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羅馬的日常生活:奇聞和秘史(思想會系列)
- (意)阿爾貝托·安杰拉
- 1897字
- 2020-05-14 10:42:57
序言
古羅馬人的生活是什么光景呢?在彼時羅馬的街道上,每天都發生著什么樣的事情?這些是我們常常問自己的問題。而我猜想,就是這種好奇心促使您打開本書的。
毋庸置疑,古羅馬對我們而言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每次我們參觀羅馬時期的考古遺址時都會有這種感受。不幸的是,旅游指南和考古展覽品對于你所正探索之地的日常生活,往往只能提供籠統的概念,而且大部分總是集中在建筑的風格或年代上。
事實上,要真正了解這些遺址的日常生活情景是有竅門的,那就是要注意細節:臺階上的磨損跡象、灰泥墻壁上的胡亂涂鴉(在龐貝古城到處都是)、兩輪馬車的車輪在人行道上留下的車轍、房子的大理石門檻上因(早已消失的)前門不斷開關而磨出的擦痕……
如果專注在這些特定細節上,你所探訪的任何一處遺跡都將會頓時復活,你將能“看見”那個往昔時代的蕓蕓眾生。這便是本書背后的精神——以無數的小故事來重新發現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那個時代。
在多年對古羅馬廢墟和地中海周遭羅馬遺址的電視拍攝中,我發現了有關羅馬帝國時代生活的無數故事,它們在被世人遺忘許久后,才由考古學家重新挖掘出來。探訪這些遺址使我接觸到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實際細節,以及一個不復存在的世界的風俗和社會規范。當我和挖掘遺跡的考古學家討論或拜讀他們的書籍和出版物時,我也有相同的體驗。
我意識到,這些有關羅馬世界的珍貴資料幾乎從未向大眾公開,常常只流通于專業的學術期刊或封閉的考古挖掘遺址中。因此,我試著在此把它們講述出來。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通過講述這些日常生活,使古羅馬的廢墟復活,并試著回答許多非常簡單的問題——那時候走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是什么感覺?會看到什么樣的人?從陽臺上會看到什么?食物好不好吃?人們說著哪一種拉丁語?卡比托利歐山上矗立著的神廟在曙光中呈現何種景象?
在某個程度上講,我在此書中試圖打開一架攝影機,探索城市各個部分在兩千年前的模樣,讓讀者仿佛有正走在街道上的興奮感受,你能聞到氣味和芳香,觀察到人們的臉部表情,走進商家、房舍或圓形競技場之內。我認為,這是我們能了解帝國首都實際生活的唯一方式。
我自己就住在羅馬,因此,對我而言,要我描述整日斜照在街道和紀念碑上陽光的變化,或探訪考古遺址從而為多年來的電視拍攝和現場觀察增添諸多細枝末節等,都易如反掌。
當然,在這趟訪問古羅馬的旅程中,你將看到的光景并非想象之物。相反,它們直接來自科學研究和考古發現、樣本或骨骸的實驗室分析,以及對古文獻和書籍的考察。
對我而言,遵循城市中一天的進展,似乎是井井有條地呈現這些瑣碎資料的最佳方式。每天中的每個小時對應著在永恒之都某地點的獨特活動。如此,隨著每個小時的流逝,古羅馬生活中的一天將在我們眼前展開。
但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寫一本關于羅馬的書?答案是我們的生活形態衍生自羅馬。倘若古羅馬從未存在,我們今天的生活形態將會截然不同。你不妨好好思考這一點。羅馬文明通常讓我們聯想到它的皇帝、出征作戰的勇猛軍團,以及羅馬神廟那些長長的柱廊。但是,羅馬文明的真正力量卻躺在別處。這力量讓羅馬延續了超乎想象的悠久年代:在西方超過一千年,而在東方甚至更久,延續超過兩千年直到文藝復興初期,盡管帝國首都后來從君士坦丁堡遷移到拜占庭。沒有任何軍團、政體或意識形態,足以確保這么長久的帝國壽命。羅馬的成功秘訣恰恰在于其日常生活形態(modus vivendi):建筑房舍的方式、衣著打扮、飲食,以及在家庭內外與其他人的互動關系,這些全都被納入法律和社會規范的精準體系中。盡管羅馬的生活方式經歷了逐步的演化,但它在數世紀間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并使得羅馬文明得以長久延續。
但是,我們真的能確定羅馬時代已經完全消失了嗎?實際上,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秀的雕像和紀念碑,它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留下許多不可磨滅的痕跡。我們所使用的字母,甚至在網絡上使用的字體都是羅馬正體字。意大利語,如同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語言一樣,都源自拉丁語。大量的英語單詞也是如此。更不用說我們的法律體系、道路修筑法、城市規劃、建筑、繪畫和雕刻了,它們都源自羅馬。沒有羅馬人,今日這一切都會大大不同。
嚴肅地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會發現,許多西方文明的最基本要素都不過是羅馬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演變,正如同我們每天在帝都羅馬的街道上和房舍內看到的景象一樣。
我試著寫了一本我一直想在書店里找到的書:一本能滿足我對古羅馬世界好奇心的書。我希望這本書也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一切全都從公元115年,圖拉真皇帝統治時期的一條小巷子開始說起。在我的看法中,此時羅馬正處在國力巔峰,也許,它的美也有著最卓越的表現方式。這是一個平常的日子。而天將破曉……
阿爾貝托·安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