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民本篇
- 沈泓 王本華主編
- 1506字
- 2020-05-27 17:02:24
來龍去脈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本名姜尚,出生在商王朝。他出身寒微,前半生在外求學多年,滿腹經綸,三韜六略無所不通。當時商王朝已經腐敗不堪,他歷經坎坷,窮困潦倒,一直飄游不定,英雄無用武之地。就連老婆也嫌棄他,最后離他而去。
后來,他聽說西岐周文王賢明,便遷移到渭水附近隱居起來,觀察風云,等待時機。
姜尚每日在渭水河邊垂釣,但是他的魚鉤是直的,上面也沒有魚餌。有一天周文王經過,看到這一幕便好奇地上前詢問。經過攀談,周文王發現姜尚是一個目光遠大、學識淵博的人,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在政治、軍事方面都頗有見地,便邀請姜尚輔佐自己。終于,“姜太公釣魚”,釣到了周文王。關于這個故事,也流傳下來了一個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周文王死后,姜尚又成了周武王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更是西周的開國元勛,被周武王尊為“相父”。姜太公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也是齊文化的創始人。

世稱太公八十遇文王/高密年畫

姜太公釣魚/開封年畫
文王請姜子牙
周文王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他禮賢下士,因此許多才俊之士如太顛、閎夭、散宜生、辛甲等紛紛前來投奔,連鄰近的諸侯小國也都來臣服。但他覺得自己身邊雖是人才濟濟,卻缺少一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帥才。
周文王天天想著尋訪賢人輔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夜里,周文王夢見一只生有雙翅的熊飛進自己的懷中。驚醒后,周文王召大夫散宜生詳解,以周易卜算,占卜的結果是得賢之兆。周文王訪賢心切,次日就坐上車,帶著衛隊出發了。來到渭水邊,看見一個七八十歲、須發斑白的老人坐在河邊。老人對走過的車馬衛隊視而不見,穩坐在那里聚精會神地釣魚,口中還念念有詞。周文王再向前一看,發現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面挺遠,而且魚鉤是直的,上面也沒有魚餌。文王覺得此人非比尋常,于是就和他攀談起來。

飛熊入帳/開封年畫

渭水河/濰縣年畫
交談中文王得知老人名叫姜尚,即后來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姜太公。文王發現姜尚談吐非凡、學識淵博,兵法戰策無所不通,便高興地懇請其輔佐自己。
周公其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曾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
周文王在世時,周公就很恭敬孝順,不同于別的兒子。到武王即位時,他輔佐武王伐紂,之后武王封他到魯地,稱為魯公。他沒有前往封地,而是繼續留下輔佐武王。武王死后,又輔佐成王。
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的病果然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已經長大成人,于是周公歸政于成王。
他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文王率太子至,太公慨然就道/高密年畫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一詞形容禮賢下士,語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周朝把魯地封給周公,周公派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去管理。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于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一次頭要多次握住頭發,吃一次飯多次吐出口中的飯,趕快出來迎接來訪的客人,即便這樣仍害怕錯失天下的賢士。希望你到了魯國,不要以自己的地位而待人傲慢。”

渭水訪賢/武強年畫(年畫上的“武王”系“文王”之誤)

渭水河/開封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