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重慶區域發展面臨新環境

(一)全球區域動力結構和區際利益變化更趨多元

新技術帶來區域之間資源流動效率變化,使得全球經濟的空間結構影響因素更加多元。一是信息技術、交通運輸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流動效率持續提升以及流動成本的持續降低。從要素稟賦角度出發,要素流動成本的降低使得外部要素資源稟賦效應與內部要素資源稟賦效應的差異進一步縮小,從而使得自然地理、經濟區位、行政區劃等傳統要素初始稟賦差異對區域經濟影響因素日趨弱化。二是技術推動的資源交流頻率提升,使得語言、文化、價值觀對要素流動的影響程度日趨加大,并產生新的人地關系和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從而對區域產業分工結構、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區域貿易合作等產生新的影響。

世界城市群發展態勢的差異化導致虹吸溢出效應區別加大,從而使得區域生產力布局和區際利益協調更加復雜。全球各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由于危機后復蘇的新增長點不同,導致對實體經濟、國際貿易、戰略資源的利益爭奪和關注重點存在顯著差異。按照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各大城市群的虹吸、溢出和圈層發展需求差異化,將導致“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的差異性改變,從而使得全球利益協調更趨復雜。如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西北歐城市群等,經濟增長和人口吸納趨勢已經出現顯著變化。

各國戰略取向和多邊合作方式的不確定性調整預期,使得區域經貿合作趨勢不確定性加大。一是再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競爭性減稅等,將對產業、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產生全面影響。按照集聚和分散理論以及趨優分布理論,要素布局的變化將對下一階段區域動力強弱產生直接效應。如美國貿易投資戰略調整預期的不確定性,歐洲貿易合作戰略和移民政策的可能性變化,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戰略變化預期等,都將對全球產業、技術、人才產生不確定影響效應。二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區際合作效應將持續擴大,但國際環境變化對相關國家交流規模、交流領域及交流互動頻次、深度等影響亦不容忽視。

(二)國內城市群發展和區際要素競爭出現新的發展特征

我國城市群仍處于向心集聚階段,超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的資源集聚效應及多元化發展訴求將更加突出。一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圈或都市區發育還不充分,產業升級和人口吸納趨勢短期不會改變。按照城市群空間演化理論和增長極理論,城市規模擴大期間,產業、人口和要素的集聚收益大于擁擠成本,從而促進城市集中度繼續提升。二是城市配套服務短板更加突出,新的城市建設和服務配套訴求基本一致。相對成熟的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以及有較好基礎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雖然產業發展階段和城鎮化發展階段不同,但同城化、多元化、智能化、國際化的自身功能完善、周邊聯動發展的方向相同。

新技術和新業態使得東中西部的區際要素競爭更趨同質化。一是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導致的新增長點變化,使得東中西部的產業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訴求更趨同質化。二是新技術應用及快速迭代,使得東中西部地區的區位差異和人流物流成本差異不斷縮小,對最新技術、創新團隊、領軍人才乃至產業鏈的競爭更加激烈。按照集聚和分散理論,新技術的正向反饋效應受到集聚(擁擠)收益和成本多重影響,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聚成本的降低,將有助于形成新的區域比較優勢。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內陸板塊活力將持續增強。一是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將對東中西聯動發揮更為重要的帶動作用,從而助力西部內陸地區的開放思維和開放能力持續提升。國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出臺一系列促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改革創新舉措,實施重點城市群規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將對重慶內陸區域發展產生有效帶動效應。二是國家持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等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內陸地區更加有效地利用政策優勢彌補發展短板,提升內陸地區在國內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參與度和活躍度。按照“四化”同步發展理論和主體功能區劃理論,產業、人口、土地等要素流動的協調互動,將成為決定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可持續能力的重要內容,也將獲得越來越多的政策助力。

(三)重慶區域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1. 機遇

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戰略向西部地區縱深推進,有利于加快重慶內陸開放發展步伐。一是重慶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在服務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在東中西部聯動及與歐洲、南亞的國家要素流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二是開放提速及要素流動的加快,將倒逼重慶綜合交通、產業發展、市場潛力、行政服務等改革步伐加大,從而增強自身發展內生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新十年發展戰略,有助于重慶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提速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一是先行先試制度創新等系列規劃和政策加快落地實施,有利于重慶在工業化城鎮化中期發展階段,提速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資本市場和人力市場效率,從而形成新的區域發展優勢。二是西部大開發新十年發展戰略等,將有利于重慶繼續加快城鎮化、工業化步伐,補齊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開放平臺等發展短板,從而推動產業升級和城市建設的持續優化。

成渝城市群建設,將使得重慶與其他城市群的互動更為密切。一是成渝城市群兩大核心省市的發展平臺日趨夯實,與國內其他城市群的交流頻次的不斷提升,必將給重慶迎來更高效匯聚國內外資源、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新機遇。二是成渝城市群在產業承接、配套服務、人才發展等方面的區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將使得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區域配套選擇,從而助推重慶兩江新區、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等,擁有更優化的產業、技術、人才發展環境。

2. 挑戰

各城市群對創新、人才等要素爭奪更趨激烈,對重慶集聚創新人才、項目、資金形成了較大競合挑戰。一是補貼政策和服務政策趨同,使得各省市對創新團隊和項目競爭強度逐步加大。如各省市為集聚創新要素出臺了系列招商引資、民營經濟和人才政策等,使得依托政策優勢獲取增量轉移資源的可能性逐步降低。二是政策趨同情況下,對行政服務效率和配套環境成本的要求將不斷提升。重慶與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比較存在的明顯軟服務短板,將對項目、人才和資金集聚產生更大的制約效應。

周邊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對重慶消費人群和產業項目的虹吸效應需要關注。一是隨著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尤其是高鐵的快速發展,各區域(省市)間生產要素流動加速。周邊成都、武漢超大城市以及西安特大城市的新興服務業態集聚優勢,必然將對重慶產業項目和消費人群形成率先吸引效應。二是周邊城市創新平臺、創新能力和創新人群的快速集聚,將對重慶創新項目和創新團隊形成更為顯著的虹吸效應。如果缺乏具備鮮明特征的區域創新競爭優勢,重慶創新發展后發追趕壓力將日趨加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玉县| 绿春县| 探索| 山西省| 潼关县| 浦县| 博乐市| 交口县| 乃东县| 合阳县| 鱼台县| 衡南县| 龙山县| 双鸭山市| 钟祥市| 高邑县| 庆阳市| 罗平县| 个旧市| 德安县| 鹿泉市| 泰安市| 安图县| 无棣县| 达孜县| 鹿邑县| 竹北市| 新乡县| 伊春市| 南昌市| 勃利县| 松桃| 墨竹工卡县| 华安县| 永城市| 云浮市| 上饶市| 五台县| 南郑县| 公安县|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