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重慶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

直轄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積極主動融入、參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穩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扎實”要求,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結構,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區域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但當前重慶總體上仍處于欠發達階段、屬于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變化。與發達省市相比,綜合經濟實力不強、創新能力和綜合交通能力不足等短板明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很突出。

(一)發展現狀

1. 區域經濟綜合實力日趨增強

直轄以來,隨著體制機制逐步改善,內陸開放加快推進,汽車、電子信息產業等主導產業快速發展等,重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體量不斷壯大。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9500.27億元,是1997年的14.8倍,年均增長11.9%。重慶歷年GDP及增速變化如圖1-1所示。三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從直轄初的20.3:43.1:36.6調整到2017年的6.9:44.1:49.0。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人均GDP和地均GDP分別為6.37萬元/人、0.24億元/平方公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領跑西部地區。主城片區、渝西片區、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地區經濟實力亦穩步提升,2017年經濟總量分別是2000年的12.1、10.2、11.2、11.5倍,2000—2017年四大片區GDP規模如圖1-2所示。其中,主城區和渝西片區注重培育產業體系和壯大城市經濟,是全市工業化城鎮化最活躍地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經濟總體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

圖1-1 直轄以來重慶歷年GDP及增速變化

數據來源:《2018年重慶統計年鑒》.

圖1-2 重慶四大片區GDP規模變化情況

注:2017年各片區的GDP是根據各區縣2016年GDP和2017年增速,并考慮價格因素測算而得。

數據來源:重慶統計信息網http://www.cqtj.gov.cn/.

2. 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明顯增強

鐵路建設成效顯著,渝懷、渝遂、成渝客專、蘭渝等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截至2017年,重慶已形成“一樞紐十干線”鐵路網線,鐵路營運里程達到2371公里;其中成渝高鐵、渝萬高鐵建成通車,全市高鐵實現“零”突破,達到381公里,重慶正加速融入全國高鐵網絡。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公路線路里程突破14.3萬公里,公路路網密度明顯增強,重慶境內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干支相連、溝通城鄉、銜接港站、輻射周邊的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其中,“三環十二射多聯線”高速路網加速形成,通車總里程達到3023公里,對外出口通道達到19個,路網密度達到3.67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西部地區前列,除城口縣外實現高速公路區縣全部通達。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加速推進,江北國際機場和萬州、黔江機場穩步發展,武隆和巫山機場開工建設,基本形成“一大四小”機場格局。其中,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建成投用,成為中西部首個擁有三座航站樓、實現三條跑道同時運行的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3872萬人次,連續保持在全國前十,國際航線增至82條,國際航空樞紐功能不斷增強。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初具雛形,“一干兩支”航道體系基本建成,航道總里程達到4472公里;果園、珞璜、龍頭、新田樞紐港建成投用,“四樞紐九重點”現代化港口集群建設成效明顯,全市港口貨運年吞吐量和集裝箱通過能力分別達到2億噸、450萬標箱,船舶大型化、標準化建設走在全國內河前列。“一環八線”城市軌道交通網加快構建,軌道交通開通運營6條線路,運營總里程達到264.19公里,位列全國第六(1)、中西部第一。其中,軌道交通跳磴至江津、大學城至璧山段開工建設,主城區和渝西片區軌道一體化發展實現突破。農村交通面貌顯著改觀,全市所有鄉鎮通水泥路(油路),實現行政村100%通暢,撤并村100%通達。其中,渝東北、渝東南片區等級公路密度由2013年的0.98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1.20公里/平方公里。同時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3. 區域產業發展態勢各具特色

直轄以來,重慶按主體功能區要求和產業規劃導向,各區域板塊產業加快集聚,發展態勢各具特色。隨著現代金融、商務商貿、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等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逐步完善,以及電子核心基礎部件、新能源汽車、機器人、3D打印等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加速集聚,主城片區基本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其中,2017年主城片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7.6%,較2000年提升16.7個百分點,達到全國服務業發展領先地區水平。伴隨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渝西片區近年來工業發展明顯加快,年均增速達到12.3%,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39.0%,工業投資占全市的61.9%,顯示出提速發展的強大后勁。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以生態經濟發展為導向,加快培育生態民俗旅游、生態效益農業等特色產業,渝東北片區重點景區開發提速,11個區縣全部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渝東南片區接待游客人數增長17%左右,領跑全市其他功能區域。2017年重慶四大片區產業結構情況如圖1-3所示。

