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這是一本論述“教學之道”的書談。談“教學之道”,不能忘記先輩的貢獻,要從中國古代的學者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談起。《禮記·學記》是談“教學之道”的經典。

教學之道,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煉精道顯。

《道德經》思想深刻,要言不繁,其中的智慧,可以引為教學的行動指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這兩句話可理解為道生氣,氣生陰陽,陰陽生天、地、人,天、地、人則演化為萬物。從演化看,天、地、人是統一的,都“道法自然”;而且,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相互感應,相互對應,天、地、人合一為整體。這便是天人合一原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二”是指天、地(也可以理解為陽、陰)。有了天、地這“二”,于是生“三”,即天、地、人。有了天、地、人這“三”,方才有“萬物”。為什么這樣理解呢?因為《道德經》里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這個“三”理解為“天地人”,這比較合乎《道德經》的本意。

也可以做其他方面的發揮。例如,有了陽和陰,0、1這兩個數就可以生出萬數。計算機科學:0、1、空格這三個符號能夠表達所有的“數據”(信息),包括“符號”“圖像”“語言”,“三”生萬數。圍棋:是黑子、白子、空格,“三”生萬盤棋局。

《三字經》里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不同學科可以從多方面加以發揮:三人者,你我他。三定律,統天下。三音者,高中低。三色者,紅黃藍。三仁者,真善美。三煉者,精氣神。三態者,固液氣。三分者,左中右。三育者,德智體。三行者,忠孝仁。

牛頓提出“力學三大定律”,將天上的力學與地上的力學統一起來,建立了物理學的第一個理論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有三大原理: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宇宙有三大范疇:物質、能量、信息。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這樣解釋:一個可以言傳的原理,不是普遍的原理;最普遍的原理是不可言傳的。一個可以命名的概念,不是普遍的概念;最普遍的概念是不可命名的。

老子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掌握的知識分兩大類:可以言傳的知識,即可以用語言表達的知識(編碼知識);不可言傳的知識,即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知識(經驗知識)。人的學習有一個過程,即從不可言傳到達可以言傳,其中間必有一個“難以言傳”的階段;那么,知識就有三類:可以言傳、難以言傳、不可言傳。有了這三類知識,人就可以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三”生萬知。

“機器學習”(ML)只能學習“形式化”的“可以言傳”的知識(編碼知識),有三邏輯:與、或、非。人的學習要充分應用機器學習記憶多、記得牢、搜索快、能推理的優點;同時,也要看到機器學習的局限。機器學習的“機器”缺少“難以言傳”和“不可言傳”知識。機器學習把簡單的知識處理得很復雜;人的學習要把復雜的知識搞得越來越簡單。人機融合學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老子強調的“道法自然”“三生萬物”,真正體現了“大道至簡”“煉精道顯”。

教學之道,可以言傳;難以言傳,不可言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我理解為:可以言傳的規律,不是永恒的規律。可以命名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不可言傳的“無”,是天地之始(宇宙開始之時,沒有人,沒有什么可以言傳的東西);可以言傳的“有”,是萬物之母(有了可以言傳的知識后,人就可以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從不可言傳的“無”中,去體驗道的奧妙;從可以言傳的“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不可言傳的“無”和可以言傳的“有”,兩者有同一來源而名稱不同,都很幽深。從不可言傳到可以言傳,從可以言傳到不可言傳,是取得一切智慧總的門徑。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朱熹的理解是:“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朱熹《論語集注》卷四)

孔子為“啟發式”教學給出了簡明的定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在積極思考,“心求通而尚未通”,這就是“憤”的狀態;學生在積極思考,“口欲言而未能言”,這就是“悱”的狀態。當學生達到“憤悱”狀態時,教師再去引導學生,這就是“啟發式”教學。達到“憤悱”狀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憤悱”狀態下,知識“難以言傳”。

孔子提倡“學思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陷入混亂無序。“啟發式”的教學,就是啟發學生思考,學生要又學又思,邊學邊思。思考達到“憤悱”狀態才能有進步。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意思是:不到學生心求通而尚未通時,不去啟發他;不到學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時,不去點撥他。這是啟發式教學的要點。“憤悱”的狀態就是“積極思索”的狀態。要有這種狀態,才可能教好學好;推而廣之,要有這種狀態,才可能有所創新。教學要“道法自然”,就不要“滿堂灌”。“可以言傳”的知識有局限,還有“難以言傳”和“不可言傳”的知識啊!

