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章 桃花塢戲出年畫

桃花塢位于江蘇省蘇州市以北,這里的戲出年畫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并由繡像圖演變而來,至明代成為一民間藝術流派。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舊稱“姑蘇版年畫”,產于蘇州閶門內桃花塢,迄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
桃花塢戲出年畫,在明代中期已美名遠播,此時的年畫在構圖上已近國畫,但又不同于國畫。桃花塢戲出年畫的印刷方法兼用著色和彩套,構圖對稱豐滿,色彩明快亮麗,造型生動,版線比較豐富,立體感強,寓意深刻,質樸、有著濃郁的江南水鄉氣息。
明末,桃花塢木版年畫曾盛行江南,行銷全國,并遠渡重洋傳到日本,對日本“浮世繪”繪畫藝術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是桃花塢戲出年畫的極盛時期,當時,藝人有萬人之眾,畫鋪五十余家,生意十分興隆。
桃花塢戲出年畫的繁榮與當時戲劇的繁榮是密切相關的。1688年至1763年,蘇州錢德蒼根據《綴白裘》舊編本,續編成《綴白裘》新集,共48卷,由蘇州寶仁堂刊印發行,收戲489出,內有昆曲430出,秦腔、亂彈、梆子、京腔、吹調等59出,大多是舞臺演出本。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舊稱“姑蘇版年畫”,產于蘇州閶門內桃花塢,迄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
清初蘇州戲曲演出影響到民間年畫的題材和形式。乾隆年間刻印的蘇州戲出年畫中,大多是《綴白裘》中的劇目,如《送京娘》《三娘教子》《水漫》《昭君出塞》《十字坡》《鋸大缸》等。
當時生產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著名畫店有“呂云臺”“季長吉”“王君甫”“呂君翰”“張文聚”“張星聚”“魏宏泰”“陸福順”,還有“墨浪子”“曹升”“桃塢主人”“墨樵主人”“杏濤子”“松風主人”“王惠山”等,大多繪刻了戲曲故事的作品。
清咸豐以后,桃花塢木版年畫日漸由盛轉衰。新中國成立以后,曾一度失寵的桃花塢年畫得到恢復。
清代早中期的桃花塢年畫主要是風景年畫和戲出年畫,但戲出年畫與風景年畫比較起來,比重要小一些,表現的內容主要是昆腔劇目。
隨著戲出年畫日益增多,今天見到的大量清代后期戲出年畫作品,內容轉為以徽戲為主,描述了當時以徽戲盛行到京劇產生時期的情況。

桃花塢戲出年畫多用大紅大綠的施色,造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明快簡樸,充滿民間情趣。
桃花塢后期戲出年畫一個典型的特點是詳細描畫出劇場的狀況,有的畫中除了登場人物外,還繪出舞臺建筑以及舞臺上的全部裝置,例如畫面兩旁各有臺柱,柱上懸匾,臺上有欄桿、吊燈、上下場門,甚至連舞臺上懸掛的廣告板及其上面的演出文字都一一記錄。
桃花塢戲出年畫多用大紅大綠的施色,造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明快簡樸,充滿民間情趣。
1843年上海開埠后,蘇州王榮興等年畫作坊刻印的戲出年畫,都是畫師從上海戲園舞臺摹寫而來。同時,上海北門內舊校場一帶開設的花紙(年畫)店,也印戲出年畫。
蘇州桃花塢作坊刻印的戲出年畫主要有:《點秋香》《通天犀》《王老虎搶親》《大鬧延慶寺》《八美比武》(《雙珠球》)、《金臺大鬧蘭花院》《甘鳳池保駕》(《乾隆下江南》)、《群英會》《金山寺》《拾玉鐲》《巧姻緣》《花園贈珠》《斗牛宮》《霸王別姬》《割發代首》《黃鶴樓》《空城計》《戰北原》《定中原》《除三害》《六部大審》《金光陣》《四郎探母》《白沙灘》《快活林(嶺)》《東平府》《鳳凰山》《徐達發令》《蔡天化》《叭蠟廟》《蕩湖船》《雙蕩湖船》(以上小幅)、《苦肉計》《回荊州》《讓成都》《定軍山》《賈家樓前本》《賈家樓后本》《酸棗嶺》《大四杰村》《大鬧淮安》《楊家女將征西》《血濺鴛鴦樓》《武松打虎》《忠義堂》《八大錘》、《鳳凰嶺》(《趙家樓》)、《白水灘》、《鐵公雞》(之一、之二)、六出小戲(《四平山》《桃花宮》《蜈蚣嶺》《武松打虎》《水漫金山》《搖錢樹》)、十二出燈畫(《定軍山》《牧羊卷》《雅觀樓》《翠屏山》《文昭關》《慶頂珠》《掃秦》《教歌》《怕家婆》《二進宮》《賣甲魚》《蕩湖船》)、又十二出燈畫(《捉放曹》《牧羊卷》《胭脂虎》《九更天》《二龍山》《雙官誥》《鐵弓緣》《賣胭脂》《送銀燈》《小上墳》《三疑計》《叭蠟廟》)等。
蘇州桃花塢戲出年畫傳播、發行到了上海和江蘇本省的揚州、南通、徐州等市,還及于安徽的臨泉,并對這些地區的戲出年畫產生影響。

