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權人競爭與股權質押及其后果研究
- 李曉溪
- 1472字
- 2020-05-06 18:26:58
1.2 制度背景
1.2.1 股權質押市場發展
我國上市公司股東股權質押的歷史由來已久。1995年出臺的《擔保法》第七十五條第(二)項的相關內容,首次將“股權質押”納入法制范圍,允許股東可以質押依法可轉讓的股份或股票;《擔保法》第七十八條對股權質押合同的效力作出了規范(1)。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第二百二十三條重申了債務人或第三人有權處分的股權可以出質,并在第二百二十六條規定了股權質權的效力(2)。考慮到“市場需要一種可以同時有效兼顧融資方、出資方利益,并實現快速質押、快速融資、快速處置、支持多種出資主體等進行股票質押融資的方式”以改善上市公司融資渠道不豐富、融資結構單一的問題,2013年5月,上交所推出了股票質押回購業務,并發布《業務辦法》。
早在1999年,A股市場即出現了第一起股權質押交易。1999年,為發行企業債券,魯北化工(600727.SH)第一大股東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將其持有的9000萬股國有法人股作為質押反擔保,質押期限為1999年7月6日至2004年7月5日,并于2006年6月28日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辦理了解除質押登記手續。
隨著資本市場不斷發展,上市公司股東股權質押現象日漸普遍。股權質押規模變化趨勢見表1-1。據作者統計,2015年,滬深兩市共有1166家上市公司發生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41%),累計質押1338億股(同比增長29%),累計質押次數達4445次,累計參考市值約22947億元;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規模較上一年增長近133%。
表1-1 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規模變化情況

續表

股權質押交易的質權人性質日趨豐富。質權人性質的年度變化趨勢見表1-2。2003—2012年,股權質押模式主要為場外交易,質押登記效率較低,融資成本較高,質押融資業務的開展以銀行和信托為主:銀行和信托作為質權人的股權質押次數占比約為90%,規模占比約為93%;特別是2003—2007年,銀行壟斷了股權質押市場約90%的規模。自2013年上交所推出股票質押回購業務,并發布《業務辦法》,證券公司進入股權質押市場,其質押規模逐漸增加。
表1-2 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質權人性質變化情況

續表

此外,股權質押市場的質權人競爭不斷增強。質權人數量及競爭程度變化趨勢見表1-3和圖1-1。本書采用2個指標衡量質權人競爭程度:①質權人數量;②參考Li(2010)提取赫芬達爾指數(所有質權人市場份額平方和)、前四名質權人市場份額平方和、質權人數量3個指標的第一主成分,以此第一主成分的相反數度量市場競爭程度,該值越大,質權人市場競爭程度越強。表1-3顯示,質權人數量從2003年的18個上升至2015年的421個,競爭程度從2003年的-0.15%上升至2015年的1.58%,尤其是2014—2015年增幅較大。上述結果顯示,質權人競爭逐漸激烈,在2013年5月《業務辦法》實施后更是如此。
表1-3 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市場質權人競爭程度變化情況


圖1-1 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市場質權人競爭程度趨勢
圖1-1顯示了股權質押市場質權人競爭程度年度趨勢,《業務辦法》實施后,質權人數量和競爭程度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4—2015年增幅較大。
針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交易特征,本書發現,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次數逐年增加(見表1-4)。控股股東質押僅1次的占比從2003年的94%降至2015年的33%;質押超過3次的占比從2003年的3%升至2015年的49%。上述結果顯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市場日漸活躍。
表1-4 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次數變化情況

針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公司的控制權特征,本書發現,股權質押公司的股權性質有了明顯改變(見表1-5)。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樣本中國企占比逐年下降,從61%降至9%;相反地,民企占比逐年上升,由40%升至91%。上述結果顯示,民企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股權質押市場中來。
表1-5 2003—2015年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公司性質變化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