采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達到“憤悱”狀態、積極思索,需要多長時間?學生處于不同學齡、學習不同學科、設立不同教學目標,達到“憤悱”狀態的時間是不同的,是流動變化過程。教學是技術,也是藝術,教師要靈活把握,“難以言傳”。

對于一個公認的未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憤悱”多年以后,終于解決,那就是重大創新。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介紹前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還應當在恰當的時候告訴學生人類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這是鼓勵學生今后有準備地去“憤悱”,攻克難關。從“難以言傳”到達“可以言傳”。

教學之道,入深出淺;教學相長,貴在實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這段話的基本意思是:真實的言辭不華麗,華麗的言辭不真實。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真正明白大道理的人不是博聞多見,博聞多見的人并不真正明白大道理。圣人不積私財,他幫助別人,自己更充實;他給予別人,自己更富有。自然的規律,有利而無害;人間的法則,奉獻而不爭。

在中國的教育理論中,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即“激勵和啟發”。用榜樣和實例去激勵學生,這就是《禮記·學記》中說的“君子之教,喻也”。用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方式啟發學生,這就是《論語》中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些教育方法簡明而深刻。老子的比喻就是“上善若水”,這就是“道法自然”。

《禮記·學記》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教育理論著作,明確地提出了10條教學原理、原則和方法:

(1)教學相長(即“反思自強”原則);

(2)“禁于未發”(即“預”的原則);

(3)及時施教(即“時”的原則);

(4)循序漸進(即“孫”的原則);

(5)“相觀而善”(即“摩”的原則);

(6)學習與練習結合(即“藏”“修”原則);

(7)休息與娛樂結合(即“息”“游”原則);

(8)引導激勵啟發(即“道”“強”“開”原則);

(9)“長善救失”(包含“因材施教”原則);

(10)“善教繼志”(包含“主體引導”原則)。

第一條就是“教學相長”的基本原理。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學記》強調: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自我反思,自強不息。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認為,對于現代的教師,理當加上“研”。教學畢竟是藝術,藝術必須追求美。于是可以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美,然后能自創也。故曰:教學研相長也。”“教學研”三結合,有利于師生“自反、自強、自創”,使教學達到“真善美”。

什么叫“學學半”?這是“教學相長”過程的簡潔表述。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半在學,一半在教(教學生如何才能學好);學生也是一半在學,一半在教(教老師如何才能教好)。教師與學生都是既在學,也在教。這種平等的“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教學相長”原理表明,不存在“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孰重的問題。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兒童中心”,被認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經教育實踐的檢查,結果并不好。教育的“中心”變來變去,教師和學生難以適應,簡單問題復雜化了。還是要回到《禮記·學記》提出的“教學相長”“學學半”!

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通過聽老師講、自己鉆研來學習,也可以通過自己學然后嘗試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的方式來學習。“教”是最好的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有交流、交往、交換,要相互促進。這就是《禮記·學記》對我們的新啟迪。

教學之道的一種表述是“知行合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教師和學生要做到:廣博地學習,認真地請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踏踏實實地實行。格物方能致知。

中國傳統的教學之道,入深出淺,教學相長,貴在實踐。

查有梁

2018年2月12日寫于成都市百花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充市| 临潭县| 衡东县| 英超| 叶城县| 阿图什市| 黄骅市| 宿迁市| 宝坻区| 武鸣县| 台南县| 嘉定区| 仁寿县| 鄂尔多斯市| 城市| 固阳县| 濮阳县| 德清县| 龙山县| 永登县| 香格里拉县| 清远市| 邛崃市| 永济市| 泾川县| 永川市| 密山市| 吉林省| 久治县| 定襄县| 桂阳县| 铁岭县| 平果县| 蛟河市| 喀什市| 菏泽市| 江孜县| 嘉荫县| 巍山| 盖州市|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