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生日快樂

生日快樂

你什么時候聽過“生日快樂”這個詞?是昨天還是昨天之前的時間、今天、明天或明天之后的一個時刻?你在哪里說過這個詞?唱著生日歌的聚會?拉炮和彩帶飛舞的party?面對手機光屏的異地?還是不敢開口的心底?你對誰說過這個詞?你喜愛的男孩女孩?你身邊的家人朋友?你自己?你是否還記得你說生日快樂時的心情?應付或真誠?這些看似沒有關聯毫無意義的問題,一起指向一個出土于無聊的靈感。

生日,顧名思義就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指滿周歲的那一天。生日是紀念一個人誕生到這個世界的開始,是一個新生命不斷成長的記錄,就像樹干上一圈圈的年輪,每過一個生日,就意味著我們生理上的成長和心理上更加成熟。除此之外,生日還有一重意思,就是感恩母親生育孩子的辛勞?!妒ソ洝分猩系蹫榱藨土P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的行為,懲罰亞當必須在土地里勞動以獲取食物,懲罰夏娃必須承受分娩的痛苦。而中國有些地方的民俗認為,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也是母親的生死關。古代的科技不像如今這么先進,那時母親生孩子,有“一只腳在棺材里,一只腳在棺材外”的說法,可想而知分娩生育有多痛苦。醫學上有一種疼痛分級,以一到十級區分不同等級的疼痛感受,一根針扎入皮膚的疼痛大致為三級,而女性自然分娩的疼痛可以到最高的十級,據說大部分男性都無法承受那種級別的疼痛。所以說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除了漫畫小說里以一人之力拯救世界于狂瀾既倒的超級英雄,要說還有誰有資格配得上這句贊美,那個人只能是母親。如果說普羅米修斯盜火讓人類無懼黑夜和寒冷而進一步向更高級別進化,那么母親用自己照亮了人類生命延續的燈火。巧合的是,普羅米修斯需要受鷹鷲啄食心肝之痛,母親需要受分娩之苦,不禁讓人感慨,好人總是多磨著,那宙斯也好,上帝也好,一個個像瞎了眼的惡鬼,干不出什么好事。即使現代醫學進步讓分娩的風險降低了不少,但懷胎十月依舊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就算安全分娩,還有孩子大半輩子的成長需要母親操勞,一個會生育的女性并不高尚,一個愿意將自己的一生和一個孩子綁定到一起的女性才真正算得上母親。這不是隨隨便便的口頭敷衍,而是要用一生去踐行的陪伴呵護,所以,每個人,不論是不諳世事的孩子還是飽經滄桑的成年人,生日之際,對母親說一聲感謝是很有必要的。

言歸正傳,從說文解字的角度講,以上兩種對于生日的理解大多把生日的“生”,理解成為出生,以及延伸成為周歲。其實,除了這種理解,生還可以理解成活著和生存的意思。當然,中華文字博大精深,生也可以解釋成“不熟”,只不過不熟的日子實在搭不上調,就像豬油搭不上蔬菜沙拉,盡管和奶油一樣都是白色,可搭在一起便會讓人難以下咽,所以有才的各位不必過于鉆牛角尖,且當是看了一個無知的笑話吧。漢朝詩人孔融《雜詩》有云:“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其中“生日”的釋義便是活著的日子。

“生日”之后,我將進一步闡釋“生日快樂”。生日快樂,即表達對某人出生的紀念日的祝福。這與你和別人打招呼時說“你好”一樣常見,但兩者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你在別人生日那天對主人翁說生日快樂是一點問題沒有的,不說才會顯得沒有禮貌,而“你好”不太一樣。在講究親疏遠近的中國社會里,你對那些你認識、但又僅僅局限于認識的人說“你好”,展示的是一種禮貌和友好,這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你如果對很熟悉的人說“你好”,朋友可能就會略顯牢騷地吐槽一句,“你太生分了,感情淡了”,并配上一個需要關懷的表情。深諳中文之深奧的我們自然不會真的以為有什么欠妥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窺見一絲社交的不容易。

