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釋文》陸氏音系
- 王懷中
- 10字
- 2020-05-09 15:54:11
第二章 反切上字的系聯
第一節 反切上字系聯條例
陳澧在《切韻考》一書中,首創系聯法,并在《切韻考·序》中闡述了自己系聯《廣韻》聲類、韻類時所依據的條例,即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陳澧所創立的系聯法為各類音韻典籍聲韻類的研究提供了指導,但又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由于《廣韻》屬于韻書,其反切聲韻母的出現較為全面,系聯較為簡便,條例較為適用。而《釋文》則屬音義書,隨文注音,其切語出現頻次不一,聲韻母出現不均衡,反切用字較為隨便,因而單純使用陳澧的系聯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而在系聯《釋文》聲韻類時,我們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了切合《釋文》實際的較為可行的系聯條例。
羅常培曾系統研究《經典釋文》音系(即陸德明音系),他在《〈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一文中專門談到了他系聯《釋文》聲類的方法,共有三種:
第一,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遞用者:如“巴”有“必加、必麻”二反,“包”有“必交、必茅”二反,同用“必”字;“薄”有“旁各、旁博”二反,“旁”有“薄剛、薄葬”二反,“薄”“旁”二字互用;“縛,扶謀反”,“浮,縛謀反”,“縛”“扶”“浮”三字遞用,是也。
第二,反切上字《釋文》未著切語而據其直音之切語系聯者:如“補”《釋文》無反切,而其直音“圃”字有“必古、布古、布五”三反,故得與“必、布”系聯,是也。
第三,反切上字在《釋文》中無切語與直音可稽,而據其所切字中同音異切之上字系聯者:如“方”字《釋文》無反切與直音,但其所切之“奮”字有“方問、甫問、弗運”三反,三反既同切一音,故“方”“甫”“弗”聲同一類,是也。
前兩條算是“直證”,后一條算是“佐證”。不得已而用佐證時,我很謹慎地看那些不同的反切在《廣韻》里是否同音,同時還顧到訓詁一方面有無出入;否則寧可存疑,不敢強聯。
在羅先生系聯方法的基礎上,我們將系聯《釋文》聲類的條例細分為以下幾條:
1.同一個被切字(主要為非多音字,或雖為多音但分屬不同韻部的字)有多條切語,如果其反切下字相同,其反切上字即可系聯在一起。如“並”組系聯:
步皮蒲(拔:步八、皮八、蒲八)白(跋:白末、步末、蒲末)薄旁平(薄:步各、旁各;旁博、平博)被(被:皮義)備(憊:備拜、皮拜)鮑(鮑:步卯)傍(亳:傍各、步各、旁各)婢鼻避毗(飄:鼻遙、婢遙、避遙、毗遙)頻(臏:毗忍、頻忍)並(並:薄杏)簿(辨:簿莧、皮莧)畔(茇:畔末、蒲末)
其中“步皮蒲白”等字的系聯即采用此條例。
2.如果某個反切上字《釋文》中有反切,可依據其反切上字系聯。如:薄旁平(薄:步各、旁各;旁博、平博)等字的系聯。
3.對于反切上字中的多音字,尤其是聲母不同的多音字,按照《釋文》他處的反切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系聯,而不能將其混同。如:
恬,嫌反。本或作栝,梁武音膾。(P1399)
反切上字,《正字通·手部》:“
,俗揲字。”(引自《漢語大字典·手部》)而“揲”字作為被切字的讀音是:
揲,時設反。案:揲猶數也。《説文》云:“閲持也。”一音思頰反。徐音息列反。鄭云取也。(P125)
“揲”字《廣韻》有“食船列切、徒定協切、與以涉切”三個讀音,分屬三個不同的聲母,系聯時參照《廣韻》的讀音分別系聯。
4.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讀音本身或屬于同一個韻母,所用反切下字相同,而反切上字有別;或屬于相同的聲母,反切上字相同,而反切下字有別。這些字在系聯時需要參考他處,必要時必須依靠《廣韻》等確定。如:
曾,有“在登、在能、才登、才能、則登、則能”等切語,反切下字同為“登能”,韻母相同。系聯時很容易將“則”與“在、才”等字系聯在一起,從而將“精從”兩個聲母的字系聯起來,造成錯誤。
5.如果反切上字不能系聯,則考察其被切字各條反切的反切下字韻母聲調是否相同。如果下字韻母聲調相同,上字也可系聯在一起。如端組系聯說明2。
6.如果缺乏證據上字不能直接系聯,則看該上字或者被切字在《釋文》中的直音情況。必要時依據直音而定。
7.確實無法系聯者,依據《廣韻》反切而定。
8.《釋文》中有很多不同聲母間混切的用例,系聯時務必參照《廣韻》。否則單純依靠系聯很容易將《釋文》的反切上字系聯錯誤。例略。
9.為了將來統計數據的需要,我們將《釋文》反切上字在中古音的42個聲母的基礎上分組系聯,這42個聲母是:
唇音: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齒音:精、清、從、心、邪
莊、初、崇、生、俟
章、昌、船、書、禪
牙音:見、溪、群、疑、
喉音:影、曉、匣、云、以
半舌音:來
半齒音:日
這樣做的優點有兩個:
①因為《釋文》中有不少不同部位聲紐之間的混切,我們將各聲紐仔細區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系聯的混亂。
②可以更明確地看出各聲母之間的分合情況,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問題,為將來各類數據的分析提供依據。
10.《釋文》有些注音是為了說明古書異文或假借字的本字的,在分析這些反切時,根據具體情況來斷定屬于音和切還是類隔切計入相應的數據。如:說明異文的例子“繁纓,步干反”,該詞又可寫作“樊纓、鞶纓”,其中“鞶纓”為標準用字,“樊纓、繁纓”為異文形式,故分析時將“繁,步干反”視為重唇音而計入數據中。再如為假借字本字注音的例子“封,彼驗反”,“封”為借字,本字應為“窆”,此“彼驗反”實為“窆”的讀音,故將此反切視為重唇音計入數據。
11.統計時,將同一字的不同字形加以合并,如:臥臥、戶戶戸、略畧、乘乗、虔嘮、豉簾、步歩、遠逺、袁裐、侯矦、宜冝、面靣、亡亾、缶、耋耊、兌兊、熱
、衛衞、玉玊、呂呂、鬼
、卯夘、吳吳呉、冰氷、兜兠、歷歴、爾爾、雛鶵、篡簒、豔艶艷、犁犂、遙遙、劍劒、覓覔、清淸、舍舎、瘦痩、涉涉、産產、潛濳……
12.對于一些字形相近而互用的字,統計時直接按照其正確字形統計。如己已巳、氾汜、卻郤、鍛鍜……
13.有二反或三反的反切不統計入總數,只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