珍珠塔前本/桃花塢年畫

珍珠塔后本/桃花塢年畫
《珍珠塔》講述的是河南窮書生方卿奉母命赴襄陽探候姑母,借取赴考盤纏。不意姑母方朵花重富輕貧,語加諷刺。方卿不能忍,負氣而出,并立誓:“無官不來襄陽,有官再見姑娘。”
表姐翠娥趕至后花園,趕忙把方卿請到自己房中,并偷偷把家傳的珍珠塔藏到點心盒中交給方卿。
姑父陳培德得知后,即馳至九松亭挽留方卿。方卿謝絕,復拒饋贈。培德嘉其志,愛其才,乃許女兒終身。
方卿風雪途中遭遇強盜邱六橋,被劫去珍珠塔,幸得江西畢榮軒相救入京。
邱六橋不知底細,把珍珠塔拿到陳家典當。翠娥以為方卿兇多吉少,憂思成疾。培德不得已假造書信慰翠娥,始得轉機。
方母以為兒子方卿被強盜所殺,投河自盡后被老尼所救,在老尼的規勸下留在了白云庵。翠娥偶然知道了方母在庵中居住,本想接她回家,卻被方母拒絕。
方卿會試點元,官封七省巡按。為考察民情,方卿喬裝游方道士私訪,到了襄陽。為試探姑母,重入陳府。不想方朵花舊性未改,對侄子冷嘲熱諷,及至方卿身份顯露,羞得無地自容。終于卿娥結合,親情如舊。

甘鳳池保駕下江南燕子飛討封盜御杯/桃花塢年畫
甘鳳池是康熙、雍正年間名震四方的一位江湖大俠,江蘇江寧人,清代著名武術家,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義士鳳老爹寫的就是他。
甘鳳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不喜讀書,卻愛好武功,結交江湖俠客。《清史稿·甘鳳池傳》說他勇力絕人能提牛,十幾歲時,就以“提牛擊虎的小英雄”名揚江南,后江湖人稱“江南大俠”。據清人王友亮《甘鳳池小傳》,他年八十余,終于鄉。
傳說甘鳳池曾協助女俠呂四娘闖入清宮,演出了一段“俠女刺雍正”的好戲。此事雖然于史無據,但也說明他多少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后來又演出了“甘鳳池保駕下江南”傳奇劇。保誰的駕?當然是保雍正皇帝的駕。
這自然是古代文人的演繹。為了突出某英雄的形象和地位,總要和皇帝扯上點關系,當今的皇帝影視劇泛濫,正是這類古代戲劇的余波。
至于年畫中的“甘鳳池保駕下江南”的具體情節,筆者尚未能考證,在二月河《雍正皇帝》小說中似乎有點線索。小說中這樣描寫:
甘鳳池和竇爾敦則是懲惡揚善、扶弱濟貧的豪俠領袖。引導得方,他們就可為朝廷所用;一體擒拿,反會將他們都逼得與朝廷為敵。今夜他不肯捉拿甘鳳池,就是要留這個后步。可是,從山東突然冒出來這個本領遠在甘鳳池之上的老奶媽,卻讓李衛不得不改變主意了。他思忖了好大一會兒才說:“嬤嬤,你問這件事,我不好回答。甘鳳池的門下,我拿了不少,可我也敬重甘鳳池的人品。他不過是想來看看朋友,并沒有罪,我怎么能太認真了呢?”
從李衛“引導得方”的想法,可以看出,甘鳳池后來果然被“引導得方”而“為朝廷所用”了。
年畫所記敘“盜御杯”之情節,似和古代戲劇《楊香武》類似。
《楊香武》的劇情是:康熙皇帝行圍狩獵,險喪虎口,黃三泰以金鏢相救。康熙大喜,親賜八寶團龍黃馬褂。黃三泰得意忘形,口出狂言:“從今后皇宮內苑缺少一草一木,紹興府去找金鏢黃。”于是,引發了江湖上一場糾葛紛爭。
江湖義士楊香武對師兄黃三泰的狂態十分不滿,夜潛皇家禁地,盜走九龍杯,不料在歸途中九龍杯又被江湖神偷王伯彥盜去,輾轉落入黃三泰的宿敵周應龍之手。
康熙見御杯被盜,下達圣旨,命黃三泰追回,若有貽誤,滿門抄斬。
黃三泰在慶賀獲賜黃馬褂的筵席上,以激將法查出御杯下落后,翌日以拜壽為名,親登紫霞山莊索取,但卻遭到周應龍的奚落。被激怒的楊香武,夜探紫霞莊,二盜九龍杯。九龍杯終于“完璧歸趙”。
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生。康熙口諭,命楊香武三日之內再盜御杯,若能成功,以往盜杯之罪一概不咎,否則,楊香武與黃三泰提頭來見。
面對大內高手,百尺高墻,天羅地網,層層設防,楊香武以過人智勇,巧奪御杯,并婉拒了康熙的封官,長嘯而去。