言歸正傳,我們有必要厘清一些語言上的細微區別。生日快樂,作為一個短語性質的句子,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個省略了主語的句子,而主語即我們要表示祝賀的人,即“你”。所以完整的形式應該是這樣的:(你)生日快樂。而這句話是一個單純的主謂結構的句子,沒有賓語,謂語是“快樂”,可以解釋成要快樂或要保持快樂的狀態。而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的生日,即修飾謂語的狀語,即在生日這天,所以“生日快樂”的意思便是:你在生日這天要快樂。這是一種常規的理解方法。但是,請記得鄙人在前面花費了不少筆墨去重點地、有理有據地闡釋了“生日”的不同含義,那并非為了顯擺文采,而是為了在合適的地方讓它發揮作用。“生日快樂”,可以作“生日,快樂”來解釋,并賦予它不同的含義和理解。再此之前,我需要解釋一下題目上為什么沒有添加標點以示重點。文章開頭,我設置了大量問題,引起大家對于最常見問題的最常見的思考,以此體現后來的轉折的亮點,而假如一開始就用逗號分隔把“生日”和“快樂”分隔開來,那么大家的注意力估計都會到諸如“這個人為什么要在這句話里添加一個逗號?肯定有什么迷幻操作?!边@樣的問題上。這就使得大家對于文本的行進順序關注度下降了,就好比你在吃著水果蛋糕的時候突然看到眼前擺著另一盤巧克力泡芙,可想而知,從你發現泡芙的那一刻開始,你嘴里的蛋糕就沒那么香了。這可以說是一個玩弄文字游戲的人的一點點小私心,也可說是技巧,和營銷商想盡辦法要賣商品給顧客是一回事情。至于為什么要在開始給一個常見的東西賦予新含義前提出這樣一個令人大掃意趣的解釋,一來是因為省去了某些讀者在讀完本篇文章后發現題目上的問題而又得不到解釋,從而產生疑惑和不解;二來是文章和小說不一樣,小說需要有想象,而且越多越好,所以說話一般不會說得太滿;寫文章就是要把一件事情說清楚、說明白,所以很多沒必要的、佯裝高級的暗示和隱喻還是少一些為好。

之前說明過“生日快樂”的語句結構,現在需要說明一下“生日,快樂”的結構。對于符號我們并不陌生。傳播學上,它是一種傳遞和表達信息及意義的媒介。語言學上,它用來表達“能指”和“所指”。所謂“所指”,就是符號所表達的最直接、最簡單的含義。比如“蘋果”所指的是“一種又紅又脆的水果”,而“揮手”就是手掌和手臂來回擺動,一說起“蘋果”你不會想到“香蕉”,一說起“揮手”你不會想到“鼓掌”,這就是所指。所謂“能指”,就是符號和文化相互影響后的深層含義。比如,“紅色”所指是一種被命名為“紅”的顏色,而能指就變成了中國文化里吉祥喜慶的意思,也可以指血腥和暴力的意思。而再此,我們重點強調的是標點符號的作用,中文表達里常常用“句讀”。一提標點符號,就不免要提起明末著名畫家徐渭(徐文長)的故事:

據說徐渭因家窮,沒米下鍋的時候,就跑到親戚朋友家里去,賴著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適逢春雨綿綿,他所寄食的那戶人家十分厭煩。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廁所去了,就在壁上題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這樣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來,看到那行字,自然心頭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還笑嘻嘻道:“既然你這樣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說著,提起筆來,給這行字作了圈點:“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是我們要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而不至于使得一個句子產生意思大相徑庭的歧義。所以,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細說“生日,快樂”。在這個句子里,“生日”依舊是狀語,而主句是“(你)快樂”。乍一看,似乎和“(你)生日快樂”沒有什么明顯的區別,甚至可以說完全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是,無論是中文表達還是英語表達中,把一個狀語單獨地提到一個句子的前面,其作用是一樣的——強調。山環水繞之后,再加上我們頗有理據的對“生日”的別樣闡釋,“生日快樂”就可以這樣解釋:在你活著的每一刻,你都要保持快樂。

