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討價還價,帶劍的契約才有效(1)
- 一生必讀的歷史經驗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舟東編著
- 5120字
- 2014-01-08 10:43:14
有效威脅,胡蘿卜加大棒
公元204年,大將韓信受劉邦之命擊敗了趙國,活捉了趙國的謀士李左車。
韓信聽說李左車是個謀士,就禮賢下士,虛心向李左車請教自己接下來的仗最好的打法是什么。
李左車為韓信分析道:“乘勝北伐燕國,東伐齊國的方案固然可行,但不足取。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叫軍士們脫下盔甲來休息,停止進攻;安定趙國,撫恤趙國死亡將士的遺孤;在百里之內,按時供給他們酒肉,宴請一般士人,犒勞兵卒。你的兵力要北指燕國,但不必攻擊,然后派遣能言善辯之人去游說燕國,以自己的長處向燕國的短處示威,燕國一定會對你百依百順。燕國歸順后,再派人把燕國歸順的消息告訴齊國,此時的齊國也不得不望風而降了。這樣,漢王謀取天下的大業就成功了一大步。兵法主張,作戰中先以聲勢挫敗敵人的士氣,然后以實力攻伐。”
韓信聽后,連連叫好,依計而行,果然取得了勝利。
韓信游說威脅燕齊兩國,當然不完全是威脅之詞,他有威脅的膽量是因為他首先具備了威脅的實力,也就是說他是用已有的成功來說明問題的,而非空手套白狼。
威脅是進攻前的策略手段,威脅能獲得成功固然好,威脅不成,從實力上講打敗對方也問題不大。胡蘿卜加大棒所依靠的其實是大棒的威力,至于胡蘿卜給不給都不是關鍵。
用“胡蘿卜加大棒”策略來威脅對方合作,其前提是確認自己的大棒具有足夠的威力;否則,沒有實力還主動叫陣,無異于跑到別人家門口找打。威脅是對不肯合作的人進行懲罰的信號,決定威脅是否有效的關鍵是看威脅是否具有可行性。一只螞蟻發誓有一天要踢死大象,這個威脅對大象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只螞蟻說不準還會被同類送迸精神病院。
歷史經驗
威脅是對不肯合作的人進行懲罰的信號,決定威脅是否有效的關鍵是看威脅是否具有可行性。不要讓自己的威脅超過必要的范圍,一個大而不當的威脅即使實行了,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出售的名譽:重賞之下才得勇夫
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他向漢王劉邦上書:“我愿暫代理齊王。”
此時的劉邦正和項羽處在兩軍對峙的緊要關頭,正在為軍事上沒有進展而愁眉不展,聽到韓信的要求立即勃然大怒,當著韓信的使者的面就要開口大罵。
這時身邊的蕭何悄悄對劉邦說:“你不封是不行的,現在就靠韓信了。”劉邦心里也明白,馬上接口說:“我是生氣,明明可以做真齊王,為什么要做個假王?我就封韓信做真齊王。”使者轉給韓信,說漢王很生氣。韓信頓時一驚,使者接著說漢王生氣你應該封為真齊王,做什么假王。韓信就這樣被劉邦收買了。
后來,韓信的力量日益強大,一個叫蒯通的齊國人知道天下勝負取決于韓信,就對他說:“相你的面,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富大貴的人。
當前,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的手上,你如果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不愁擁有整個天下。”
韓信說:“漢王待我情深恩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漢王如此對我,我怎么能為了個人的利益而背信棄義呢?”
過了些日子,蒯通又去見韓信,告訴他時機一旦過去了,就不再回來了。
韓信猶豫不決,因為他割舍不下劉邦對他的恩情。
事實上,被項羽所困的劉邦對于韓信不出兵解圍,還趁機邀功請賞非常不滿。鑒于當時韓信討價還價中帶有的威脅,劉邦迫于當時的形勢只能作出封王的承諾,但其實只是權宜之策。等到劉邦順利解圍,消滅項羽,建立起自己的大漢天下的時候,他就開始報復韓信。他首先伺機奪取了韓信的兵權,同時封韓信為楚王,將齊地另外分派。最終,韓信還是在劉邦的默許下,被呂后以逆謀罪殺死了。
在韓信和劉邦的這場君臣博弈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韓信占了上風,其實這是一種假象,劉邦的妥協和退讓只是一種權宜之策,隨著他實力的逐漸強大,他越發占據了主動,并最終徹底制伏韓信,掌控了全局。
在處世這一方面,劉邦的表現無疑是很成功的。他能令韓信在想到背叛時心中產生不忍的愧疚。這在那個兵權就是強權的年代已經很不容易了。與劉邦相比,項羽在用人方面就顯得很小家子氣。他雖有“霸王”的美稱,卻缺少王者的風度。爵印在手中放得棱角都磨損了,就是舍不得給手下發下去,如此小氣的首領,誰肯為他真心實意地賣命呢?與其說項羽輸給了劉邦,不如說他輸給了人情。
劉邦深知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必須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漢初名將良才很多,除了“漢初三杰”韓信、張良和蕭何之外,還有當初宰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幫人處理喪事的周勃,以及陳平、英布等,人才濟濟。
這么多的人才死心塌地地幫劉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劉邦不愛金錢、不惜封賞。
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有目的性,都是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這樣才有下次合作的可能性。而超出了付出的回報就是別人欠你的,他會一直惦記著如何還你。如此,雙方再一次對局的時候,你在感情上就占了先機。不要吝嗇手中所擁有的,要在自己有獎賞能力的時候來獎賞別人,否則,等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別人憑什么來做你的同盟呢?
