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191字
- 2020-05-14 18:34:12
《氓》二:情轉薄
納蘭性德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詞:“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每次開始都悱惻纏綿,也能相安無事幾個春天,為何總是一點點,它一天一點改變。”《詩經》中《氓》這首長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敘述了她與愛人從相識相戀、步入婚姻到被拋棄的過程,恰恰印證了情到深處情轉薄的無奈現實。
《氓》的前幾章是纏綿溫情的,做生意的小伙子愛上了美麗聰慧的姑娘,以“抱布貿絲”為借口跟她搭訕,姑娘當然明白小伙子的心思,她先是矜持克制,繼而深陷情網。歷經分離的種種波折之后,兩人終于走入婚姻的殿堂。一個艷若桃花的少女從為人妻的那一刻起,就變成了賢淑勤勞的妻子。“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從我嫁給你之后,多年忍受著生活的貧困。可女子無怨無悔地承擔,并沒能換得男子的珍惜。他們之間的愛情在歲月的消磨中慢慢改變。
這首詩的妙處之一就在于,這樣的轉變并不是平鋪直敘地道來。“女的老了,男的變了”,那是八卦肥皂劇,根本不成詩。《詩經》中的男女是活在日月山川里的,描摹他們的情感也就要從自然界的意象起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未落時,茂盛而潤澤;桑葉落下時,枯黃而憔悴。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單是比喻女子的容顏在光陰中的衰弛,也在暗示男子態度的變化:曾經充沛飽滿的愛情,終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漸漸凋零隕落。
女子在痛苦中領悟了愛情中一個殘酷的道理:“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葚是甜蜜的果子,鳩鳥愛吃,可要是吃多了就容易醉,傷害身體。愛情是美好的,可一旦迷戀,就會迷失自己。接下去的幾句更加直白: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姑娘們,千萬別讓自己在愛的陷阱里沉淪。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人一旦墜入愛河便萬劫不復。女子在有了痛徹心扉的領悟之后,發起了對丈夫的指責: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女子并無過錯,是男子變了心,前后不一,反復無常。這句話理雖不錯,卻不及“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來得深刻沉痛。女人可以愛得義無反顧,男人只能愛到一定程度,沒有癡情過后遍體鱗傷的經驗斷然說不出這樣的話來。錢鍾書先生在評說這兩句詩的時候,另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明代傳奇中的“常言道:‘男子癡,一時迷;女子癡,沒藥醫’”;二是法國女作家斯達爾夫人的名言:“愛情對男人來說只是生活里的一段插曲,對女人而言卻是整部生命之書”。古今中外,人情相通。
這首詩中最打動我的是那個“耽”字。“耽”是不知不覺的沉溺,在關于愛情的詩詞里處處都是這種沉溺:李商隱的“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辛棄疾的“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說到底都是一個“耽”字。“耽”是一種痛并快樂著的感受,可它的本質卻是心甘情愿。不可迷戀的道理誰都懂,可若沒有了“耽”,這世上便不再有動人的愛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