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196字
- 2020-05-14 18:31:37
第一章 繪畫的起源
01 甲骨文里的圖畫
許多故事都是從“很久很久以前”這句話開始的,繪畫的故事也不例外。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遠古時代,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洪災。剎那間,驚濤駭浪奔涌而來,仿佛把太陽都給淹沒了,世間的萬物也都消失在滔滔大水之中。從這場災難中僥幸逃脫的只有寥寥數人。其中有一個人驚魂甫定,撿起小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幅畫,想把這段痛苦的記憶保存下來:他先畫了一個圓圈,這是太陽;中間畫一小橫,代表太陽里的精靈——一只三腳烏鴉;最后在太陽的上方畫上重疊翻滾的波濤()。
這幅既漂亮又恐怖的圖畫就是“昔”字。洪水可怕,它不但會淹死人,還會把記錄歷史的遺跡統統沖刷干凈。大水過后一切必須重新來過,而后世的人們所能想起的最遙遠的事跡,也往往止于大水之后。“昔”字的構造里既有對洪水的直觀印象,又有對歷史的深刻認知。
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字。在很久很久以前,文字就是繪畫,繪畫就是文字。它們都是先祖們的記事工具。
商代人用刀把文字刻在獸骨或龜甲上,就是甲骨文。奇妙的是,隔了這么久,我們仍然能不太困難地識別出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很簡單,他們造字是從繪畫開始的:“山”是連綿起伏的群峰(),“水”是從崎嶇的峭壁上飛濺出的幾滴山泉(
),“火”就畫三股騰騰的熱焰(
)。“木”是一段筆直的樹干,上面分叉表示樹枝,下面分叉表示樹根(
)。(
)這是一匹奔馳的駿馬,它長臉大眼、鬃毛飛揚,長長的尾巴和健碩的蹄子似乎昭示著它是一位長跑健將。跟“馬”相比,“牛”的寫法就要簡單很多,它突出了牛的兩個特征:一是V字形的牛鼻,二是一對尖角(
)。發明“牛”這個字的人真是位簡筆畫大師!還有“象”(
),最大的特點當然就是它的長鼻子了。
這些古老的漢字實在太像圖畫了,因此被稱作“象形字”。
有些象形字有很多種寫法,比如“車”,在甲骨文中竟然有四百多個不同的形體,有帶車廂的(),也有帶軛具的(
)。這也不奇怪,如果我們現在要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畫一輛車子,畫出來的大概也都不一樣吧。可見,繪畫能夠賦予人觀察、思考和表達的自由。中國古代的畫家會畫一些常見的題材,比如竹子、梅花、山石、仕女等,但每個畫家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法,以同樣的題材傳達不同的心情。
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復雜。造字的人拼了命,卻沮喪地發現用繪畫的方法造字,遠遠不足以表現這個豐富多彩、充滿差異的世界。比方說,“好”就沒法用象形字表現。
因此,文字和圖畫就不得不分道揚鑣了。文字向表達抽象和復雜意義的方向發展,繪畫則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字是為了“傳其意”,畫是為了“見(現)其形”。
可是如果你找到一些很久很久以前的文字,依然可以像欣賞圖畫那樣欣賞它們。我們來看這個字:(圖1-1)。一個女子屈膝坐著,溫柔地抱著自己的孩子。那小家伙大概是餓壞了,張大嘴巴嗷嗷待哺。母親的胸部有一個小小的橫杠,代表乳房,那里的產品絕對比配方奶粉更有營養。這就是甲骨文的“乳”字,它難道不是記錄母愛最美的畫面嗎?

圖1-1 甲骨文“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