新繪庵堂相會前本/桃花塢年畫
《庵堂相會》是清代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帶的經典曲目與劇目,在常錫灘簧劇中,與《朱小天》《拔蘭花》等被褒稱為灘簧的“四庭柱一正梁”。
據藝人說,《庵堂相會》是根據發生在清雍正年間昆山縣東門(一說為上海虹廟)的真實故事而編創出來的,乾隆年間就開始演唱了。
因有多個劇種演出,且同一劇種也在不斷修改,所以《庵堂相會》的故事情節也有多個版本,大致情節梗概如下。
金秀英自幼許配陳阿興,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誰料9年后,秀英的父親金學文發了橫財,起了嫌貧愛富之心,竟想賴掉與陳家的婚事。但阿興堅決不肯退婚,秀英整日在家哭鬧。金學文雖想賴婚,總也不成。
清明節,秀英打聽到阿興自從家遭不幸后,正棲身百草庵中。秀英假裝燒香,瞞著父母去會夫君。途中要經過一座年久失修、搖晃難行的小橋。巧遇一位書生,秀英連忙懇求他帶她過橋。
開始那書生有些迂腐,推口“男女授受不親”,不肯答應,但經不住秀英幾番請求,又見秀英趕路心急,方答應扶她過橋。
書生原來就是陳阿興。9年分別,已不似舊日面目,所以雖是對面相見,卻如同陌生人。秀英過橋后,向書生問路,阿興正好回百草庵,便答應同行。
路上,秀英、阿興都好似看出對方是誰,但因害羞,都沒有開口相認。
秀英來到百草庵,才知庵內并無別的人家,心中料定五分。阿興見秀英雖是借口燒香,卻并未帶香燭,更加看出破綻。還是秀英借口感謝他沿途幫助,請他留下名姓。待兩人道出姓名,真是悲喜交集,分別9年的未婚夫妻終于相會。

新繪庵堂相會后本/桃花塢年畫
他們想到金學文絕不肯善罷甘休,于是秀英想出一條妙計:等到五月端陽,父母去看龍船,阿興就打發花轎到她家,放了爆竹,先把秀英迎娶過門。縱然金學文得知此事,那時已經拜過堂,結過婚,再想賴婚也不成了。等兩人談好,已是紅日西沉,彩霞滿天。阿興又送秀英過了小橋,等待端陽。
《庵堂相會》全本有六大段,分別為《攙橋廟會》《盤夫認夫》《紅云送銀》《火燒梧桐》《墳堂失竊》《大公堂》。
該年畫共描繪了16個畫面,采用桃花塢年畫表現戲劇故事和歷史故事年畫常用的形式,將8個畫面置于一圖,共有16個畫面集中在兩張大年畫上,使其具有場景的連貫性。
桃花塢年畫中的《庵堂相會》與白本的情節稍有差異,一些人物名也不一致,如陳宰廷,在年畫中為陳興官。這是因為版本不同。桃花塢年畫《庵堂相會》表現的情節,應早于白秋榮的改編本。而白秋榮的改編本,正是根據早期的《庵堂相會》改編的。
其他各地年畫中,都不見《庵堂相會》。這說明,《庵堂相會》的真實故事正是發生在蘇州一帶,一些史料記載其發生地或為昆山縣東門,或為上海虹廟,都不出古代蘇州片區,且影響很大,故而桃花塢年畫不遺余力地用16個畫面,將劇情詳細描繪了下來。
從《庵堂相會》年畫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早期《庵堂相會》的故事情節和表演情景。

