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
一入三月,春花已差不多開盡。池水清碧如玉,映出滿園姹紫嫣紅;翠柳垂下飄逸的絲絳,襯照絢麗的繽紛五彩;蜂蝶嗡嗡忙碌,醞釀芳菲彌香。不少急性子甚至已經開始落花,徒留骨碌的稚嫩果實挺立枝頭,奔赴生命周期的下一個目的地,簡單而機械,可愛又憨傻。
正如為高考奮戰的我們,倒數的時間從一整年到以二開頭,再到兩位數匆匆來臨,剩下的數十天也會在夏日熱浪下被徐徐蒸發。有人猝不及防,似乎混混沌沌,看不清楚前路通向何方,卻又不知如何利用腳下的剩余時光;有人嚴陣以待,只為等待時間刻度回歸它本來應該抵達的地方,一朝功成,讓那千余個為夢想拼搏的熱血歲月變得值得;亦有人麻木地等待,等待度過這段可有可無、枯燥乏味又束縛思想的時光,迎接考試之后兩個月的完美假期,沒有人打擾,沒有課業,只有大把的充足時光,肆意放空之后,回來帶走成績單再做打算。
我自認為自己既不是熱血青年,又不是迷茫青少,可有時又覺得自己兩者都是,說來有些矛盾,卻又并不對立。
一來,詩與遠方是每個人的心之所向,也是每個人度過漫長歲月的精神支撐。王爾德說過:“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詩與遠方不是近在咫尺的物質實體,而是我們現在還握不住的夢想,在彼岸,在遠方,卻又并非遙不可及。它是希望,是韶光,是滿天星河璀璨,是無盡黑夜里指引迷航的那一縷陽光,是蟬蟲在地底十數年還要拼命沖破土層束縛去高歌的生命史詩。作為一個學生,尤其是中國的學生,我們人生的前十八年可以說是很艱苦的,永遠被拘束在作業習題和考試測評中,被捆綁在教室一尺見方的空間里。那段時間的奮斗自然有意義——教會我們在最為蓬勃的年紀全力以赴地為一件事專心致志地奮斗。但是,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并沒有在為我們自己而活,因為我們為之努力的一直是一個我們沒有去過、并不了解的學校,一直是一個激勵我們不斷向前的名字。高考不是一道門檻,它更像一場試煉,試煉過程中什么哭和什么累都一股腦兒堆在我們身上,而試練結束后,我們才能徹底擺脫那些所謂的束縛,去尋找被壓抑的真實的自己。當然,這里的擺脫束縛不是徹底放下書本、放飛自我,而是說去重新拾起那些年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以放棄的理想,或去嘗試那些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情。人生總得去大學走一遭,這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來,于我個人而言,拼光熱血可不是我的風格,因為背誦課本上的句段篇章、寫完習題作業永遠不是我校園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要有學習,但學習一定不完全等于生活。一直以來,我奉行的校園法則為:在學校規定的時間點起床,不早不晚,恰到好處,不必和那些生物鐘在凌晨五點就蘇醒的存在去比較,因為青春年少的時候還有時間去睡覺,而到了為事業打拼時,就不知道要熬冷多少個夜晚。但也不能和那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一樣,踩著最后的鈴聲進去教室,在昏昏欲睡之中度過早課,那樣浪費了最精力充沛的青春。理想的一天應該是這樣的:早晨按時起床,整理好自己的儀表,不必大氣炫酷,只要素潔干凈就行;吃一頓可口的早餐,早讀不必撕心裂肺,那樣搞得像失心瘋,讀出聲來,能讓自己周圍的人聽到就行;吸一口窗外的純氧,安靜地聽完一天所有的課,音樂課就縱情歌唱,體育課就出一身淋漓大汗;課間和同學嬉皮打鬧,課后寫完最為緊急的作業;留下的時間看看課外書,什么都行,作為消遣;晚自習下課之后,操場跑上兩圈,回到宿舍沖個澡,然后看一個鐘頭的書,再花十分鐘回憶今天的內容,或者深入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再或者找舍友侃大山,十二點準時睡覺,不熬夜。在別人眼里,這種得過且過的生活節奏看上去和普通人無二,并不需要刻意而為之,自由散漫些,不必給自己太多莫名其妙的壓力即可。如果說散漫是一種惰性的話,那么我的惰性可能已深入骨髓,不至于無藥可救,也不是隨波逐流,只是于我而言我更喜歡悠閑的生活,雖說佛系了些,但沒什么不好。