圖1-3 2017年重慶四大片區產業結構

注:根據各區縣相關指標2016年的絕對額與2017年的增速測算而得。

4. 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

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的作用下,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達3075.1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4.1%,分別較1997年增加201.83萬人、提高33.1個百分點;主城建成區面積拓展到732平方公里,城鎮群功能體系日益完善,城市品質得到提升。城市商務商業功能日益增長,重慶已建大型零售設施超過500個,其中城市商業綜合體突破100個;并形成了中央商務區(解放碑—江北嘴—彈子石)、城市核心商圈(觀音橋、南坪、三峽廣場、楊家坪等核心商圈)、社區便民商圈(鄉鎮商圈)三級現代商圈體系。同時,重慶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擁有全國特色小鎮13個、全國旅游名鎮1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8個、市級特色小城鎮36個、市級特色小鎮示范點50個,初步形成了以全國特色小鎮為龍頭,以國家級名鎮和市級名鎮為重點,一般鄉鎮為基礎的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規模適度、功能互補的梯級城鎮發展體系。從各區域板塊來看,2017年主城片區、渝西片區、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常住人口分別為865.06萬人、1124.09萬人、813.58萬人、272.43萬人;城鎮化率依次穩步提升至89.8%、61.8%、47.6%、40.2%,分別較2000年提高8.3、31.8、29.2、28.7個百分點;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占比超過80%,商業功能較為豐富。四大片區2000—2017年城鎮化率如圖1-4所示。

圖1-4 重慶市四大片區2000—2017年城鎮化率

5. 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富有成效

隨著開放平臺、通道建設加快推進,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效明顯。2017年,重慶實際利用外資101.83億美元,連續6年達百億美元規模;進出口總額達4508.25億元(折算美元約667.42億美元),位居中西部地區前列。目前重慶擁有4個國家一類口岸,兩江新區開發開放的示范作用日益增強,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已形成了“1+2+5+7”的國家級開放平臺體系(2)。中歐班列(重慶)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主通道,“渝桂新”海鐵國際聯運通道和“重慶-東盟公路班車”實現常態化開行,滬渝外貿集裝箱已建立“五定”快班輪三峽船閘便利化通行機制,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在內陸地區處于引領地位。中國(重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運行,國際貿易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6. 公共服務均衡化水平顯著提升

按照區域功能定位、產業發展需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口流動規律等,重慶穩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區域、城鄉均等化布局進一步增強。各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結對幫扶、捆綁發展實現全覆蓋,近些年每年新進中小學教師達到8000人,其中70%充實到鄉鎮及以下學校,全面改善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近五年渝東北和渝東南片區累計改善了3018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和507所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有序推進,區縣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已實現全覆蓋并免費開放,年服務人次合計逾2500萬。區縣域內醫聯體實現全覆蓋、域內就診率達到85%,渝東北和渝東南片區累計升級改造了564個鄉鎮衛生院和1116個行政村衛生室;近些年全市三甲醫院由16家增加至32家,現有17家分布在區縣,占比超過50%,改變了之前三甲醫院大部分都在主城區的格局。此外,企業、科研機構和院校的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2017年全市R&D經費支出接近364.63億元,R&D經費支出強度從1.05%提高到1.87%,自主創新基本要素投入穩步增長;同時,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院校加快發展,全市擁有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65家高校,專科職業學校突破40家,其中永川、黔江職業學校發展態勢較好。

7. 生態環境建設成效不斷顯現

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突出“建、管、改”,深入推進“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環保行動,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文明水平進一步提升,主要環境指標持續改善,庫區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為重點,深入實施“藍天行動”,著力控制交通污染、工業污染、揚塵污染、生活污染,突出聯防聯控,增強監管能力。2017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3天(自2013年執行新標準以來增加97天),同比增加2天,PM2.5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實施“大氣十條”以來下降35.7%),同比下降16.7%,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深入實施“綠地行動”,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扎實開展“綠盾2017”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完成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項目整改97個。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在全國率先開展污染場地治理修復,實現鄉鎮醫療機構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全覆蓋,重金屬污染防治完成年度2%減排任務,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全面推行河長制,飲用水源和河庫管護得到加強,長江干流重慶段、嘉陵江、烏江等保持優等水質;加強對大巴山、武陵山和縉云山等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5.4%,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同時建立了環境監察督察制度,強化環境保護日常監察、專項督察,生態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二)存在問題

1. 區域創新能力較弱且區域差異性較大

創新仍然是重慶市的突出短板,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區域差異性較大,不利于區域經濟長足發展。研發經費投入絕對值和強度均顯不足。全市R&D經費支出呈現逐年走高之勢,但仍低于陜西、四川、湖北三個周邊鄰近省份,更遠遠滯后于長江下游省市,研發投入強度低于上海2.0個百分點。科技研發資源集聚水平較低,國家級科研院所分別只有四川的1/2、陜西的1/3,高新技術企業只有兩地數量的一半。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16)》,重慶“智能制造就緒率”(3)暫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創新生態系統不夠優化,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創新政策不落地的現象仍然存在。從區域內部來看,區域差異性較大。受產業重點布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集聚等因素影響,全市R&D投入集中在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占全市比重高達90%以上;而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合計占比僅為6.0%左右。且主城片區的研發投入強度接近2.0%,遠高于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