歷史經驗
重賞之下不一定有勇夫出現,但沒有重賞勇夫一定不會出現。拿重賞征勇夫就是用自己富裕的一部分資源來換取自己極缺的資源,這樣才能在不斷地彌補不足中使自己的博弈能力增強,從而贏得最終的勝利。
退一進二,于無聲處聽驚雷
1923年,關于購買鯡魚的事情,蘇聯和挪威已經交涉很久了,但仍沒有結果。精明的挪威人知道蘇聯極缺鯡魚,硬是不肯讓價,代表換了一個又一個,辦法也試了一種又一種,但挪威人的要價蘇聯還是不能接受,這次,斯大林派柯倫泰出任駐挪威的全權貿易代表。為了購買鯡魚,柯倫泰繼續與挪威人討價還價。
談判一開始,挪威人就漫天要價,伸出了五個手指頭。柯倫泰不動聲色地伸出右手中指:“就這個數,超過這個價,我寧可多花路費去別處買!”這種威脅的話挪威人當然聽過多次,但他們知道如此多的鯡魚只有挪威才能提供,蘇聯人無處可買。
于是,挪威商人不緊不慢地回復道:“尊敬的柯倫泰女士,您真是太能干啦,您拿這個價格去別處買鯡魚骨頭吧!”
柯倫泰笑了,這次她只伸出小手指:“不,我剛才搞錯了,您的魚價還要再壓低一成!”
挪威商人坐不住了,他們都欠欠身子,談判代表坐正了說道:“女士,這可不是開玩笑,我們在談判!”
柯倫泰不為所動:“我當然知道是在談判,您知道我比您更需要鯡魚。如果您誠心要做成這筆生意,我可以按照你們的要求出高價錢。”
談判眼看就要陷入僵局了,柯倫泰苦笑著說話了:“我也不愿傷害你們的感情,更不愿讓你們蒙受損失,我同意你們提出的價格。如果我們的政府不批準這個價格,我愿意用自己的工資來支付差額。不過,當然要分期付款,這樣我會還一輩子的。”
話音一落,挪威人面面相覷。一陣交頭接耳后,他們只得將鯡魚的價格降低到蘇聯政府能接受的最低價格。挪威商人邊簽字邊說:“您真厲害。”柯倫泰聳聳雙肩,雙手一攤:“你們總不見得真的讓我欠一輩子債啊!”
柯倫泰在談判中的策略就是退一進二,她當然知道自己的方案會被否定,但她還是提了出來,為的是將矛盾擴大化,使關鍵問題模糊化,從而再一步步地作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讓步。經過一番“辛苦”的討價還價,最后達成的協議其實就是自己開始就想要的。
基辛格擔任尼克松總統的國務卿時,他自信自己作出的決策比總統的更英明,但如果他自作主張,顯然就冒犯了總統,主張肯定得不到實行。于是,每一次在需要作出決策時,基辛格都會提出好幾項選擇給總統,總統每次的選擇其實都在基辛格的預料之中,因為那些選項只有一項是行得通的,而尼克松卻認為,那個正確的決策是自己做出的。
讓步和屈服有時是一種策略,而人們總是愿意反其道而行之,以顯示自己的主動性。殊不知,如果你假裝鼓吹反面,反而會促使他們去選擇你本來希望他們去做的事。
歷史經驗
讓別人認識到自己不可替代的選擇權,然后再把唯一的選項給他,在由你給定的幾個都很苛刻的選擇中,對方自然會選擇一個自認為最好的策略。
方者圓者,為我所用即上者
溫嶠,生于西晉武帝太康九年(公元288年),自幼聰明伶俐,有膽識,博學能文。年僅17歲時,就應司隸校尉招聘任都官從事。
溫嶠秉公執法,不畏權勢。當時京城有個散騎常侍,屢犯法紀,無人敢惹,溫嶠大膽地舉報朝廷。他的這一舉動,使京城官吏都大為吃驚。由此,大將軍劉琨很賞識他,將他推薦給朝廷做中書令,并視其為心腹。
當時,王敦率軍占據長江上游的江陵一帶地區,手中握有重兵,早就有圖謀叛亂之心。而王敦覺得溫嶠是自己日后奪權的障礙,就請晉明帝任溫嶠為左司馬,歸自己管理,準備趁機除掉他。
溫嶠為人機智,在王敦的部下任左司馬,目睹王敦野心日漸膨脹,深感憂慮與不安。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為了活命,溫嶠只好改變策略。他裝出一副勤勉謹慎的樣子,時時處處迎合王敦的心意行事,還時常不失時機地給王敦出些壞主意,日子久了,王敦不但沒找到除掉溫嶠的機會,反而漸漸對他產生了好感,也越來越器重。但比起溫嶠,王敦更信任錢鳳。討好主人肯定繞不開看家狗,溫嶠又主動與錢鳳交往,常常稱贊他滿腹經綸、才智出眾,使錢鳳聽得滿心歡喜。