鳳凰嶺/桃花塢年畫
綠林大盜華云龍,綽號飛天鼠,占據鳳凰嶺,專以搶劫為事。他武藝出眾,又善毒鏢,百發百中,人不敢擋其鋒,行旅商賈屢受其害。華云龍生性好色,搶劫財物之外,事主家婦女鮮有保全者。
華云龍有黨羽小白臉云飛、貪花浪子韓秀,相助為惡。一日,此二人至嶺下巡哨,遇濟顛僧之首徒王通保鏢過嶺,意欲攔截其車輛,為王通所敗。
華云龍親自上前,及晤面,知是素來認識之王通,遂邀入山寨,置酒款待,一時甚為投機,相與訂金蘭之譜。
華云龍之作事不端,王通亦所深悉,因此規勸一番,各取鮮花一朵,系于襟上以為紀念,并相約以后只準戴花,不準采花(強盜奸淫婦女謂之采花)。
王通之意,欲成全其英雄之名,而免其造孽,所以對天立誓,終身不得侵犯。不想華云龍口是心非,自王通去后,遂囑云飛、韓秀探訪美色女子,瞥見趙員外之女頗有姿色,遂背約前往,以達其采花之目的。
趙員外即王通之保鏢主人,幸濟顛僧能知過去未來,是日預料華云龍之必至,且見王通氣色不佳,恐受華云龍之暗器,又命雷明(年畫中作鄭明)、陳亮(年畫中作鄭亮)二徒作為幫手。濟顛也不辭辛苦親到趙家,華云龍乃無所施其技,遂成擒焉。
因故事發生在趙員外家,故《鳳凰嶺》一名《趙家樓》。
《鳳凰嶺》劇中人物性格分明,語言洗練,動感傳神。

巧姻緣/桃花塢年畫
公子劉魁元與丫鬟靈芝兩情相悅,定下終身。
劉員外嫌靈芝出身卑賤,乘魁元赴考之機,將靈芝強嫁與內弟賽華佗為續弦。
洞房之夜,靈芝巧施醉酒計以求逃脫,賽華佗將計就計得知原委,將靈芝認為義女并決意幫她如愿。
當朝賈丞相之女翠蓮年三十八,因貌極丑而幾嫁未成。當劉魁元高中之時,賈丞相令縣令唐忠作伐,將女許配劉魁元。劉員外大喜,逼兒成親。魁元得賽華佗暗助,逃離洞房。
翠蓮以其父手諭強令知縣斷此事。知縣授計賽華佗,于公堂之上用“離魂丹”讓魁元與靈芝“死”去。后由知縣撮合,翠蓮配與賽華佗,魁元與靈芝婚事如愿。

眾好漢大鬧淮安府雞爪山英雄劫法場/桃花塢年畫
年畫《英雄劫法場》取材于古典戲劇《大鬧淮安》,而《大鬧淮安》又取材于元末明初文學家施耐庵的《粉妝樓》第二十八回“劫法場大鬧淮安 追官兵共歸山寨”。
施耐庵著有《水滸傳》,因此該書與《水滸傳》的題材類似,表現了眾好漢大鬧淮安府、雞爪山英雄劫法場的壯觀場面。
《大鬧淮安》的劇情如下:龍標聽得要斬反叛羅氏、胡奎、張勇三人,回頭就跑回家中。幾位好漢正坐在家里等信。龍標進來告訴眾人,謝元道:“既是今日斬他三人,我們只需如此如此,就救了他們了。”眾人大喜道:“好計。”
法場行刑之日,淮安城百姓,多來看斬大盜。劊子手正要舉刀,猛聽得一陣鑼聲,趕馬的隊中擁出五條好漢,一齊搶來。龍標手快,上前幾刀割斷了三人的繩索,早有小嘍啰搶了張勇背著就跑。羅氏、胡奎兩位英雄,奪了刀在手,往知府桌案前砍,慌得軍廳守備、千總、把總一齊上前迎敵。臧知府嚇得面如土色,上馬往城里就跑。
胡奎、龍標等七條好漢,一齊上馬,勇力爭先,領了三百嘍啰,四面殺來,只殺得五百官兵抱頭鼠竄,奔進城中去了……

