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金融業態下的動產押物監管問題研究
- 靳曉婷
- 10字
- 2020-05-11 11:44:47
第一節 物聯網金融概述
一、相關概念及其界定
(一)金融
中、西方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對金融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一般地,在經濟學術語中,金融(Finance)是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主要指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相關的各種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貨幣的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各項貸款的發放和收回;銀行會計、出納、轉賬、結算、保險、投資、信托、租賃、匯兌、貼現、抵押、證券買賣以及國際貿易和非貿易的結算、黃金白銀買賣、輸出、輸入等。
另外,從狹義和廣義不同角度、學術領域、從業機構等方面看,金融的含義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從狹義角度看,金融是動態的貨幣經濟學。
從專業角度看,金融是從儲蓄到投資的過程,是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資源跨期的最優配置決策的行為。
從學術領域看,廣義金融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托學等。
從從業機構看,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郵政儲蓄機構、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從本質上看,金融是價值流通,金融是交易活動,而且金融交易的頻繁程度能夠反映一個地區、區域乃至國家經濟在特定階段的繁榮狀況。
一般說來,傳統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貨幣資金流通的學科,而現代金融的本質就是經營活動的資本化過程。
(二)互聯網金融
1. 定義
在國內,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
定義1: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ITFIN)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臺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于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定義2: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定義3:互聯網金融(ITFIN)指的是:具有互聯網精神(開放、平等、協作和分享)、以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來實現金融功能(資源配置、支付清算、風險管理、提供價格信息等)的新興金融業態。
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2018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并公布《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谏鲜鑫募?,考慮到互聯網金融首先誕生于互聯網公司而非傳統金融公司,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精神的影響下,傳統金融功能衍生出的新的實現方式。因此,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互聯網精神連接資產與資金,而金融功能是其表現形式。
2. 發展歷程
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要遠遠短于美國、德國、英國等美歐發達經濟體。截至2018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萌芽階段(2005年之前)。1990—2005年,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尚未形成,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出現,以銀行為主要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逐漸開始把以人工為主的金融業務搬到互聯網,并逐步利用互聯網開展金融業務。在此期間,1993年以全新商務運作模式誕生的電子商務、1998年國內第一筆網上支付的實現、2002年銀聯在上海成立,以及網上轉賬、網上證券開戶、網購保險等業務的出現,預示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
(2)起步階段(2005年到2012年前后)。在此階段,2005年被譽為第三方支付的元年。這一年,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相繼成立;此外,招商銀行手機銀行內置的拉卡拉支付、寶付、國付寶、迅銀支付等數十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繼成立,網上購物者使用網上支付的比例于2015年躍升到48.4%。在此過程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集中爆發,進一步助推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和繁榮。2007年,“P2P網貸”的出現,預示著互聯網金融又一標志性業務形態出現。盡管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在2005年已出現很多,但受限于市場需求和環境影響,2005—2009年的發展速度極為緩慢,官方也尚未對第三方支付進行認證。直到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之后,才于2011年為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北京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北京商服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財付通科技有限公司等27家支付公司正式發放第一批支付牌照,具體信息如表1-1所示。
表1-1 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

續表

(3)高速發展階段(2013年及以后)。2013年被譽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這一年,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理財產品的誕生和規模增速狂飆為契機,P2P、眾籌、第三方支付、消費金融等以資產證券化為手段進行操作的金融模式都取得了跨越式發展。2010—2014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數據信息及走勢如圖1-1所示。

圖1-1 2010—2014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走勢圖
資料來源:融360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圖1-1中所示的2014年銀行理財規模較2013年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2014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激增,導致金融的分流。
2010—2016年P2P行業的成交規模走勢如圖1-2所示。

圖1-2 2010—2016年P2P行業的成交規模走勢圖
注:圖1-2的數據不包含線下平臺/公司的成交數據。
資料來源:網貸之家、盈燦咨詢
2011—2015年我國互聯網眾籌平臺數量走勢如圖1-3所示。

圖1-3 2011—2015年我國互聯網眾籌平臺數量走勢圖
(三)物聯網金融
在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ITU互聯網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為: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將物聯網定義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環境以及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傳遞、處理、執行。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即所謂的“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由此可見,在物聯世界數字化、物品網絡化背景下,數字化金融與數字化物品的有機集成與整合,使得物聯網中物品的物品屬性與價值屬性有機融合,這也是物聯網金融產生的緣由。目前,針對物聯網金融(IoTFin:Internet of Things Finance),常見的定義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定義1:物聯網金融就是將傳感器、數據采集等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金融領域,增強信息的真實性,從而建立更為客觀的信用體系。
定義2:物聯網金融是指面向物聯網的金融服務與創新,涉及所有的各類物聯網應用,并非僅局限于金融物聯網應用。它是金融機構和物聯網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支付、資金融通、投資、資產管理及信息中介等服務的新型金融業態。
定義3:物聯網金融實質上是對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去線下化”,建立一個純線上模式的金融體系。物聯網金融通過海量的、客觀的、全面的數據建立相對客觀的信用體系,風險管控的可靠性和效率性將得到提升,將會產生更好的信貸模式和風險管控模式。
平安銀行的鋼貿貸款,以及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基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的車貸等動產融資業務的事實表明:物聯網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使得金融能夠依托物聯網技術提升服務體驗、降低運營成本,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體流的三流合一,變革了金融行業傳統的信用體系,使金融風險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梢灶A見:物聯網將深刻而持久地變革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眾多金融領域的原有模式,并引領金融模式的新變革。
綜上所述,物聯網金融是金融信息化演進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形成和發展有“三大支柱”:一是跨界融合。物聯網金融是物聯網和金融相互影響、滲透并不斷融合的產物。一方面,物聯網不斷應用于金融服務的各個領域,促進現代金融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服務嵌入信息交換和網絡化管理,催生供應鏈金融等全新的商業模式,為物聯網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大數據支撐。對金融機構而言,物聯網提供的不是人與人的交往信息,而是物與物、物與人的社會合作信息。通過對海量數據信息的存儲、挖掘和深入分析,能夠透視客戶的自然和行為屬性,為金融機構大到服務戰略、小到業務決策提供全面客觀的依據。三是互聯網基礎。物聯網金融本質上是對物聯網上的物品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判斷,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金融服務,以減少信息不對稱性。而物品信息生成后的標識、傳輸、處理、存儲、交換共享的整個流程都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沒有互聯網,物聯網金融將寸步難行。因此,可以認為物聯網金融是金融信息化的不斷延伸,是互聯網金融的深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