不久,晉朝的丹陽尹辭官出缺,溫嶠趁機給王敦進言:“丹陽對京都猶如人之咽喉,公應該自己選派人去做丹陽尹。”王敦聽后,深以為然,就請他推薦一個合適的人,溫嶠于是便順勢推薦了錢鳳,而錢鳳獲悉后,礙于面子又舉薦溫嶠,而這正是溫嶠的本意,他假裝極力推辭,說自己不堪重任。結果,他越推辭,王敦就越覺得他合適,就立即向晉明帝推薦了他。
丹陽地處東晉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王敦之所以要推薦溫嶠為丹陽尹,其本意主要是想用溫嶠來窺伺朝廷中的動靜,以便自己乘隙起兵反叛。
對此,溫嶠心中深知,他擔心自己剛一離開,錢鳳就會讓王敦收回成命。于是,溫嶠便在王敦為自己赴任丹陽的送別宴會上,假裝醉酒,并向同僚敬酒。待走到錢鳳身邊時,還沒等錢鳳舉杯,溫嶠便故意用朝板擊錢鳳束發的頭巾,很不高興地說:“錢鳳是什么人,我好意敬酒你卻故意不飲!”王敦一見此狀,以為溫嶠酒后胡言亂語,便急忙將二人拉開,進行調解。待酒宴散后,溫嶠離宴在向王敦告別時,又滿臉涕淚橫流,待走出門后又幾次折返回來,好像十分不舍離去的樣子。王敦非常感動。
待溫嶠走后,錢鳳果然對王敦告誡說:“溫嶠與朝廷關系甚密,更與國舅庾亮的交情非同一般,此人實在是不可信任。”又提醒王敦應對溫嚴加防范,但王敦一聽卻大不以為然,便對錢鳳說:“昨天溫嶠醉了,因此觸怒于你,你又何必因為這些小事來報復他呢?”錢鳳怏怏退出,討了個沒趣兒。而溫嶠終于擺脫了王敦的控制,很快到了東晉都城建康,將王敦密謀造反作亂的陰謀,詳盡地奏告了晉明帝,并且在暗中與庾亮計劃、籌備討伐王敦事宜。后來,當王敦起兵叛亂之時,由于溫嶠、庚亮對此早有準備,便立即奉朝廷之命,親自起兵加以討伐,王敦得知討伐的人是溫嶠時,后悔莫及。
溫嶠身在虎穴,要破敵,首先必須保護好自己,此時他盡力博取王敦的信賴是明智的。隨后他抓住丹陽尹缺職的機會離開了王敦,對錢鳳則是一拉二打三離間,這樣,錢鳳進讒言便有挾私報復之嫌而失去王敦的信任。
做人固然要正直,但是如果不知變通,就可能碰釘子,甚至會遭遇不測。
什么時候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中,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在危險或尷尬的環境中工作,要給自己多準備幾個面具,該方則方,方不成則圓,一個人與最要好的朋友之間,也有對立面;與最仇恨的敵人之間,也有依賴面。因此,要從利益角度出發,理智地處理人際關系,巧妙地把握“方”、“圓”間的轉化,從而讓自己左右逢源,人生不敗。
歷史經驗
與人較量,手段和方式要因人因事而異,方圓并用,秩序法律順暢時則方,反之則圓。處理人際關系,主要就是根據彼此在利益上是依賴還是對立,從而巧妙地把握“方”、“圓”的轉化。
與小人博弈,敬而遠之為上策
培根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就是他說的。
培根23歲那年,就出任了英國下院議員,并擔任艾塞克斯勛爵的私人顧問。
艾塞克斯經常送錢給培根,把揮霍無度的培根從債主手中解救出來,還向培根贈送了一大筆財產和一套華麗的住所。然而這一切并沒有使這位才華橫溢的貴族就此滿足。他繼續過著放蕩的生活,揮金如土,最后被債權人送進了監獄。
他的救星艾塞克斯不得不用一大筆錢把他從監獄里贖了出來。艾塞克斯還想在仕途上提攜一下培根,但是由于培根的姨父塞西爾的極力反對,培根一直沒有得到女王的青睞。
正在培根為自己官場不得志而郁郁寡歡時,他的靠山、紅極一時的艾塞克斯勛爵失去了女王的寵信。政敵們要以叛國罪審判艾塞克斯,這時,叢艾塞克斯那里得到好處最多的培根,見風使舵,搖身一變,竟然主動要求參加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