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最好的自己:好心態(tài)助你建立自信(1)
- 心態(tài)決定一切
- 端木自在
- 5562字
- 2014-01-07 16:33:44
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肯定來塑造一個真實的自己。要充分相信自己。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這兩者是一致的。你不妨經(jīng)常告誡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當(dāng)你的腦海中重復(fù)想象自己最有自信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真的很有自信,你的行為也都會配合著你的思想去行動。
自卑讓你處處遇挫
小偉是來自西部農(nóng)村的學(xué)生,也是他們村子里唯一一個來北京上學(xué)的人。在她準(zhǔn)備啟程到北京上學(xué)前,他的父母都為她能到北京上學(xué)而感到自豪,村里人也都非常的羨慕。他自己也慶幸能夠有這樣的好機會。
剛到北京,小偉很興奮。但是,上課沒過多久,就忽然對自己感到越來越糟糕了。他在學(xué)校過得很辛苦,上課了聽不懂,說話帶土音,許多大家都知道的事自己卻一無所知,而他說出來的許多事大家又都覺得好笑。他開始后悔自己到北京來上學(xué)。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要到北京來受這份罪,同時又懷念在家鄉(xiāng)的日子,在那里,可沒人會瞧不起他。感到無比孤獨的小偉,覺得自己是全學(xué)校最自卑的人。
自卑的群體真是無所不在。記得上學(xué)的時候,和那些穿名牌,戴手表,聽著MP3的人走到一起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會自慚形穢;上班以后,跟那些工作在國企或者外企,拿著高工資,高福利的人聚會,感到自卑;工作多年后,別人都有車有房,自己還原地踏步,自卑……有趣得是,每當(dāng)我們聽到家里的父母說:“你怎么還不找對象?怎么還不結(jié)婚?某某家孩子都多大了?”想必他們和某某家長站在一塊的時候,也會感到自卑。
自卑的理由上千萬,對心態(tài)消極的人來說,一條理由就足以讓他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對心態(tài)積極的人而言,再多自卑的理由在他那也不再是理由。
什么是自卑?簡而言之,就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偏低。常有抑郁、憂傷、膽怯、失望、害羞、不安和內(nèi)疚等表現(xiàn)。有的人因為工作成績差產(chǎn)生自卑,有的人因為自己形象不夠好產(chǎn)生自卑,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衣著不如別人時髦產(chǎn)生自卑,有的人甚至連自己臉上的痤瘡也成為自卑的原因。自卑是主觀的感受,容易產(chǎn)生自卑的人往往好與別人比高低,有很強烈的爭強好勝之心,急切地希望一切都超過別人,夢想一鳴驚人,虛榮心較強,容易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也為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
人生中遇到一些挫折常常會產(chǎn)生一時的自卑心理,找不到工作會讓你每天愁眉苦臉,分手讓你感到生不如死,借酒消愁;生意失敗讓你一蹶不振,只想逃避。只有身處這種境況的人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切膚之痛,而我們這些善于以人生大道理進行勸解的人(盡管自己往往不能學(xué)以致用)往往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自卑的人,總哀嘆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點比別人的強處,越比越氣餒,甚至比到自己無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臉紅耳赤,說不出話;有的人遇上重要的會面就口吃結(jié)巴;有的人認為大家都欺負自己因而厭惡他人。因此,若對自卑感處置不妥,無法解脫,將會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墮入犯罪的深淵,或走上自殺的道路。
關(guān)鍵是怎樣對待挫折,怎樣克服自卑心理。
要學(xué)會為自己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biāo),要暗示自己,以豁達和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生活并不像一條小溪那樣,平靜地潺潺流動著,生活中會有激動和震蕩,有高潮也有低潮。遇到挫折不要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要振作起來,臥薪嘗膽,用勤奮去填平自卑的深溝。
自卑,讓你遠離成功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極暗示,從而愈發(fā)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確對待自身缺點,把壓力變動力,奮發(fā)向上,就會取得一定的成績和成功,從而增強自信、擺脫自卑。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但是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當(dāng)中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勇氣。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并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于他善于戰(zhàn)勝自己的軟弱。因此,請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只需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美國有個人,相貌極丑,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著。窄窄的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仿佛要故意襯托出他那瘦長條的個子,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
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盡管后來身居高職,但直到臨終,舉止仍是老樣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開門,不戴手套就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眾場合忽然憂郁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講壇、國會、農(nóng)莊,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處處都顯得格格不入。
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敏感。
沒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有人比他升得更高。
他后來任美國大總統(tǒng),這個人就是林肯。
一個人有這么多的弱點而不去克服,難道也能得到像林肯那樣的成就?