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省市R&D支出如圖1-5所示。

圖1-5 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省市R&D支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及省市統計公報。

2. 區域發展不均衡依然凸出

2017年,重慶城鎮、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分別為3.22萬元、1.26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仍大于浙江、上海、江蘇、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四川8省市,具體數據如表1-1所示。按照國際經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2.5倍,經濟體發展將面臨社會穩定風險(4),因此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將是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要因。四大片區之間發展差距顯著,區域發展不均衡依然明顯。主城片區人均GDP分別是渝西片區、渝東北片區、渝東南片區的1.8、2.4、2.5倍;同時主城片區人均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人均居民收入與渝西片區、渝東北片區、渝東南片區的比值分別是1.3、2.1、1.6和1.3、1.7、2.0。此外,主城區和渝西片區對其他兩大片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小馬”拉“大車”局面困擾依舊。

表1-1 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各省市居民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

3. 區域之間公共服務不均衡

直轄以來,重慶市大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但區域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主體功能導向及市場效應影響下,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逐步向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聚集,造成區域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醫療事業方面,主城片區人均醫療支出最高,比最低的渝東南片區多100多元;同時2017年主城片區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為8.11,較最少的渝西片區多36.3%,凸顯了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方面,師資力量區間存在差距,渝東北片區、渝東南片區中學生師比均達到15︰1左右,明顯要大于主城片區(12.6︰1)和渝西片區(13.2︰1),而小學年生師比則是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大于渝東南和渝東北片區,表明渝東北片區、渝東南片區中學教師數量相對不足,而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小學教師數量略顯不足。同時,學校資源分布也不均衡,每千學生擁有學校數主城片區最少,僅為0.81個,明顯低于渝西片區的1.23個和渝東南片區的1.25個。此外,主城片區每萬人公共圖書館藏書數最高,達到1.09萬冊,是最少的渝東北片區的4.2倍,區域差距較明顯。

4. 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

重慶多高山,且處于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較差,局部地區人口密度高,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壓力依然巨大。例如,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報告顯示,水環境保護存在薄弱環節,重慶15.8%的監測斷面未達到水域功能要求,54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有39座未按期建成,22個遠郊區(縣)沒有建設污水處理、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且航運污染防治還不到位,部分港口污水直接排入長江。同時,作為全市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仍然是全市基礎條件最差、發展水平最低、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農村環保工作仍存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有待提升、露天秸稈焚燒現象時有發生,部分蔬菜、水果等產業農藥化肥使用量偏高等問題。總體看來,解決全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需求非常迫切。此外,空氣污染因子更趨多樣化、復雜化,主城區PM10、PM2.5年均濃度仍然偏高(5);全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尚未有效形成,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環境風險源量大面廣,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

5. 交通設施相對薄弱且支撐能力存在區域差異性

橫向比較看,全市交通外聯內暢能力依然薄弱。民航方面,國際航線數量偏少。2017年江北國際機場累計開通68條國際(地區)航線,低于成都雙流機場(2016年95條),僅為北京首都機場的56.7%、上海浦東機場的59.6%。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里程短。截至目前僅開通運營成渝高鐵和渝萬城際鐵路,高鐵運營里程僅367公里,僅約廣西、安徽、湖南的五分之一,是貴州的42.6%、云南的59.3%。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2818公里,在長江經濟帶和中西部地區21省市(地區)中,僅高于上海、西藏和寧夏。內部區域比較看,當前重慶交通基礎設施水平,主城片區最高,渝西片區次之,明顯好于渝東北和渝東南片區。相對較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對主城片區和渝西片區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構成較強的支撐。而渝東北和渝東南片區的各區縣內部通達能力相對不足。根據以各區縣城區為中心的可達性評價分析可以看出,渝東北的大巴山區及渝東南武陵山區由于地理環境因素及投資政策等原因,只有幾條放射狀的高速公路,缺乏網絡狀的連接道路,同時區縣內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縣鄉道路路網密度小,總體可達性相對較差,阻礙當地特色效益農業,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的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全市全域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減緩了產業要素的跨行業、跨區域流動,相關產業聯動效果及產業鏈的穩步發展受到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喀什市| 宁强县| 铜川市| 吴川市| 东丽区| 昌吉市| 若尔盖县| 缙云县| 青岛市| 普陀区| 正宁县| 吉安县| 霍林郭勒市| 怀安县| 棋牌| 通州市| 孝义市| 潞城市| 定州市| 航空| 玉门市| 清新县| 民县| 阜宁县| 漳浦县| 新巴尔虎左旗| 溧阳市| 白水县| 蒲江县| 德江县| 顺平县| 澎湖县| 云安县| 水富县| 建平县| 曲阜市| 伊宁市| 漾濞| 金昌市|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