反駁他人。他本來很善辯,但他不會把這種鋒芒在人前輕易顯示出來。
歷史經驗
以弱對強的情形下,貿然亮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無形中會成為對方攻擊的靶子。這種貌似勇敢的博弈行為,實則是沒有遠見的匹夫之勇。若以暫時的妥協來保存自己的實力,在此過程中逐漸謀求反敗為勝的機會,才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棄智絕俗,全身而退的藝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一生的聰明才智進行了生動的記述。
西漢的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他智慧過人,屢出奇計,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他讓張良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推辭不受,最后被封為留侯。
張良的謙遜,讓很多人頗為不解。劉邦的另一位謀士陳平就曾問張良:
“先生功高蓋世,榮寵受之無愧,又何必拒絕呢?我們追隨皇上,出生人死,今有幸得償所愿,先生不該輕言舍棄。”
陳平見張良一笑不答,又說:“先生足智多謀,非常人所能測度,莫非先生別有籌劃?”
張良斂笑正容道:“我家幾世輔佐韓國,秦滅韓時,我幸存其身,得報大仇,我愿足矣。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輔臣,貴為列侯,我還有什么悔憾呢?我只求追隨仙人遨游四方了。”
張良從此閉門不出,在家潛心修煉神仙之術。跟隨張良多年的心腹一次忍不住問張良:“富貴榮華,這是人人都不愿放棄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時,一概不求呢?
大人這樣銷聲匿跡,豈不太可惜了嗎?請大人三思。”
張良嘆息一聲說:“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擇啊。”
張良的心腹聞言一怔,茫然不語,張良低聲說:“我年輕時,散盡家財,行刺秦王,追隨沛公,唯恐義不傾盡,智有所窮,方有今日的虛名。時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謀略當是無用之物了,我還能彰顯其能嗎?謀有其時,智有其廢,進退應時,方為智者啊。”
張良從不向外人袒露心聲,好友探望他,他從不議論時事。一次,群臣因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輕聲說:“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評議呢?我對太子素來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輕,不能幫太子進言了。”
群臣苦勸,張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張良的心腹對張良說:“大人一口回絕,群臣皆有怨色,再說廢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聞不問呢?”
張良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頭萬緒,關系甚大,縱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會惹來一身的麻煩。群臣怪我事小,皇上怪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樣呢?”
呂后派呂澤去強求張良,軟硬兼施之下,張良無奈給他出了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一直崇敬這四個人,待見他們出山相助太子,大驚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派人向張良致謝,張良卻回絕說:“這都是皇后的高見,與我何干呢?
請轉奏皇后,此事千萬不要再提起了。”
呂后聽了使者回報,感嘆良久,她對自己的妹妹說:“張良不居功是小,棄智絕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謀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測,非我等可以窺伺得了的。”
劉邦死后,呂后專權。張良對世事的變故一概不問:求見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見。呂后見他潛心研學道家養生之術,便不以他為患,反而對他愈生欽敬,她派人對張良說:
“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應該及時享樂。聽聞你為煉仙術,竟致絕食,何須如此?切不要自尋煩惱了。”
在呂后的一再催促下,張良這才勉強用飯。呂后對其他的大臣或殺或貶,卻獨對張良關愛有加。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刻意隱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選擇。這其中自有智者對智慧的獨特認識,但更多的還是他們對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憚。在封建專制時代,一個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為君主所用,他面臨的危險也就愈大。
縱使賣身投靠,他們也常常被君主所猜忌,被視為潛在的威脅。
可見,無論何種情形,如果一個人不能克制自己的言行,恃才傲物,就會引起君王和其他利益群體的不滿,結局往往不妙。
歷史經驗
如何調整與君王、與另一個利益群體的沖突和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大智若愚、棄智絕俗,最大限度地隱藏自己的智慧,這樣就可以避免君王的猜忌,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