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誠信篇
- 沈泓 王本華主編
- 1965字
- 2020-05-27 17:01:26
來龍去脈
三顧茅廬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避亂于荊州,隱居隴畝,自比管仲、樂毅,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徐庶等都有結交,人稱“臥龍”。時值漢宗室豫州牧劉備駐軍新野,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謊稱徐庶的母親染病,調徐庶去許都。徐庶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稱“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并建議劉備親自拜訪。
劉備求賢若渴,備了禮物便帶上關羽、張飛,前去拜訪諸葛亮。一行人行至臥龍崗,見疏林茅廬,柴門半掩。劉備下馬,親自上前叩門,卻被應門童子告知諸葛亮一早出門了,行蹤不明,歸期不定。在關羽的勸說下,劉備悵然而返。返程途中偶遇也來尋訪諸葛亮的隱士崔鈞,劉備延請崔鈞,被拒。
過了數日,劉備聽說諸葛亮已回,便帶著關羽、張飛再次拜訪。當時正是隆冬,天氣寒冷,烏云密布。劉備一行人走出沒多遠就下起了大雪。張飛勸道:“天寒地凍,連仗都不能打,怎么還要走那么遠去見一個沒用的人!不如回新野避雪去吧。”劉備回道:“我正想讓諸葛亮知道我的殷勤之意。如果弟弟們怕冷,可以先回去。”張飛表示:“死都不怕,怕什么冷!我只是怕哥哥又是白費了心思。”話雖如此,關、張二人還是跟著劉備一起去了。一行人騎馬就快到茅廬的時候,突然聽到路旁的酒肆中有兩人在唱歌,歌中縱論天下大勢。劉備為其所吸引,以為其中一人就是諸葛亮,上前相問。卻不料二人一是潁川石韜,一是汝南孟建,都是諸葛亮的朋友。劉備對此二人早有耳聞,欣然相邀,卻被婉拒。劉備作別二人,上馬繼續去訪諸葛亮。到莊前下馬,再問童子。童子說先生正在草堂讀書。劉備大喜,跟著童子進門。行至中門,只見門上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堂上,一個少年正在吟誦。劉備誤以為少年就是諸葛亮,上前施禮相見。對答之后才知道,這少年乃是諸葛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亮共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在江東做孫權的幕僚,諸葛亮行二,與弟弟諸葛均一同隱居隆中。原來,諸葛亮前一天被崔鈞約出門閑游了,不知去了何處。張飛聽了很惱火,就催劉備回去。可是劉備又不想無功而返,于是借了紙筆,留書一封,約定數日后再訪,請諸葛均轉交諸葛亮。上馬欲走時,遇到一人踏雪而來。劉備忙上前施禮,卻不料此人也不是諸葛亮,而是他的岳父黃承彥。劉備很失望,在紛紛揚揚的大雪中怏怏而歸。
光陰荏苒,轉眼已是早春。劉備回新野后始終惦念隆中的諸葛亮,特地找人來問卜,選定良辰吉日,齋戒三日,沐浴更衣,要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關羽、張飛知道后很是不悅,一起勸諫劉備。關羽認為,劉備兩次親往拜謁,已經太過禮遇了,諸葛亮避而不見,肯定是因為名不副實,不敢來見!張飛也說,諸葛亮一個鄉野村夫,怎么能算得上是“大賢”,不如一根麻繩綁了來!劉備很憤怒,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并以齊桓公見東郭野人、周文王謁姜子牙的典故反駁,堅持以禮待人。關、張二人無奈,只得第三次與劉備同往隆中。
行至茅廬半里之外,劉備便下馬步行,以示誠意。路遇正好下山的諸葛均,確認諸葛亮今天沒有外出,劉備很是高興。第三次叩開諸葛亮家門。劉備聽說諸葛亮午睡未醒,不敢驚動,囑咐關、張二人門外等候,自己徐步進入草堂,立于階下靜候。半晌,諸葛亮翻了個身,似乎要醒,可是一忽兒又見他面朝墻壁睡了過去。劉備也不著急,依然不許童子通報,又立候了一個時辰,才見諸葛亮悠悠醒來。聽聞劉備在此,諸葛亮起床更衣;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就這樣,劉備三顧茅廬,以誠感人,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二人見面后,劉備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見劉備志向遠大而且虛心誠懇,有意匡扶劉備逐鹿中原,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后被西晉史學家陳壽總結為《隆中對》,收入《三國志》,流傳至今。劉備聽后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于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三顧茅廬/楊柳青年畫

三顧茅廬/楊柳青年畫
諸葛亮在其著名的《出師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留下了“三顧茅廬”的真實史料。此后,劉備知人善任,始終不渝;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有云:“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從建安十二年(207年)出山到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市岐山縣境內)逝世,諸葛亮輔劉備開創基業,佐劉禪匡濟危難,果真“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也算報了明主三顧之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