我管這樣的態度叫逍遙,區別于緊繃,又不同于放逐。逍遙這個詞語的最初實踐者是老子,主張“無為”,但是太偏向治國理政,對于個人的行為規范沒有太大的影響。而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莊周,成為了我所認為的逍遙的代名詞。《逍遙游》里有這樣一句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順應自然本性,不必強求,追求思想的自由,讓自己不必擔負太大的包袱而活,從而達到一種逍遙境界。
但是細心的人會發現,莊子的逍遙是避世的,是小我的,不是社會性的,也就是說和現實生活是脫節的。這種沉迷于個人世界的逍遙太過于自私,不具有普適性,所以我個人并不提倡。我所贊揚的是那種在世間的逍遙,是既讓自己活得舒服,又不至于成為一心只有自己的鄉野之人,而深諳此道的人,我首推陶淵明。眾所周知,陶淵明這個人是喜歡清閑、喜歡自由的,所以他更愿意將時光揮灑在田野之中,雖然“草盛豆苗稀”,但樂得自在;而面對世俗之時,為了支撐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毅然選擇出山。因為他要擔起那份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并不會因為個人對自由的追求而不顧一切。他在擔任縣令時并沒有尸位素餐,雖說業績并不十分突出,但是在其位謀其職還是做得不錯,至少不會昏庸貪腐。更為重要的是,入世的他沒有迷失在紙醉金迷中,也沒有對權利富貴低頭,有閑錢就取桃花釀酒;窮困時,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謂逍遙的典型代表。
世界是萬物的世界,人人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或崎嶇山路中獨自朝圣,修煉自己,像苦行的沙門去追尋那似乎永遠遙不可及的超然;或于山澗之中臨溪而漁,點燃篝火,飲清泉品野菜,聆聽森林深處鳥雀的清鳴;或是終日對著窗外,看似發呆打發時間,實際思考天與遠方無窮極的奧秘。縱使方式不盡相同,可撇去表面形式的束縛后,其實終極目的都是相同的——心安而逍遙。
有的人慣于游山玩水,倘若被一個牢籠框束,反而會因難得自由而心生抑郁,倒不如順遂心意,任他無拘無束地去看五岳雄峻險奇偉、萬湖粼粼波耀,得一份閑云野鶴的恬然;而有的人則是鐘情于忙碌工作,巴不得把時間割裂成數分,無休無止,沒日沒夜的拼命工作奮斗。或許哪天命運之神就突然降臨呢?這誰都說不好。
回到現在的生活之中,我們每個人應該學會逍遙,學會讓自己的生活從為生存奮斗中抽離出來。但這沒有要我們對自己的工作、事業都佛系的意思,對于那些自己事業、學業、工作上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全力以赴,不錯過任何一次機會,不放過任何一次可以完善自己的契機,力爭做到最好。對于那些比較、那些冷眼,就不必耿耿于懷,我們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只需要讓自己感到滿意即可,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別人的評判。除此之外,對于生活,平日里再忙再累,都不要忘記每天下班回家之后給自己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如果不是緊急的事情,不要每天都熬夜到很晚,少喝濃咖啡,覺得困了就放下手里的事,好好睡一覺;不要因為工作繁忙就放棄看書,睡覺之前,讀上兩頁,讓生活多點詩意,不至于枯燥乏善;掙到的錢,攢一些買房子,再留一些生活,多余的,用它去旅旅游,雖然不足以讓你環游世界,但能讓你自己的世界更加開闊。但記得,不要無所謂地一覺睡到自然醒,也不要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為由,任性離職,而不考慮自己是否有隨意的資本。