大鬧酸棗嶺/桃花塢年畫
唐代文豪駱賓王的堂弟駱宏勛,與江湖好漢花振芳結交為友,花將女兒碧蓮許婚與駱宏勛,此事被花的內侄巴杰得知。
巴杰本想娶花碧蓮,故恨宏勛。一日,巴杰乘駱宏勛主仆路過酸棗嶺巴家寨時,突然行刺。駱宏勛自衛,失手將巴杰刺死。
巴母馬金定聞報,率人追殺。駱宏勛與仆人余千逃到胡理開設的店房里,又與胡理先沖突,復和好。
胡將他主仆藏起,馬金定趕來搜尋,卻又懼怕胡理,不得要領,只好怏怏而去。
此戲又名《刺巴杰》,常和后部《巴駱和》連演,另有連臺本戲《宏碧綠》,也有這一段,演法不太一樣,都出于小說《綠牡丹》。

全本落帽風貍貓換真主/桃花塢年畫
《貍貓換太子》寫宋時包拯誕生,其次兄包海夫婦害之,長兄包山將其救回撫養。
宋真宗(趙恒)李妃產子,為太子。劉妃生妒,與太監郭槐定計,用剝皮貍貓換去李妃所生太子,遣承御寇珠拋其入金水橋下,寇不忍,告太監陳琳,暗救太子。
劉妃向皇帝謊稱李妃產下妖怪,李妃被打入冷宮。后劉妃被冊立為后,又欲置太子于死地,幸為陳琳、寇珠救下,送到八王府撫養。
后太子長成,偶過冷宮,見李妃感泣。劉后知而起疑,拷問寇承御,寇不屈而死。
劉、郭二人火燒冷宮,李逃走,流落民間。18年后,太子繼位。包拯路遇李妃,將其接回宮來,并懲治了劉、郭二人。現常演的《遇皇后·打龍袍》即源于此。
《貍貓換太子》是京劇連臺本戲,連臺本戲是中國戲曲的特有劇目,一般指一出戲分為若干本,連演許多天,以此來表現長篇故事,如評書一樣。這種形式最早在清宮中出現,20世紀20年代盛行于上海,現在仍存在。

雙蕩湖船/桃花塢年畫
蕩湖船也稱跑旱船、采蓮船、劃水船,是我國古代風行的民間游藝,是許多地區都盛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在各種廟會活動中夾雜在大鼓陣中表演,十分逗趣。

王老虎搶親中計/桃花塢年畫
明朝弘治年間,江南才子周文賓英俊瀟灑,在元宵燈會上男扮女裝,連他的好友祝枝山都未認出。
王尚書之子王天豹,諢名王老虎,趁燈會之際搶劫婦女。周文賓見狀打抱不平,竟被王老虎搶回家中。
當晚,王老虎將周文賓送到妹妹房中暫住,準備翌日拜堂。兩個“姑娘”一起談話,十分投緣,待周文賓脫掉女裝,這一對相戀的青年男女對天盟誓,結為夫妻。
王老虎一覺醒來,眼看自己辛辛苦苦搶來的新娘,變成了妹妹的新郎,而且自己連花堂都給妹妹準備好了,有苦說不出,只好乖乖做了大舅哥。
此劇還有另一劇情,有所不同,講述的是四大才子風流韻事甚多,周文賓于靈隱寺邂逅王秀英,二人一見鐘情,唱詠詩詞,更以一扇定情。
可惜秀英父以文賓家貧,拒絕聯姻。周文賓好友祝枝山及文徵明到訪,與文賓打賭其假扮女人會否被識穿。后文賓男扮女裝賞燈,被秀英兄王老虎擄回家,王老虎請秀英勸文賓下嫁。
賓、英互吐真情,祝枝山等說服王夫人,有情人終成眷屬。