其實,林肯并不是用每一個長處抵每一個短處以求補償,而是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凌駕于自己的一切短處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在一個方面,就是通過教育,來補償自己的不足。他用拼命自修的方法來克服早期的障礙。他非常孤陋寡聞,在20歲以前聽牧師布道,他們都說地球是扁的。他在燭光、燈光和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球子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歷,在教育一項下填的竟然是:“有缺點。”
可見,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對一切他所缺乏方面的全面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標(biāo),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里的一切優(yōu)點奉獻出來,從而造福人類。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極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面,缺乏客觀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自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而不是妄自嗟嘆、妄自菲薄。
他,從一個僅有20多萬人口的北方小城考進了北京的一所大學(xué)。
他一個學(xué)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學(xué)說話。
因為上學(xué)的第一天,與他鄰桌的女同學(xué)問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從哪里來?而這個問題正是他最忌諱的,因為在他認為,出生于小城,就意味著小家子氣,沒見過世面,肯定被那些來自大城市的同學(xué)瞧不起。所以,第一個學(xué)期結(jié)束的時候,有很多同班的女同學(xué)都不認識他!
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都占據(jù)著他的心靈: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內(nèi)心。
她,也在北京的一所大學(xué)里上學(xué)。
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體育課。她疑心同學(xué)們會在暗地里嘲笑她,嫌她肥胖的樣子太難看。大部分日子,她都在疑心、自卑中度過。
大學(xué)時期結(jié)束的時候,她差點兒畢不了業(yè),不是因為功課太差,而是因為她不敢參加體育長跑測試!老師說:“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她想跟老師解釋,她不是在抗拒,而是因為恐慌,恐懼自己肥胖的身體跑起步來一定非常的愚笨,一定會遭到同學(xué)們的嘲笑。可是,她連向老師解釋的勇氣也沒有,只是茫然不知所措。她只能傻乎乎地跟著老師走,老師回家做飯去了,她也跟著。最后老師煩了,勉強算她及格。
后來,在播出的某個電視晚會上,她對他說:“要是那時候我們是同學(xué),可能是永遠不會說話的兩個人。你會認為,人家是北京城里的姑娘,怎么會瞧得起我呢?而我則會想,人家長得那么帥,怎么會瞧得上我呢?”
他,現(xiàn)在是中央電視臺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經(jīng)常對著全國幾億電視觀眾侃侃而談。他主持節(jié)目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就是從容自信。
他的名字叫白巖松。
她,現(xiàn)在也是中央電視臺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而且是完全依靠才氣,絲毫沒有憑借外貌走上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崗位的。
她的名字叫張越。
自卑的形象讓他們飽受折磨,而克服自卑后的形象卻得到了世人的認可與尊重。這之中的反差是何等巨大。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所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自卑感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品質(zhì)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fā)揮作用。
擊敗那個消極的“我”
美國從事個性分析的專家羅伯特·菲力浦有一次在辦公室接待了一個因企業(yè)倒閉而負債累累的流浪者。
羅伯特從頭到腳打量眼前的人:茫然的眼神、沮喪的心態(tài)、十來天未刮的胡須以及緊張的神態(tài)。專家羅伯特想了想,說:“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可以介紹你去見本大樓的一個人,他可以幫助你賺回你所損失的錢,并且協(xié)助你東山再起。”
羅伯特剛說完,他立刻跳了起來,抓住羅伯特的手,說道:“看在老天爺?shù)姆萆希垘胰ヒ娺@個人。”
羅伯特帶他站在一塊看來像是掛在門口的窗簾布之前。然后把窗簾布拉開,露出一面高大的鏡子,他可以從鏡子里看到他的全身。羅伯特指著鏡子說:“就是這個人。在這世界上,只有這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你覺得你失敗了,是因為輸給了外部環(huán)境或者別人了嗎?不,你只是輸給了自己。”
流浪者朝著鏡子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胡須的臉孔,對著鏡子里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鐘,然后后退幾步,低下頭,哭泣起來。
幾天后,羅伯特在街上碰到了這個人,他不再是一個流浪漢形象,而是西裝革履,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原來那種衰老、不安、緊張的姿態(tài)已經(jīng)消失不見了。
后來,那個人真的東山再起,成為芝加哥的富翁。
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人生在世,要戰(zhàn)勝消極的自己很不簡單,一般人得意時得意忘形,失意時自暴自棄;人家看得起時覺得自己很成功,落魄時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倒霉。唯有不受成敗得失的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有形無形的情況所影響,縱然身體受到束縛,卻能心靈自由,才算戰(zhàn)勝自己。
