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重慶區域發展戰略與路徑研究
- 易小光
- 3951字
- 2020-05-11 11:51:52
三、渝東北城鎮群發展現狀及基礎條件
渝東北城鎮群位于長江經濟帶上游、成渝城市群東部、三峽庫區腹心,是成渝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慶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和全市城鄉格局系統優化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在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引領下,渝東北片區經濟發展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改善,區域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對全市整體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但總體上仍處于“雙欠”階段,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仍需深化探索。新時期,以城鎮群建設為核心推進渝東北片區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綜合實力
1. 經濟總體保持較快增長,發展質量仍需全面提升
2018年,渝東北片區戶籍人口1097萬,常住人口達到814萬,區域人口凈流出率為25.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7.6%,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高于毗鄰的四川達州、陜西安康。GDP總量為3122億元,人均GDP為3.88萬元,人均GDP水平高于四川達州、陜西安康。三次產業結構為13.9:47.7:38.4,第二、第三產業占比總體偏低,新型工業化進程有待加快。渝東北片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81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與湖北宜昌、四川達州也存在較大差距。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為2795元、9709元,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地方財稅創收能力總體有限。2017年渝東北片區各項指標情況如表2-2~表2-5所示。渝東北片區與周邊地區城鎮化率如圖2-1所示。
表2-2 2017年渝東北主要指標及在全市的占比情況

表2-3 2017年渝東北與全市主要指標對比情況

表2-4 2017年渝東北片區與周邊地區的各項經濟指標比較

續表

表2-5 2017年渝東北三峽庫區主要指標與全市的比較


圖2-1 渝東北片區與周邊地區城鎮化率
2. 區域板塊發展總體均衡,萬州城市首位度有所下降
近年來,從GDP占比看(表2-6),萬—開—梁—云、墊—豐—忠、奉—巫—巫—城三大板塊總體保持穩定,其中萬—開—云經濟總量占比保持穩步提升。萬州經濟保持較快增長,GDP增速持續高于湖北宜昌、四川達州,具體如圖2-2所示。但隨著開州區、梁平區逐步呈現加快追趕發展態勢,萬州區城市首位度有所降低,與處于第二位的開州區相比,GDP比值從2010年的3.3調整為2017年的2.4,常住人口比值從2011年的1.39調整2017年的1.35。
表2-6 萬州及不同區域板塊GDP在渝東北片區的占比情況(%)


圖2-2 近年來萬州及與周邊地區GDP增速情況比較
(二)產業發展
1. 非農產業占比總體偏低,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不足
渝東北片區第二、第三產業合計占比為86.1%,低于全市7.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超過50%的僅有開州、梁平、忠縣3個區縣,工業規模有待提升。11個區縣中,第一產業占比低于10%的僅有萬州,第一產業占比高于20%的有3個區縣(云陽、巫溪、巫山),具體如表2-7所示。同時,以大旅游經濟為引領的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仍顯不足,農旅融合的精準度、鄉村旅游的精品度有待深化提升,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態勢仍未形成。總體上看,渝東北片區產業發展還存在產業能級低、龍頭帶動弱、鏈條延伸短、區域協作散、環保壓力大等短板。
表2-7 2017年渝東北三峽庫區各區縣三次產業比重

2. 傳統制造業穩步發展,新興產業動能支撐不足
在萬州國家級經開區引領帶動下,萬州加快形成20億級綠色照明、30億級新材料、50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汽摩配套、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化工醫藥、機械裝備等一批傳統制造業在開州、云陽、梁平、忠縣、墊江、奉節也實現了集聚發展。與此同時,電子競技小鎮、鐘表產業園、眼鏡產業園等一批新型產業平臺加快布局,綠色化、智能化、園區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但新興產業集聚規模總體較小,支撐帶動作用仍顯不足。
3. 旅游經濟加快布局發展,精品打造開發深度不夠
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建設有序推進,云陽龍缸、巫山小山峽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區品牌吸引力持續提升,豐都南天湖、巫溪紅池壩等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區加快建設,“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漸成趨勢,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疊加價值持續彰顯。但同時,旅游產品仍多數停留在“一日觀光游”層面,旅游服務鏈條延伸短,旅游消費帶動能力弱,普遍存在“一流的資源、二流的產品、三流的包裝、四流的體驗”等發展困境。
4. 特色農業品牌加快建設,規模化發展效應不顯著
特色農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生態農業、精品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發展態勢良好,奉節柑橘、豐都肉牛、巫山脆李、城口土雞、三峽魚、梁平柚等一批重點農業品牌市場影響力持續增強。但受地形地貌以及交通物流條件影響,渝東北三峽庫區農產品規模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設施農業、工廠農業、冷鏈物流等標準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存在諸多短板。
(三)重大平臺
渝東北片區各類園區平臺加快搭建,整合聯動發展局面初步顯現,要素集聚功能不斷增強。鐵公水多式聯運發展快速,對外開放通道平臺體系不斷完善。
1. 重大園區平臺總體偏少,功能布局仍需優化
渝東北片區初步形成以國家級萬州經開區和其他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為主的“1+11”園區支撐發展體系,具體如表2-8所示,除萬州區外,其余區縣工業園區實力較弱,面積大多不足10平方公里,且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平臺,整個片區對高新產業集聚能力不強。同時,多數園區沿交通干線、沿江布局,一區多園、一園多點特征顯著,園區內部、園區之間聯系不夠緊密,協同化、集中化、集約化態勢尚未形成,園區布局形態有待優化。此外,產學研聯動發展平臺謀劃不多,園區開發平臺層級有待提升。
表2-8 渝東北片區主要工業園區平臺

