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 馬杰
- 1905字
- 2020-05-13 15:22:37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能源礦產又稱為燃料礦產和礦物能源,屬于礦產資源的一種,賦存于地表或者地下,一般呈固態或者液態。它是由一定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富集物,這種物質能夠提供具有現實意義和潛在意義的能源價值。我國目前發現的能源礦產資源種類較為豐富,有將近12個類別:如固態資源——煤、石煤、油頁巖、可燃冰、鈾、釷、油砂、天然瀝青;液態資源——石油、地原(也有呈氣態的);氣態資源——天然氣、煤層氣等。我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在這些能源資源礦產中,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且具有悠久歷史的是石油、煤、天然氣和油頁巖4種,而煤層氣、油砂、天然瀝青這些能源都屬于新開發的一次能源。從20世紀開始,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帶動了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升。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在此期間又開發出了新型能源——核能和地熱礦產資源,主要有鈾、釷、地熱3種。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已經探明其儲存數量的礦產總共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石煤、鈾、釷、地熱8種類型。我國礦產資源中煤炭有5345處,其保有儲量達10025億噸,是居世界第3位的煤炭大國;石油資源儲量可觀,現有油區32個,其探明儲量達181.4億噸,而剩余探明可采儲量還有22.41億噸,居全球第11位;中國天然氣現有儲量約70萬億立方米,其剩余可采儲量達0.7060萬億立方米,排名21位;相比前三種常見能源,我國的鈾礦相對較少,其探明儲量在全球排名10位以后;地熱資源的特點是分布廣泛,在地表的淺范圍內就有等同于13711億噸標準煤的能量;另外,我國油頁巖現查明有64處,總保有儲量約315億噸;石煤現有93處,總保有儲量為42.56億噸。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國民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而人們對礦產資源越發依賴,需求量與日俱增,因此實現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和利用成為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前提。能源礦產在我們人類的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對現代社會的進步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40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能源礦產的開發利用,但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與壯大的同時,能源礦產的使用效率問題越發突出,如勘探的步伐明顯落后于開發利用的進程,違規開發、亂采濫挖現象嚴重,礦產資源開發的不合理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這些問題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無法逃避且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另外,能源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利用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因此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說,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具有實踐意義。
目前,中國能源礦產資源在開發及利用上表現出以下特征:
(1)礦產資源勘探步伐跟不上開發利用的速度。
礦產資源的勘探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而且存在很大的風險,從礦址的定位到對確定的礦產地的調查評價、普查、詳查,再到勘探提交可供開發的儲量,是一個極為艱苦的探索過程,而且成功率平均在5%以下。在這期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此低的成功率和艱難的勘探過程,使得我國礦產資源勘探的進程緩慢。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一直采用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極高,而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民經濟的發展越發依賴礦產資源的供給。上述一些現狀導致礦產資源在勘探與開發利用環節上出現步調不一致的局面。
(2)違規開發、亂采濫挖現象嚴重。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發方面就有“有水快流”的號召,這使得礦產資源被人們瘋狂地發掘和采挖。這個時候無論大小,全國各地的礦山和礦區都陸續被發掘,并出現了各種毫無章法的開采,這些行為嚴重浪費了礦產資源。由于不合理、不科學的開發方式,大量優質的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浪費,礦區環境也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另外,亂采濫挖還給安全生產帶來了巨大的隱患,由于沒有合乎規范的礦山開采設備,透水、瓦斯爆炸等礦難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威脅到國家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規模較小的違規開采不僅給那些正規的開采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也給大礦區的開采制造了障礙。
(3)礦產資源開發的不合理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對礦產資源的開發本身就是一項破壞性極大的工程,如果不加以合理開發,就會對當地的資源環境造成巨大破壞。而在全國范圍內,因礦產資源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情況不在少數,我國礦產資源的平均總回收率僅為30%~50%,絕大部分礦山的綜合利用率指數不到25%,對工業用礦廢渣的利用率也僅為29%,如此低的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勢必會造成我國礦產資源的浪費。在環境方面,礦產資源的開發嚴重地破壞了地表環境,損害了礦區周圍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惡性后果。開發時隨意堆積排放廢棄物,如礦山的廢石、產出的廢渣、排放的廢水等,既占用、破壞了耕地資源,又污染了當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