人的一生,總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做著適應(yīng)及克服的努力,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戰(zhàn)場,勇者勝而懦者敗;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中,所遭遇的許多人、事、物,都是戰(zhàn)斗的對象。其實,自己的心念,往往不受自己的指揮,那才是最頑強的敵人。
莎士比亞曾說:“假使我們自己將自己比做泥土,那就真要成為別人踐踏的東西了。”
其實,別人認為你是哪一種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對自己給予肯定;別人如何打敗你,并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是否在別人打敗你之前,就先輸給了自己。很多人失敗,通常是輸給自己,而不是輸給別人。因為自己如果不做自己的敵人,世界上就沒有敵人。
自己肯定自己,是一種意志的勝利;
自己征服自己,是一種靈魂深處的提升;
自己控制自己,是一種理智的成功;
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是一種心理境界的升華;
自己超越自己,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凡是能夠用積極的心態(tài)肯定自己、征服自己、控制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超越自己的人,就具備了足夠的力量戰(zhàn)勝事業(yè)和生活中的一切艱難、一切挫折、一切不幸。
美國《運動畫刊》上登載了一幅漫畫,畫面是一名拳擊手累癱在練習(xí)場上,標(biāo)題為“突然間,你發(fā)覺最難擊敗的對手竟是自己”。這個標(biāo)題實在耐人尋味。
在劍橋有一名學(xué)業(yè)成績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去報考一家大公司,考試結(jié)果名落孫山。這位青年得知這一消息后,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幸虧搶救及時,自殺未成。不久傳來消息,他的考試成績名列榜首,是統(tǒng)計考分時,電腦出了差錯,他被公司錄用了。但很快又傳來消息,說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小的打擊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的崗位上建功立業(yè)呢?
這個青年雖然在考分上擊敗了其他對手,可他沒有打敗自己心理上的敵人,他的心理敵人就是懼怕失敗,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給自己制造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
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理想的人,當(dāng)然也很少有絕對不可救藥的人,每一個人的性格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上述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你遇到一件事情,需要你采取行動去應(yīng)付的時候,就往往會同時出現(xiàn)。而當(dāng)它們同時出現(xiàn)的時候,也就是你開始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時候。按理說,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知道自己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決定。但是,很少有人能夠不經(jīng)交戰(zhàn)而采取正確的行動。甚至交戰(zhàn)的結(jié)果,仍是消極與黑暗的一面戰(zhàn)勝。
戰(zhàn)勝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戰(zhàn)勝自己的次數(shù)多嗎?還是否時常姑息縱容了自己?
信心不足難成事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你自信能夠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為增加;你如果自己心里認定會失敗,就永遠不會成功。人的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礎(chǔ)上的,反復(fù)的失敗,自信就會慢慢流失,意志變得脆弱。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早已沒有了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很難讓他們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所以他們往往沒有自信、沒有目標(biāo)、難成大事。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平庸的人一般都缺少自信,往往遇事總是認為:“我不行”“這事我干不了”。其實,他沒有試一試就給自己判了死刑。而實際上,只要他專注努力,他是能干好這件事的。任何人都有因信心不足而產(chǎn)生自卑的情緒,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能夠化解自卑,后者卻讓自卑消磨掉了自信。
失敗的原因固然與能力低下、力量薄弱有關(guān)系,但如果信心不足,那么,還沒有上場,我們就會敗下陣來。只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成功原來如此簡單。
明朝末年,有一位畫家突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表情、神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原本端正慈祥的五官變成了一副“狡詐”“兇惡”“古怪”的模樣,他感到十分自卑,自覺無顏見人。
為了糾正自己越來越丑的面貌,找回以前那份自信,他四處尋找名醫(yī),但都不能見效。因為無論是吃藥也好,整容也好,都無法改變他那“滿臉橫肉、兇神惡煞、愁眉苦臉”的五官。
痛苦絕望之中,他到一座深山寺院去觀摩壁畫,順便就把自己的苦惱向寺中的長老說了。長老說,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必須先做一點工——畫幾十幅神態(tài)各異的觀音像。
畫家接受了這個條件。
在眾人的眼中,觀音是慈祥、善良、圣潔、寬仁、正義的化身,她的面相神情,自然就是人民群眾心中這些概念的形象化、典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