我們回歸人類快樂的本質。快樂,意味著被滿足,無論是物質還是情感上,當你被滿足,你就不會不由地產生一種高昂的情緒,是為快樂。原始社會的時候,男子們每一次外出狩獵都有可能是一場沒有歸途的死亡之旅。他們有可能會帶著豐碩的獵物凱旋而歸;有可能會一無所獲;有可能帶著滿身傷痕回來;有可能葬身野外,再也回不來。對他們自己而言,活著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一場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一場和兇猛的野獸的斗爭,一場和死亡的斗爭。所以,他們的快樂是簡單而本能的為生存而歡呼,是真正的為生存而慶祝。如今,我們不需要擔心被野獸撕成碎片,也不需要擔心凍死在冰天雪地,生存對于我們而言不需要竭盡全力,起碼,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是這樣的。我們慶祝生日,表達我們對于滿周歲的朋友親人的美好祝愿,而作為生日的主人翁,感受到大家對于他(她)的關心,心里渴望被別人關愛的需求得到滿足,所以產生了快樂的感覺。而在許愿儀式到來之前,主人翁能夠預知慶祝的來臨,或者給予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者在社交動態上自我表達對周年的總結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那么他們的一天會在積極快樂的情緒里度過,這就和小孩子對于放煙花這件事情的執念一樣。大人總是覺得煙花帶著五彩光亮在天上爆裂開來的火藥,燃放十分危險,還浪費錢財,不如看城市里集中舉行的煙火表演來得省事安全。可是孩子看來,節日的意義不在于豐盛的晚餐,也不在于孩子并沒有感觸的濃厚的文化氛圍,而在于自己從白天就開始等待黑夜降臨的期盼和點燃煙花引線時的滿足。煙火表演是很瑰麗很震撼,但任它壯觀,并沒有親身參,沒有期待,又何來滿足,沒有滿足,哪兒來的快樂?期盼和希冀中度過的等待同最后短暫愉悅的結果一樣快樂,或許很多年后我們回憶起那片絢爛的煙火夜空時,不會只記得一個沒有故事的結果,還會記得茫茫夜幕下有一個癡癡望著自己燃放的煙火在空中炸開的小孩子,還會記得他的臉上有著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笑意?!吧湛鞓贰睕]有什么高大上的含義,這個繞山繞水的樸素雞湯只想表達一個觀點:生日時所有的沉悶空氣都會快樂的等待和期許變得甜美。對于一個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忙得不可開交、乃至于忘記自己生日的人而言,他們這輩子最難以忘記的生日或許就是那個被自己遺忘卻又被別人記起的生日,讓他們熱淚盈眶的不是點上蠟燭的蛋糕,而是他人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們習慣管類似的事情叫“驚喜”,我更樂于稱之為“真誠”。一個人最害怕的不是自己可有可無的生日,而是怕除了他(她)自己沒有一個人記得他(她)的生日,怕人們忘記他(她),更怕從沒有人記住他(她)。他們最怕的不是沒有蛋糕,而是一個人帶著王冠強顏歡笑地在黑暗里默默吃下所有的蛋糕,然后用手指抹一點奶油在臉上,佯裝微笑。

一時的快樂是簡單的,但是長久的快樂是難以實現的,是奢侈的。在我們漫長的生命坐標軸線上,快樂和滿足只是數不清的數量里有限的幾個刻度,而填滿兩個或多個刻度的是更多的平平無奇和日復一日,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是另一方面,人類有一個可以稱得上好又可以說成是不好的特點——善于遺忘相似的、重復的事情。這就導致那些充斥絕大部分坐標軸的點永遠無法像那些極具劃分意義的刻度一樣被我們所記下來,我們遺忘許許多多的平凡和反復,記住那些偶有不同的光點,如此,拼湊成我們的一生。

其實,我們的出生只是一個時刻的事情,為了讓它和其他的日子相區分開,便把它稱之為生日。于是,我們把一刻鐘的時間延長到一天。為了記住這個日子,我們對它進行了重復的紀念,所以一刻鐘變成了每年一次,一生許多次,一生數十天。而每當生日快要臨近的時候,我們開始期待禮物和祝福,就像西方孩子在十二月初就心心念念地期待節日圣誕老人駕著馴鹿馬車放在他們床頭的襪子里的禮物一樣。隨著生日的臨近,我們心中的那一份期待和因期待而產生的激動和喜悅便越來越濃厚,我們也便習慣性地遺忘和選擇性逃避使我們感受到厭倦和煩躁的事情,更多的記起可能發生的、曾經發生的令人愉悅的事情。而生日結束,那不同聲調組合而成的、沒有修音的生日歌被海浪一般的電子音樂所代替,那為了生日聚會而精心準備的妝容被疲于奔命的無暇顧及所代替,我們并不會立刻陷入到滿足之后的失望里,而是會反復回味美好的時刻,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人類之所以能夠活到七八十歲,除了醫學的進步和衛生條件的改善,還因為人類對于使自己快樂的事情的記憶力是極好的。那些悲傷的情緒一瞬以后就消失了,可那些愉悅的、輕松的、感動的記憶卻會像一臺留聲機一樣循環播放,不斷地讓人重溫美好的片段,不斷地讓人溫暖。所以慢慢地,一刻鐘的出生便被延長到了一個星期,半個月,甚至更久。

