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民本篇
- 沈泓 王本華主編
- 1112字
- 2020-05-27 17:02:26
來龍去脈
福星起源
福星,也被稱為福神,相傳原為天上的木星。由于人們常在東方看到木星升起,而五行觀念中東方屬木,所以福星又被稱為木星,也叫歲星。古人認為,“歲星所照,能降福于民”,就是說歲星照耀的地方,百姓也能夠得到好運和幸福。早在西漢,人們就把木星作為賜福之星看待。《天官·星占》里講:木星照耀的國度,賜福于君王,保佑他政權穩定。李商隱《雜曲歌辭·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東有青龍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福星起源甚早,與許多神靈一樣,也經歷了由自然神靈到人物神靈的演化歷程。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后逐漸人格化。據說唐代道州出侏儒,歷年選送朝廷為玩物。唐德宗時道州刺史陽城上任后,即廢此例,并拒絕皇帝征選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遂祀為福神。宋代民間普遍奉祀。到元、明時,陽城又被傳說為漢武帝時人楊成。以后更多異說,或尊天官為福神,或尊懷抱嬰兒之“送子張仙”為福神。

福神/濰縣年畫

福神/南通年畫
福的內容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氣”,能“福大命大”,因而有了“福神”。究竟什么是“福”?
古人曾根據所處時代的風尚,將福的重要內容概括為五個方面,稱五福。不同時代,五福所指又略有不同。
“五福”這個名詞源于《尚書·洪范》,《尚書》所說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意思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頤養天年而且安詳而逝。
漢朝桓譚《新論》則說:“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后世又有“福、祿、壽、財、喜”的說法。
幾則“五福”說從多層面多視角解釋了福的觀念,以貫穿一生的幸福為目標,講求長壽、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無疾而終,這樣的人生才是有福的。

五福臨門/武強年畫

五福臨門/武強年畫

五福臨門/鳳翔年畫

五福臨門/鳳翔年畫
福的含義
福的含義十分廣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與目標。中國人所謂“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釋為福。《字林》說:“禎祥也,福也。”《風角占》說:“福先見曰祥。”這樣看來,福是中國吉祥文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每逢新年伊始,正是祈求來年萬事如意的時候,人人要在門上貼福字,福雖是文字符號,卻是人們心目中福神的象征,包含人們對福神賜福、降臨福運的祈求。福字往往要倒著貼,取其諧音“福到了”,暗含福神臨門的意思。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

福/漳州年畫

福字圖/桃花塢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