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
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我的歷史老師對歷史成績一直不見提高的我們無奈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有那么難嗎?它不過就是已經發生的活生生的事情,就像今天你們所經歷的一切,到了明天就都成了歷史。而還沒有來臨的明天,又是后天的歷史。它不是什么束之高閣的、常人高不可攀的東西,可是為什么你們就是學不會呢?”
他深呼了一口氣,努了努嘴,好像還想說點什么。可或許是看著講臺下一張張默然不語表情嚴肅的臉,他又把將要脫口而出的話憋了回去。我抬頭看見他嘴角的胡茬翕動著,猜不出他是生氣還是若有所思。約莫過了分把鐘,教室里詭異的沉默仿佛快要凝練得擰出水來,老師愈加陰郁的額頭上那幾條犁溝般深沉的皺紋巴不得快要能放得下一根粉筆。所有人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出,保持著僵硬的姿勢,一動不動,倒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沒有人想招惹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所有人默契地埋著頭。教室里一片山雨欲來的壓抑,冷得人直哆嗦。窗外,五月的地板滾燙得可以煎熟雞蛋。
對于這樣的場面,我早已習以為常,配合著放下筆合上書垂著頭,腦海里不停回憶他之前說過的話。這番話類似的道理,我在高二年級的時候就知道了,所謂歷史即是過去,今天是現實,明天是未來。我甚至不止一次在作文的結尾寫著諸如“我們要高舉社會主義大旗,不忘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這類的話。所以當老師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既意外又平靜,意外于平日惜時如金的他居然會在課堂上講如此富含哲理的話,平靜于我知道沒有幾個人會關注這句怎么看怎么雞肋的話。我甚至還想到一個不合時宜的玩笑:老師,不是我們不用心,而是我連我上個星期一吃的是什么都記不住了,又怎么記得住幾百年前一個帝王干了些什么事兒呢?更何況,考試考的也不是我背過的啊。
又過了五分鐘,他拿起了講桌上的試卷,動作不急不慢,而那張古井無波的臉上看不出任何情緒。我們已經在心里默默猜測接下來的故事走向:要么老師風輕云淡地拿起試卷后重重地摔在地上,然后一個一個點名批評;要么轉身走出教室,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人自習。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考得一塌糊涂,也不是他第一次橫眉冷對,至于還有幾次,我們心里都一清二楚。五月的風開始吹起的那天,我們就嗅到了六月的氣息。倒不是我們不想好好考一次給老師長一回面子,怎奈何每次都不如人意,乘興進考場,闌珊鎩羽而歸。結果決定一切,所以寒冷的沉默就像例行公事般的家常便飯,對于老師恨鐵不成鋼的反應早已輕車熟路,只差沒擺一個小賭之局,壓上它幾頓飯。
可是老師握在手里的試卷并沒有折成一坨塞進褲兜里揚長而去,也沒有噼里啪啦地摔打在地上,就安安靜靜地待在老師手里,一如他看不透的心情,在風中搖移不定。他終于也沒有繼續板著臉,提筆在黑板上書寫起來,書法難說遒勁卻有力,話語并不抑揚頓挫卻中氣十足。雖說還是會不時有幾句夾帶慍怒的責問伴著隔夜應酬的酒氣目標明確地傳達到個別錯了不該錯題目的同學身上,但沒有一個人不是嬉皮笑臉地站起來接受指導的。沒到這時,我都會努力憋著笑,好讓自己不至于破壞課堂上嚴肅認真的氛圍。
說來慚愧,他教了我兩年,兩年里我就沒有見到哪一次我們班不是重點班墊底,與第一名均分差在十分以內就算是偌大的不容易,至于均分差個十幾一二十分,都早已見怪不怪了。他一個學歷史的,在讀書、工作上沒有吃過一次敗仗的人,到我們這兒干脆成為屢戰屢敗但求一勝都難的不行司令。我很難想象他心里憋著多少無奈和委屈,又笑著消解過多少尷尬的調侃。如果是一名女老師,情至深處可以一邊罵我們爛泥扶不上墻,一邊哭得梨花帶雨。而作為一名男老師,尷尬也好,無奈也罷,任你有多想擼起袖子揍那些缺心眼的一頓也不能,最多說幾句重話,嘆幾口氣,拎著試卷講題答疑。我記得他有一次私底下談話時,他和我談起了他十多年前在另一個市區教書的經歷。他說他曾經教過最好的一名學生考了六百四十多分,他過來這邊這么多年都沒遇到過什么好苗子,一直沒人能夠破了那個學生的記錄。他知道我基礎扎實,腦筋靈活,很多東西一點就透,所以希望我能夠超過那個師兄,給他長長面子。
這個姓陳的教書匠,這個我們全班一起給他過了四十歲生日的歷史老師,這個帶了我們三年也輸了三年的班主任,在我們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第一回感受到了揚眉吐氣的感覺。畢竟,全校的文科前三名都在我們班,一個同學考了六百四十多,最后去了同濟大學。于我個人而言,那個人不是我,多多少少會有點兒遺憾和不甘,但之前都是他的學生,不算丟臉。
記得剛來到班里的時候,我對周遭的一切充滿著排斥和疏遠,對這個和老婆子一般喜歡嘮嘮叨叨個不停,對什么事都要重復個千八百遍的班主任實在是喜歡不起來。高一只睡過前三節歷史課的我竟在他的催眠下昏睡過了整個第一周,每次他站在講臺上講錯一些問題時,我心里都會不屑地腹誹幾句。更別提他燈下黑一般的任用班委,以及吹毛求疵地強調衛生,我們對他的吐槽可以躺在床上吹個三天三夜。
之后的許多年里,我忘記了很多曾經可以倒背如流的詩文經典,忘記了駕輕就熟的代數幾何,也忘記了歷史書上的史時,可唯獨記得住這樣一個每次答題只會強調數字編號的歷史老師教過很多遍、強調過很多遍的所有編號。我不知道為什么,在我寫高考作文時,這些年里教過我的幾十個老師,我卻第一個想起這個挺著一個啤酒肚、始終舒展不開眉頭、在生日時唱“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中年男人。
他最喜歡畢業之后的學生回去找他喝酒,只要沒有工作的,你請客他買單,待學生有了工作之后,他才會心安理得地讓學生自個兒掏錢請客吃飯。去年冬天從北方回來時恰巧路過高中學校,就聚了一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等過了這個春夏,他又要帶一群即將畢業的孩子們迎戰高三。不知道那時候那群小子還會不會次次丟他的老臉?不知道他會不會大腹便便地陪跑在早操隊伍里?不知道還喜不喜歡笑著和學生說我們這些畢業了的師兄師姐們的故事?也不知道他的耳朵能不能聽得清楚一點兒了?
我曾遇到過許許多多老師,可能讓我們叫大哥的,卻只有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