新繪武十回前圖/桃花塢年畫
有關武松的劇目,從《景陽岡打虎》至《夜走蜈蚣嶺》,有八種之多。有時連演,總名《武松》,又稱《武十回》,相當于小說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二回的內容。
相比之下,《水滸傳》中七十回之后的劇目較少,僅有《丁甲山》《神州擂》《涌金門》《龍虎玉》《平江南》等寥寥數種,這顯然與清代以來七十回本流傳最廣有關。
《武十回》開場的“娶妻”中,可以看出武大郎這個人其實很可憐,他有自知之明,并不打算娶潘金蓮;潘金蓮也不愿嫁給武大郎,但被形勢所逼,武大郎同情她無路可走,帶她回家,對她講:此地不是栽花宕,滾湯難當養魚池!你無路可走,就安心住下,日里對外稱夫妻,夜里我睡柴倉角。潘金蓮是受了感動,嫁給了他。
既然做了夫妻,武大郎自然是希望和妻子過一輩子,但潘金蓮本來是一時感動,時間長了,終究是看不上他的。
西門慶肯定不是好人。至于潘金蓮,前輩傳下來就有兩種演法:一種是把她演成淫婦;一種是演她嫁給武大郎的種種痛苦。后一種演法在《殺嫂》一折時,曾有潘金蓮剖心給武二看的大段唱詞。可見,為潘金蓮翻案并不是現代才有。
有關武松的戲劇有很多版本,這些不同版本互相影響。如溫州亂彈移植自昆戲《義俠記》。傳統蘇昆演出《打虎》《誘叔》《別兄》《挑簾》《裁衣》《顯魂》《殺嫂》七折;自20世紀20年代后,增補《捉奸》《服毒》《獅子樓》,稱《武十回》。長期沿襲的通常有六出:《打店》《打虎》《挑簾》《裁衣》《戲叔》《殺嫂》。

新繪武十回后圖/桃花塢年畫

讓城(成)都/桃花塢年畫
漢末,成都原為劉璋所占,劉璋以成都讓劉備,劉備不要,卻之再四。后來,劉備需要成都,蜀軍大舉進取西川,直逼成都。劉璋為劉備所困,求援于漢中張魯。
張魯遣馬超、馬岱救之,討伐劉備,又被孔明用計招降。兩將反戈取成都,而攻劉璋。劉璋不得已,開城降劉備。
降見時,劉璋詰之曰:當日以成都讓賢弟,卻之再四;今日興兵至此,意欲何為?
劉備語塞,諸葛亮代答曰:吾主乃不得已而為之。利之所在,雖誼屬同宗,情同骨肉,亦兵戎相見。劉備逼劉璋交印后自領益州牧。
與《讓成都》相同題材的還有一劇《取成都》。

黃鶴樓/桃花塢年畫
《黃鶴樓》亦名《過江赴宴》《竹中藏令》。
《黃鶴樓》描寫劉備借荊州,久借不歸。周瑜很生氣,乃設宴黃鶴樓,遣甘寧往招劉備過江赴宴,擬以兵劫之,逼劉備交荊州。
劉備得書,與諸葛亮計議,恐中周瑜計,欲辭之。諸葛亮力勸過江,以敦睦誼,謂之過慮,可使趙云隨往保護。
趙云亦以眾寡懸殊,恐遭不測,不敢應允。諸葛亮乃以竹節授趙云,謂“事急可開視之,內有妙計,可抵十萬師也”。趙云乃隨劉備過江。
周瑜下令軍士圍困黃鶴樓,逼劉備立書還荊州字據,有不得將令而私釋者,殺無赦。
劉備、趙云困守樓中,悶甚,趙云乃劈竹節視之,見中藏一小旗,上有“水軍都督周”字樣,即前日南屏山借風時,諸葛亮索得之將令也。
劉備大喜,即持旗示圍樓將士,說:“已得都督將令,許我回荊州。”諸將見都督有令,不敢阻攔,遂任其過江而去。
周瑜聞言,率兵追襲,而劉備、趙云已為荊州諸將接去,周瑜反損兵折將而回。
《三國演義》對此情節只是簡單描述,然而,根據這一簡單情節改編的戲劇卻成為經典名劇,其劇情曲折離奇,十分別致。