此外,人類還是社會性動物。社會一詞的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說明人類更需要更喜歡群居,而不是獨處。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一個人只需要認識六個人,他就相當于認識了世界上所有人。這被稱為六度分割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由此可以看出來,人類之間是密切聯系的,一個完全沒有任何交際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他完全沒有任何交際,就說明他原本作為一個個體就是不存在的。我們常常用“孤僻”形容一個人鮮少與別人交流和互動,但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一刀切地就說明這個人完全不與別人交流,只是說明他與正常人相比,只和固定的、少量的人進行大量關于情感之類問題的交流,而不像善于聯系的人一樣能夠和大多數人打成一片。

這一解釋為說明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提供了基礎,即共情。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一個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我們常說一句話:“世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所有的感情都要經歷過才會懂得?!币荒暧腥倭逄?,而每一個人的生日只是這個大轉盤上的數百分之一。而那些生日在特殊日子,比如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的人,他們的生日是四年一度的。即使你所期待的和你所回憶生日的日子加起來,它也不可能占據這個轉盤的一大半,即使是最樂天的人也一樣。所以單個的你的人生其實還是由大片反復的無聊和單調組成。但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能看到一個人除了生日前后快樂,其余日子就整天哭喪著臉的人。而導致他(她)人生坐標能夠不時就有很多刻度冒出來的重要原因,除了自我探索和觀察時得來的靈感,就是共情。

回憶一下你過生日的時候,你期待的是什么?是那一個生日蛋糕嗎?不是的。你所期待的是你的朋友和親人對你的祝福和你與他們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同樣地,你所回憶的也不是那一個和昨天并沒有什么明顯區別的夜晚以及天上有幾顆星星,而是那些用不同聲調、不同口音為你唱生日歌的人給你帶來的溫暖。蛋糕今天可以吃,明天可以吃,未來也可以吃。只要這個世界上制作蛋糕的糕點師不會一夜之間全改行去挖煤,只要這個世界上制作蛋糕所需要的原材料不會一夜之間絕跡,只要這個世界還有想要消費蛋糕的人群,蛋糕便永遠不會消失。但是生日蛋糕和一般你自己從商店里買的蛋糕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生日蛋糕有人情味,不像一般的蛋糕只有奶油、面包和水果。而當你的生日過去,那個以你為主人公的童話故事結束了,你取下了戴在頭上的皇冠,從公主變成了普通人。但你的期待并不會就此止步不前,因為下一個你所認識的、熟識的人的生日又開始倒數計時。于是乎,你像他們給你準備禮物時一樣,用心地猜測他的喜好,要么開始著手準備制作,要么開始在網絡上瀏覽挑選。等到朋友生日到來的那一天,你穿上最能給朋友和自己撐場面的衣服,帶上自己精心準備的、含著滿滿心意的禮物,在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夜晚,換一個主人翁,共享那一份喜悅。所有一起經歷的將成為下一段時間的回味,直到再下一段美好時間的到來。我們在變化的重復中重溫感動,并在此后的生活中使之成為支撐我們度過孤寂的明燈。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誕生。前幾年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每秒鐘大約出生4.3人、每分鐘大約出生259人、每小時大約出生15540人、每天大約出生37萬人。所以,從六度分割理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是時刻處在生日的氛圍中的,只是由于時空距離的關系,我們無法處于一個慶祝的環境中,但從心中,我們應該感受到那種氛圍。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是應該時刻處在一種期待之中的,即使我們隔得比較遠,遠得看不見,也聯系不上。

