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金融業態下的動產押物監管問題研究
- 靳曉婷
- 1990字
- 2020-05-11 11:44:49
四、平安銀行的物聯網金融現狀概述
2013年前后,國內的大宗商品金融遭受重創,業務幾乎全部停滯。2013年6月,平安銀行成立專題項目組,研究物聯網技術與金融的結合。在深入調研、認真思索及征詢多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平安銀行物聯網金融的發展路徑。2015年6月29日,平安銀行在上海率先發布了物聯網金融,嘗試推動物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并勾勒出物聯網金融的發展藍圖。平安銀行物聯網金融在汽車業、鋼鐵行業的破冰嘗試,起到了引子的作用。目前,平安銀行物聯網智能倉儲網絡的全國布局初顯成效,已累計與近百家重點港口、大型倉儲企業、區域重點物流園區等合作伙伴簽署了物聯網金融合作協議。以下將從平安銀行的物聯網金融規劃、物聯網動產融資、物聯網倉庫建設、物聯網智慧倉單、物聯網新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方面進行論述:
(一)平安銀行的物聯網金融規劃
在2015年11月12日召開的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平安銀行貿易金融事業部總裁郭強表示,平安銀行物聯網金融的戰略規劃實行三步走:第一階段是物聯網動產融資,第二階段是物聯網倉單,第三階段是物聯網新金融。
(二)平安銀行的物聯網動產融資
2013年,平安銀行在品牌白酒存貨業務中成功借助射頻識別技術,進行押品溯源和追蹤,破解了白酒動產業務的品質管理難題。
2014年,平安銀行首先瞄準汽車領域,通過引入感知卡,實現對汽車的智能監管,并建立起汽車智能監管系統。車押衛士與監管系統的使用,彌補了傳統人工監管模式下,信息傳遞不及時、無法掌握抵質押車輛最新狀態等不足,實現了對車輛移動實時跟蹤和歷史軌跡回放查詢,出現異常情況可以及時預警、報警。
2015年,平安銀行將物聯網智能監管拓展到鋼鐵行業。通過引入感知罩、感知箱等物聯網傳感設備,建立起“重力傳感器+精準定位+電子圍欄+倉位劃分+輪廓掃描”的智能監管系統,賦予動產以不動產屬性,進而實現對鋼材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等系統化、智能化管理。
2016年,平安銀行繼續以汽車行業為突破口,逐步將物聯網動產融資覆蓋至有色金屬、能源、建材、礦產品、農產品等多個行業,著力打造出“物聯網+供應鏈”大宗商品金融范式。因此,其他商業銀行可以在諸多領域與大型生產企業、交易平臺、倉儲物流企業合作,將“物聯網+供應鏈”金融覆蓋至多個行業。
(三)平安銀行感知倉庫及其建設
目前,平安銀行物聯網智能倉儲網絡的全國布局初顯成效,已經在上海、廣東、天津、沈陽、日照等地布局,建設物聯網感知倉庫,已累計與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等近百家重點港口、大型倉儲企業、大型鋼鐵生產企業、區域重點物流園區等近200家合作伙伴簽署了60余份物聯網金融合作協議。預計在未來兩年內,無錫感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感知科技)將改造50~100個倉庫,監管資產可達數十億元。
物聯網金融在鋼鐵行業的應用,有助于緩解平安銀行在高利潤增速背后所面臨的資產質量問題,也將從根本上重塑鋼鐵行業的信用體系。平安銀行作為物聯網金融的先行者,將充分享受物聯網金融為商業銀行帶來的諸多益處,并將重啟大宗商品動產融資業務。
(四)平安銀行的物聯網智慧倉單
平安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合作,在中登網平臺上實施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將物聯網動產融資的倉單和期貨倉單標準化、統一化。同時,運用互聯/物聯技術將現貨、期貨倉單進行物聯網化,將質押標的物從動產演變為流通性更好、風險更低的權利憑證。逐步推動動產實物監管融資向單證化融資乃至單證化投融資演進,打造出一個標準的物聯倉單投融資平臺,將場外的交易場內化,場內交易低成本化。
(五)平安銀行提出的物聯網新金融
由于物聯網技術全面滲透到行業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形成大量有效信息,并與金融服務體系、行政監管體系等多方參與者融合,從而構建了全新的、良性發展的物聯網金融生態,如圖1-9所示。

圖1-9 基于物聯網的全新商業生態
2016年,平安銀行嘗試在智慧農業等領域開展依托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產業金融規劃和布局,進而完善物聯網金融業務模式,使業務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擴展至動產融資、產業物聯網金融、物聯網技術企業金融、產業基金、大數據金融等五大業務方向。
(六)平安銀行退出的供應鏈金融
2014年上線的平安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橙e網”已與數百家核心企業、物流、第三方信息平臺完成對接,累計為數萬家供應鏈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在消費領域,平安銀行已經與深圳光啟在移動支付領域展開合作,探索更加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標準。光子支付解決方案以光為支付介質,利用手機閃光燈,在離線狀態下也可實現支付數據從手機到POS機的傳輸。通過光子支付,用戶體驗到了更便捷、安全和新穎的移動支付。
平安銀行進行的物聯網金融的改革,改善了對抵質押物的管控、降低信息不對稱、降低道德風險、提升預警時效和突發事件響應能力,改善了風控,提升了效率,使監管工作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變事后追蹤為事先防范,開啟了銀行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