智激黃忠雙取定軍山/桃花塢年畫
諸葛亮一生用兵,善用激將之法。建安二十三年,魏將張郃中計,瓦口關失守,兵敗懼罪,又攻打葭萌關,守將霍峻申報乞救。
諸葛亮又用激將法,佯言欲向閬中調取張飛往敵,并力夸張郃乃魏之名將,斷非張飛不可,以激眾心。
時黃忠年雖老,然雄心萬丈,竟為諸葛亮所激動,即在帳前掄刀、開弓斷弓,以示勇力,愿往破張郃,并舉老將嚴顏為副。
諸葛亮知二人智勇兼全,本自可用,遂遣之,即赴救。
張郃欺二將皆老邁,十分輕視。不意黃忠始用驕兵之計,連次佯敗,最后夜襲,大敗張郃軍,直逼漢水。
張郃、夏侯尚等只得退奔天蕩山夏侯德處。天蕩、米倉兩山,系魏兵屯糧之要隘。張郃、夏侯尚等才至未幾,黃忠已引軍追及,鼓噪而進。
黃忠預遣嚴顏抄出山后,在前燒屯接應,故能一戰而克天蕩,斬夏侯德,勢如破竹。
既得天蕩,諸葛亮即偕劉備舉兵十萬,進駐葭萌,擬乘勝直圖漢中。
諸葛亮知黃忠軍威方振,余勇可假,尤可用也。乃下令欲取定軍山,且言夏侯淵非張郃之比,復以調回關羽一語激黃忠。
黃忠益奮勇,如前狀。諸葛亮于是遣法正為之佐,復任黃忠為前鋒,陰遣趙云將奇兵出小路接應。
黃忠攻打曹軍重鎮定軍山,與守將夏侯淵交戰,不相上下。夏侯擒陳式,黃忠擒淵侄夏侯尚,黃于走馬換將兩軍釋換俘虜之時,故意射死夏侯尚,以激怒夏侯淵,使夏侯淵輕進憤事。
果然,此舉激怒了夏侯淵,他帶兵來追,黃忠將其引至荒郊,用拖刀計斬了夏侯淵。至此,奪取了曹軍重鎮定軍山,蜀軍遂定東川。
戲劇《定軍山》亦名《老將得勝》《取東川》,又名《一戰成功》,常與《陽平關》(《子龍護忠》)一起演,是傳統劇目。1905年,京劇《定軍山》被拍攝成電影,是中國攝制的第一部電影。

獻苦肉計黃蓋受刑/桃花塢年畫
《苦肉計》在戲劇中又名《火攻計》《打黃蓋》。
詳見本書第20頁有關介紹。

取中原/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中的《取中原》表現的是曹操攻取中原的故事。
建安元年,曹操把呂布逐出兗州,接著攻取陳國,迫降袁嗣,占領豫州。當時曹操所占據的兗、豫二州處在敵對勢力四面包圍之中,曹操處于內線作戰、敵強我弱的不利態勢。面對這種形勢,曹操采取“先弱后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具體的策略是:羈縻袁紹,安撫呂布,厚結陳登,西撫關中,東聯孫策,北撫漁陽。
此幅桃花塢年畫左邊寫的是“本園今日準演取中原”,本該表現的是上述情節。然而,年畫中的舞臺上演出的卻是《苦肉計》,即“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空城計/桃花塢年畫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最精彩的情節之一,戲劇取材于小說,一名《撫琴退兵》。
三國時,因街亭失守,司馬懿率40萬雄兵直抵西城,時諸葛亮守城,兵微將寡,欲戰不能,欲走不可。
諸葛亮急中生智,將四門大開,巧施空城計,自領二童,坐城樓,酌酒撫琴,泰然自若。
司馬懿一見,驚疑不已。細聽琴聲,安閑怡靜,始終不亂,恐是誘敵之計,不敢進城,竟退兵四十余里。諸葛亮乃得乘機調趙云等來西城,而自回漢中。
“空城計”完全是小說中虛構的情節,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時才與司馬懿相持于渭水。但這一虛構的情節演變成為著名情節并成為名劇。

快活嶺/桃花塢年畫
《快活嶺》也作《快活林》,一名《醉打蔣門神》,說的是蔣門神蔣忠依仗張團練勢,霸占施恩所設之快活林酒店。
施恩告武松,武松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
事見《水滸傳》《義俠記》及《忠義圖》。
該劇常與《安平寨》連演。有的京戲演此加《十美跑車》,增加蔣姬妾一角,賣弄舞蹈,與劇情無關,后演出已刪去。
川劇、漢劇、湘劇、徽劇、秦腔中都有此劇,名《快活嶺》,河北梆子有《打酒館》。