構建共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儀式感,也就是氛圍。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北热纾覀兂晕鞑蜁r一般身著正裝,正襟危坐,右手拿刀,左手握叉;再比如新生入學時會有一個比較正式的入學儀式;喝紅葡萄酒的時候一般要搭配夜光杯;再比如,我們每個人十八歲的時候會經歷的成人禮,高考之前的宣誓儀式,畢業典禮等等。儀式很大程度上和生活是分不開的,其實儀式就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儀式是讓我們對所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過生日時的禮物、許愿、切蛋糕實際上也是一種儀式感,它使我們進入到一種共情的氛圍之中。我們身處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社交圈子,會接觸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朋友、同學、同事、師長……而當一群人聚集到一起,組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集體,個人就不免進入到一種集體的氛圍之中,在這個氛圍里,有一種儀式感是很重要的。它能讓你有一種歸屬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同時,組織性的團體能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予個體所需要的關注和榮譽感,可以說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密不可分的。我們去看那些快樂的人的生活(至少在外人看來是這樣的),我們會發現儀式感占據了他們生活的多數,這使得他們在每一次完成一個任務,或者開始一種經歷的時候不會一味的只關注于事情最后的結果。那些一味只會關注結果的人或許是成功的,但是他們的生活同時也是活在壓力和近乎苛刻的標準框架之中的,所以就導致唯結果論者雖然很有事業心,但是也極容易被結果影響內心,從而長時間處在一種緊張和擔憂的情緒下。任何事物的結果都不總是完美的和令人滿意的,所以他們面對這樣結果的時候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從而陷入一種低沉的情緒中,極有可能崩潰。我們常說的“最堅強的人往往也是最脆弱的”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而即使面對較為成功的結果,由于他們對目標的掌控感太強,對于成功的期待值太高,所以當結果呈現出一種較為滿意的結果時,他們只會表示差強人意,然后又投入到下一件事情的工作之中。以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曲折歷程來看,成功是一次的,而失敗是數以千計的,所以唯結果論,把成功當成唯一的儀式感的人崩潰的可能性比他能夠成功地登上王座、接受萬人矚目時刻的可能性要多得多??赡苡腥苏J為儀式感就是紅酒一定要開82年的,包包一定要是LV的,開的車一定要是邁巴赫,戴的手表一定要是瑞士純手工打造的,生活一定要是像古典貴族一樣端莊大方,一定要優雅,一定要遵從一堆堆故作矯揉的貴族或名媛式姿態,其實大可不必。儀式感沒那么高級,一個中低薪階層照樣可以因為儀式感而活得不錯,即使他并不那么有錢。他依然可以每天按時起床,給自己做一頓豐盛的早餐,在每天的音樂聲中搭上來往公司的公交車。一頓火鍋、一頓燒烤就是他每天給自己的獎勵,一件淘寶上低價買到的衣服就是他一整天的快樂源泉。“有人選擇在寶馬車后座里哭泣,有人選擇在自行車后座上歡笑。”有人懂得知足常樂,在細枝末節的生活里挖掘精致和樂趣,有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迷亂了雙眼,找不到目標,毋寧說找不到自己,又或者,他們已經忘了自己。