2. 創新創業平臺加快發展,創新能力總體偏弱
近年來,重慶三峽農科院、重慶綠色生態工程學院、萬州醫藥研究院、奉節臍橙研究所、三峽庫區水環境演變與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開街創谷等一批科研創新創業平臺快速發展。萬州區已培育發展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重點實驗室、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40余家,云陽、開州、梁平、忠縣等地創新創業平臺數量快速增長。但整體科技研發投入依然不足,2016年渝東北片區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僅占全市總量的6.2%,R&D人員僅占全市6.3%,R&D經費投入僅占區域GDP的0.55%,遠低于全國、全市整體水平。
3. 開放平臺載體加快建設,開放發展水平整體不高
依托公、鐵、水、空通道建設優勢,萬州區水運口岸、航空口岸、進境糧食指定口岸、豐都澳洲活牛進口基地等開放平臺功能不斷完善,萬州綜合保稅區、萬州物流園、云陽海關物流保稅倉等一批特色保稅物流平臺加快搭建。豐都水天坪港、忠縣新生港、奉節夔門港、云陽復興港等水運樞紐加快建設,巫山神女峰機場建成通航。但目前渝東北片區仍然缺乏國家級開放口岸,鐵水聯運接駁不便,保稅交易、跨境電商等開放型產業發展滯后,區域開放發展水平整體不高。
(四)資源環境
1. 地形地貌復雜,城鎮開發建設難度較大
渝東北片區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壩和臺地零星分布,城鎮連片開發、產業規模化開發等條件不足。區域內峽谷縱橫,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地質條件脆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城鎮建設、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布局、人口集聚等受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約束較大,節約集約開發要求較高。此外,區域內相對海拔高差達2723.7米,立體氣候明顯,具有建設高山避暑度假小鎮的天然優勢。
2. 生態資源豐富,資源產業化開發路徑創新滯后
渝東北片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長江水系遍布整個區域,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臨港經濟。大巴山、巫山等山脈貫穿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適宜栽種柑橘、茶葉等經濟作物,盛產大黃、連翹、等中藥材。片區已建立多個自然保護區,具體如表2-9所示,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市級自然保護區6個,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資源,為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同時,資源開發、城鎮建設受生態紅線約束較大,生態產業化路徑創新不足,導致生態資源向生態產業轉化速度慢、規模小。
表2-9 渝東北片區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區

3. 人文資源富集,內涵式聯動性開發水平不高
渝東北片區巴渝文化和三峽文化源遠流長,各區縣地方文化富有特色,如梁平的禪宗文化、豐都的鬼城文化、巫溪的巫文化、巫山的大溪文化、奉節的詩詞文化等久負盛名。截至2018年底,渝東北片區擁有2個5A級景區、17個4A級景區、15個3A級景區、21個2A級景區(表2-10)以及眾多小景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4項,發展文創產業、深化文旅融合具備良好基礎。但長期以來,該片區人文資源由“無形資源”向“有形產品”的轉化體系不健全,文旅融合開發品位不高、創新不足、內涵不新等矛盾突出,仍需深化區域旅游互補性、聯動性、差異性協作布局。
表2-10 渝東北片區文化旅游資源及A級以上自然景區

續表

續表

(五)交通現狀
目前,渝東北片區初步形成了港口、鐵路、公路、機場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的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但交通基礎設施整體滯后,內暢外聯交通格局尚未形成。
1. 對外互聯互通水平低,與周邊聯系不緊密
片區向西主要以達萬鐵路、達開萬高速、南大梁高速和G318國道與川東北地區相連;向西南主要以渝萬城際鐵路、渝宜高速、滬渝高速與渝西片區和主城片區相連;向東則主要以宜萬鐵路、萬利高速、渝宜高速和G318國道與鄂西地區相連;向北暫無高效現代的交通基礎設施與陜南地區相連,僅有幾條省道與其相通。總的來說,片區對外交通設施相對不足,且交通覆蓋區縣較少,使得城鎮發展與周邊地區缺乏聯系。
2. 內部交通設施分布不均衡,城鎮間經濟互動不強
片區內的交通基礎設施主要分布在萬州以南的區縣,萬州以北的區縣分布較少,忠縣、城口、開州、巫溪、巫山和奉節尚無鐵路設施。城口縣幾乎處于孤立狀態,僅有省道與周邊區縣互通聯系。此外,交通設施的滯后和分布不均,使得各區縣經濟聯系不夠緊密,如首位城市萬州對開州區、云陽縣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大,而對其他區縣幾乎沒有經濟輻射影響。
3. 交通設施以東西走向為主,南北走向通道建設不足
受大巴山、巫山—七曜山等山脈走向的影響,南北方向的交通設施建設難度較大,交通布局以東西走向為主,結果導致相同直線距離城鎮到中心城市(城區)的時間有所差異,受中心城市(城區)的輻射影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