金槍傳楊家將前本/桃花塢年畫

金槍傳楊家將后本/桃花塢年畫
在表現楊家將系列人物故事的傳統戲出年畫中,桃花塢年畫《金槍傳楊家將》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前后本兩幅大畫,各以八幅畫繪于一圖,表現了楊家老令公及幾位兒子的悲壯命運。但年畫中的楊家將故事和戲劇中的情節是有差異的,而戲劇中的楊家將故事又與歷史故事有差異,桃花塢年畫《金槍傳楊家將》可能是以戲劇為本,又很接近傳說中的楊家將。
《金槍傳楊家將》分前后本兩組,每組八幅畫面,表現了楊宗保、穆桂英、楊延昭(六郎)、八娘等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在楊家將系列戲劇中有所表現,如戲劇《告御狀》,描寫楊六郎(延昭)至都,寫御狀,告潘洪十大罪狀,趙光義不信,八賢王助楊申辯。
《金槍傳楊家將》年畫前后本表現了多出戲劇的十六個場景。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桃花塢年畫
北宋時遼國進犯,布下“天門陣”。要破“天門陣”非用穆柯寨的鎮山之寶——降龍木不可。
楊延昭的大將孟良單槍匹馬來到穆柯寨強取,被穆桂英所敗。此時,延昭之子楊宗保押糧路過,前來助戰。
楊宗保、穆桂英兩人各施武藝,不分勝負。穆桂英見宗保年輕英俊,弓馬嫻熟,頓起愛慕之心。戰到五十回合,穆桂英假裝敗北,宗保緊追不放。穆桂英乘其不備,拋出紅羅套,套住楊宗保。關于這一情節,有一出《穆桂英飛索套宗保》戲劇。
穆桂英擒楊宗保后,結為夫婦。宗保回營,楊延昭怒欲斬之;穆桂英至,求赦,愿破天門陣。楊延昭赦宗保。
于是,穆桂英掛帥,令宗保為先行,但宗保不能破陣。此時穆桂英已懷孕,闖入陣中,遼兵圍之,桂英臨陣產子,大破天門陣。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在戲劇中也稱為《背子破奇陣》,系連綴《穆柯寨》《轅門斬子》《破洪州》等戲而成。

打焦贊/桃花塢年畫
楊排風是天波府中燒火的丫鬟,有一身好武藝。當楊宗保被遼邦韓昌擄去,楊延昭派孟良回天波府搬兵時,排風應聲而出。孟良很輕視她,比武被打敗后,遵令攜排風趕赴三關。
焦贊見到排風,也瞧不起她,直到被排風打敗后才心服口服。后排風出戰,打敗韓昌,救回楊宗保。
《打焦贊》是名劇,至今長演不衰。此劇還衍生了其他一些戲劇。如《焰火棍》,一作《演火棍》《青龍棍》《楊排風》《打韓昌》,有與《打孟良》連演者。

岳武穆精忠報國前圖/桃花塢年畫

岳武穆精忠報國后圖/桃花塢年畫
《岳武穆精忠報國》表現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英雄故事。岳飛19歲時,應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撫使劉韋合的招募,成了一名“敢死戰士”。劉韋合看到岳飛一身好武藝,指定他當了小隊長。岳飛從軍后,參加了宋、金聯合攻打遼國燕京的戰斗。
后趙構啟用已被貶黜的忠臣良將岳飛,由他掛帥,抵御金兀術大軍。于是,當殿擬旨,加封岳飛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岳飛率軍出征行前回府別母,岳母恐其志不堅,于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四字,以為誡。
岳飛集合好自己的部隊,激勵部下說:“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為虜,潰而為盜,偷生茍活,身死名滅,豈計之得矣?”
岳飛帶領岳家軍,勢如破竹,屢破金兵,但在即將實現還我河山的理想之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
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后,即被解除兵權,改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下獄。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將岳飛害死于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云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到明代時,相繼有熊大木編寫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和鄒元標的《岳武穆精忠傳》、于華玉的《岳武穆盡忠報國傳》等問世,而清代錢彩編寫的小說《說岳全傳》則標志著“岳飛書”的成熟。相關故事被搬上戲曲舞臺,《牛皋扯旨》《挑滑車》《柜中緣》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曲目。

柜中緣/桃花塢年畫
岳飛被奸臣秦檜害死后,岳雷保護母、弟逃難,被官兵沖散。岳雷逃到劉玉蓮家,向玉蓮說明身世,被藏在柜中,避免了追捕。
玉蓮的哥哥劉玉春回來,開柜取東西,發現了岳雷,誤認為玉蓮與岳雷曖昧,兄妹爭吵起來。劉母回來,問明經過,知是抗金英雄岳飛之子,被奸臣所害,應該收留,還把玉蓮許配岳雷。
戲劇《柜中緣》表現的就是這一故事情節,成為至今長演不衰的經典名劇。

霸王別姬/桃花塢年畫
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誑項羽進兵,在十里山十面埋伏,將項羽困于垓下。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面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為其歌舞以遣愁悶,而后以劍自刎。
項羽悲痛異常,殺出重圍,迷路,至烏江,見突圍無望,又感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遂自刎江邊。
該劇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漢爭》《亡烏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編。初由楊小樓、尚小云合演,繼為楊小樓、梅蘭芳之代表作。

是是非非明明白白/桃花塢年畫

八美比武/桃花塢年畫

金臺大鬧蘭花院/桃花塢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