如果說生日是一個人的狂歡,那么節日就是一群人的盛典。有人說節日是一個民族的儀式感;有人說,節日是一個讓幸福的人更幸福,孤獨的人更孤獨的存在。從國家的角度講,節日的意義在于讓國家的全體人民銘記屬于國家的歷史的、文化的記憶,記住那些獨屬于國家的傳統,而不至于在現代化潮流中迷失方向,甚至被其他文化浪潮所席卷。對于年輕人而言,節日的意義就在于給自己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理由。例如,春節的時候,讓自己有一個和家人、朋友相互祝賀的理由。每一個人在期待年夜飯的活動中共同勞動,在期待新年到來的過程中彼此祝愿,在黑夜白晝交替中總結過去。注意觀察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節日和生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借助有儀式感的由頭和借口把一群人放置在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共情氛圍中,讓一種屬于群體的意識包圍每一個參加活動或者處于活動氛圍中的個體成員,從而達到一種歸屬和認同感。依然回到我們之前探討過的話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天漫長的坐標軸線,我們一個人之所以快樂,之所以不會平凡到平庸,原因就是我們在盡量地增加自己的坐標刻度,以便使得茫茫人生變得有辨識度,以便自己不至于埋沒在無盡的俗世中,能夠和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有所區別。對于有些人而言,生活中生日的延續和一般節日的滿足很容易使得儀式感充滿坐標軸,但是對于一些并不是很善于個人交際的人而言,一個國家的法定節日這種能夠在大范圍內無差別的慶祝的儀式感是不足夠的。所以便有了圣誕節,情人節,平安夜,還有各種各樣的、來自不同地區的節日。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可能懷著過度的愛國主義思想去批判外來節日侵占了傳統節日的生存空間,同時進一步腐蝕了青少年的思想和精神,導致中國慢慢地被美式或者西式文化所浸染。事實上,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們所能想到的其實只是新涌入的節日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可以慶祝的儀式,可以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更加有高級感和讓人更加難忘。其實除了原本意義上存在的節日,也就是脫胎于傳統的節日,還有一些看似毫無意義、甚至略顯荒謬的節日,譬如雙十一、六一八這一類的購物節,五月二十日的網絡情人節,還有各種各樣并沒有得到國家或國際的承認但卻在人群中流行的節日。我們等待,并不是因為我們有大量的錢財去購買巨量的商品,只是因為那種基于商品營銷套路的降價和蔚然成風的潮流在推動著我們成為偌大的儀式的一員。如果我們每天都數著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時間過日子的話,儀式對我們的意義就聊勝于無了,可是當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突然間發現那原來一場網絡購物的倒計時居然也可以這么地讓人著迷,原來心跳和呼吸是可以為如此簡單的事情而跳動不止。從更寬泛的角度而言,世界沒有一天不是處在節日之中的。這邊有人蒙頭工作,另一邊就有人在廣場上一本正經地玩著枕頭大戰;這邊有人苦大仇深地加著班,另一邊就有人圍著火把跳舞。其實,作為一個非社會人員,沒有生存的壓力,沒有對未來的擔憂,青年人寧愿選擇每一天都是節日,都有儀式感,都有一個可以共情的借口,在冠冕堂皇地借口的遮掩下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輕松和安逸帶來的滿足和一種群體性地歡樂。我們喜歡聽歌,但是這不會是阻止我們去現場聽沒有修音的演唱會的理由,因為演唱會那種所有人只為一個人點燈,只為一個人吶喊的氛圍是一個人戴著耳機永遠也無法體味到的震撼和感動。我們可以在手機上看一部電影,但永遠無法體會電影院那種數十上百個人的心跳在同一頻率的感覺,節日如此,儀式感如此,那些遙遠的、和我們過著同一個生日但是卻毫無干系的聯想亦是如此。情侶會有紀念日,公司會有周年慶,班級會有同學會,這個世界并不美好,一點兒也不可愛,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給自己無趣的生活增添儀式感,這是人類會覺得明天比今天好的原因所在。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天都要發生許多變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運了;有人在創造歷史,歷史也在成全或拋棄某些人。每一分鐘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這個世界,同時也把另一些人送進墳墓。這邊萬里無云,陽光燦爛;那邊就可能風云驟起,地裂山崩。世界沒有一天是平靜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變化是緩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沒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樣重復著單調。也許人一生僅僅有那么一兩個輝煌的瞬間——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無奇中度過……

不過,細想過來,每個人的生沽同樣也是一個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斗。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

節日是一個我們可以給自己休憩的理由,而儀式感可以使我們原本的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波瀾而不至于一如既往地死去。被人需要是美好的,那意味著你是別人生命漫漫長夜里的光,而需要也是美好的,因為再枯燥、再無聊的日子也總能找到一個盼頭,總能給自己一個熬過黑夜的理由。每次有朋友過生日,我都會在他(她)們的社交動態上留下一句“生日,快樂!天天開心!”,以此表達我對生日主人翁的祝愿。至于他(她)們是否感受到更深一層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還有一次中秋節,一個羞怯的女生紅著臉走到我面前,底氣不足地開口商量道:“同學,你能不能把你吃完飯的盤子送我,我想上樓換一個月餅,而我的飯實在是吃不完了……”她的聲音越來越小,我覺得蚊子在耳畔的聲響都比她的大。當我抬起頭打量她時,她的臉紅得簡直可以擰出水來,用一種可憐略帶希冀的詢問目光看著我。我扒光盤子里最后幾粒米飯后把盤子遞到了她手機,笑著說道:“沒事兒,拿去吧。”我看著女孩子拿著光溜溜的盤子去樓上換月餅的背影,小聲說了句“節日快樂,陌生人!”

“生日,快樂!”,不是鉆牛角尖,也不是杠精,只是給予我們按部就班的生活一絲欣喜且可貴的跌宕。從這樣的意義上來講,它不是一碗食之無味的雞湯,而是一種對于生活的有益的思考。

生日快樂,陌生人!生日,快樂!朋友。

2020年10月于BJ良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沂南县| 大新县| 遂平县| 辽宁省| 宝丰县| 灵宝市| 靖远县| 墨玉县| 龙陵县| 越西县| 磐安县| 长葛市| 叶城县| 互助| 河曲县| 雷州市| 阜新| 鸡泽县| 满洲里市| 六盘水市| 介休市| 呼玛县| 安新县| 资溪县| 仙游县| 蛟河市| 罗平县| 仙居县| 泽普县| 新密市| 灌南县| 黄骅市| 白沙| 定远县| 城固县| 芷江| 沅陵县| 云梦县| 叶城县|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