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2017年年底,小思突然在微博上聯系我,說想要和我一起做一本關于漢服制作的書。那時候我們還不認識,只是互相關注了很久。我會看她的梳妝教程,學習怎么梳頭發,她則會跟著我的制衣教程囤好看的面料,除此之外我們之間沒有交流過。所以,當我看到消息時非常意外,本能地想拒絕。小思看出了我的猶豫,于是我們第一次通了電話。小思用她獨特的、極富感染力的語言給我講了她要寫這本書的原因,然后問我:“你為什么要做漢服制作教程?”關于這個問題我憋了好久,不吐不快。

我在北京服裝學院學習了四年,學習的是西方服裝設計的專業知識。教材是從日本引進的,主要是教人制作適合亞洲人身形的西式服裝,服裝理論、測量、打版等都是以西式服裝為基礎的。當時的我并沒有覺得這有何不妥。直到我在史立萍老師的傳統旗袍課中學習了傳統旗袍制作,才開始思考一直以來被大家忽視的問題:我們的祖輩在沒被西方文化影響時是如何穿衣服的?他們的穿衣習慣是什么?也會有時尚元素嗎?這些問題對于已經習慣用當下認知理論來思考的我而言是答不出的,但史老師講的一個故事給了我啟發。

史老師年輕的時候跟著一位旗袍傳人學習制作旗袍,每次用水線(水線是一根棉線,要用唾液沾濕,在刷過漿糊的面料上畫線)時,史老師都覺得很不舒服。于是她曾嘗試用水代替唾液在面料上畫線,但漿糊暈開,那塊面料作廢了。究其原因,是唾液里面有唾液淀粉酶,水線在刷過漿糊的面料上畫過之處,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淀粉,于是畫過之處的面料恢復了柔軟,而不會使漿糊暈開。這些原理裁縫師傅可能不懂,師傅帶徒弟也是口傳心授,傳下來的是多年的經驗。但是出于各種原因,很多像史老師的師傅一樣的傳統技藝傳人沒有找到傳人,因此傳統技藝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我們這一輩也就很難想象出祖輩是如何做衣服、穿衣服的了。

現代社會中,很多裁縫的理論知識較差,裁縫掌握的實踐技能常被稱為“雕蟲小技”,但實踐才能出真知,諸多問題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答案。實踐并不代表原原本本的復制,由于面料的缺失、文物分析不足、傳統工藝失傳,今天想要復制一件中國傳統服裝不是不可能,而是代價太大。所以本書不是教大家如何復制古代的服裝,而是用現代的工具(很容易找到)、現代的方法(學會基本技法也可以做其他服裝)來做一件漢服樣式的服裝,既可以滿足自己向古人致敬的心愿,又可以穿著。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藝越來越復雜,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服裝,更別說制作了。我有一篇教程介紹了用定位花面料做明代比甲的方法,定位花是經線方向的,做好比甲后,花形在下擺上。有人給我留言說:“這不能算漢服,因為漢服沒有肩縫,你這個有肩縫。”漢服為什么沒有肩縫?漢服用的是素色面料,四方連續圖案的面料,還是定織定繡的?定位花面料要拼花形,必然會產生接縫,有接縫不代表有肩斜度,面料拼接和結構改變是不同的。沒有學過服裝制作的人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很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通過本書,讀者不僅可以學到制作服裝的手藝,還可以粗略了解每個朝代的服裝特點。

在選擇每一個朝代的代表款式時,我傾向于資料較齊的成熟款、受眾較大的基本款,同時服裝的功能要齊全,又能展現多種縫紉工藝。款式上參考了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和黃能馥、陳娟娟先生的《中國服飾史》,結構上參考了劉瑞璞、陳靜潔先生編著的《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漢族編)》,還有無劫緣整理的文物資料。這些資料讓我感到我和漢服更近了一步,我希望讀者看完這本書,能親自做一件漢服,從而拉近和漢服的距離。

于是,我答復小思說:“我加入。只是,如果你想讓這本書除了能作為教科書使用外,還能讓讀者得到視覺上的享受,那還需要一個人——曾漢鵬?!?/p>

許寒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沅江市| 甘泉县| 迭部县| 巴中市| 德格县| 彰化县| 湾仔区| 无极县| 民权县| 新干县| 安平县| 绥滨县| 蛟河市| 苍梧县| 伊春市| 防城港市| 宝清县| 廉江市| 彰武县| 普兰县| 和平区| 沈丘县| 佛山市| 油尖旺区| 上犹县| 留坝县| 姚安县| 兰州市| 西和县| 天津市| 昌吉市| 汾西县| 永吉县| 房产| 方城县| 沈丘县| 宜春市| 延长县| 韶山市|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