常聽到這樣的感嘆:“活著活著越發活成了別人眼中的樣子”,其實不是別人在操控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左右他人的行為,當年的斯大林沒能做到管控一切,如今也沒人能做到。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的抱怨的無非是類似于深閨怨婦一般無病呻吟,作踐自己以尋求一個可以向人乞憐的借口,然后大張旗鼓地招搖過市、賣弄凄慘,這樣的人不少,但可悲。因為他們在自欺欺人,那孤高自傲、不可冒犯的脆弱的尊嚴讓他自己受不了他人的評價,可偏偏這種人又對自己極其自卑,不了解自己的個性之魅力。在別人有意無意的言語刺激下,急匆匆地去化個本不適合自己的浮夸煙熏妝,迫不及待地想要將自己粗獷的五官的輪廓暴露出來,然后勒個短裙露出粗壯的小腿和極為滑稽的粗腰,就像那些戰爭劇里所揶揄和諷刺的抹上兩把鼻血就倒在那里裝死的人一樣。美其名曰“大流”,實際上卻是卑微到塵土里去,把所謂的尊嚴看得比什么都重,迷失自我只為求別人多注意兩眼,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不是就盡力去變成那樣,不行馬上改,不行馬上換,搞得自己狼狽不堪,心力憔悴,聲嘶力竭。身體累,心更累,何必呢?他說任他說,我行任我行,干什么事情我行我素,不曲意逢迎、點頭哈腰,或許說話直白不討人喜歡、會刺痛某些人、會遭到區別對待,然而那又如何?我們是個人,不是要被人牽著線才能行動的玩偶,不是別人想變成什么樣就變成什么樣的。沒有人愿意成為被評價束縛在囚牢里的飛鳥,也沒有人愿意成為忘記自己、走在別人陰影下的皮影,生活要逍遙,為人也要逍遙。或許在你低谷時,你的努力會遭到否定,你會受到非議,你會被嘲諷打擊。但不要忘記,只有看清隱藏于平靜下的骯臟之后,你才會忽而明白某些事,反擊打臉才會更響、更痛快。
所以,閑來無事,放下堆疊如山的習作練習,抽個幾分鐘讀些課外讀物吧,既提升一下自己的語文水平,又打發時間,同時放過自己,不必把每一分鐘都投入到題海中遨游,太累。有時候,得過且過不是一種懈怠,也不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是一種方式,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
放下那些學習中的苦惱煩悶、疲憊倦怠;放下工作中的委屈無奈、故作堅強;放下那些社會交際的虛假逢迎、造作討好。停下來走走看看,想一想過去那些已然無可復制的珍貴歲月,時不時還可以憧憬一下詩與遠方,當然也可以偷偷夢想一下生命中的白雪公主和白衣少年。隨后,適當放松后,把所有的負面情緒拋諸腦后,對以后得生活笑臉相迎,在忙碌中找些時間悠閑,在苦悶中找點樂趣。
生活之所以高于生存,僅僅是因為我們們投注的那一份心意和創造。一般人吃飯的時候,便是坐下吃飯,填飽肚子之后,走人。逍遙的活法是你可以添置一盞小酒,小酌幾杯,在拼盤上添點創意,不必以酩酊大醉來宣泄什么,也不必對擺盤的細節吹毛求疵,如此一來,簡單的一頓飯也就多了分情調。學習亦是如此,單調而繁復的解答不是我們來到學校的最終目的,也不是人生發展的長久之策。有的人能把詩經、三百唐詩、宋詞元曲名家之作倒背如流,能默寫《論語》、《老子》、《莊子》,卻不解詞之韻味、詩歌之曠達,搞得滿腹經綸無用武之地,如此不免尷尬許多。到不如在腦海中將自己帶入情景,感受山海磅礴、風物多情,任自己潑墨山水、揮筆而詩,然后再比對詩人之作,體味其中的神思,這樣的感受方能銘記于心。
其實,將生活變得豐富、變得逍遙不止如此,有待發現和創造。倘若我們到了老去的年紀回味人生,若除卻千篇一律的成長、永恒反復的工作、毫無情趣的家庭外,再無絲毫火光和閃星的話。這樣的人生就像白開水,說好聽點叫做簡單健康,不好聽點叫做寡淡無味。
逍遙是個度,稱量的標準由你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