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十倍:散戶也可以學習的量化投資方法
- 金偉民
- 1065字
- 2020-05-08 10:27:49
第三節 量化選股:篩選法
在量化選股中,除了多因子排序外,還有多因子的篩選。如果把所有股票作為一個集合,那么篩選就是剔除某些條件的股票,再進行排序。一般而言,是先篩選后排序,因為如果排序得到了前10名股票,再用篩選,可能就不足10只股票了。關于篩選和排序怎樣結合,我們還是看個例子。
案例分析
我們還是用總市值排序,然后用銷售毛利率作為篩選的指標。銷售毛利率應該是一個價值投資的指標,銷售毛利率越高,那么帶來的利潤相對更高,如表2-5所示。
表2-5 基于銷售毛利率的小市值策略模型1

續表

從表2-5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哪天開始換股,除了2009年12月28日開始的換股策略,其他四個日期的都是在剔除了銷售毛利率小于24%~26%的時候,小市值策略超過了不剔除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說,在小市值策略上,我們加上了銷售毛利率的篩選條件,年化收益率會優于只用小市值策略。我們再來看看每個月、每年的表現是否還是這樣呢?把2009年12月25日到12月31日這5天不同日期起始換股的數據進行平均后就得到表2-6。
表2-6 基于銷售毛利率的小市值策略模型2

從近7年的數據中得到的年化收益率可以看出,整體來說,用銷售毛利來進行篩選還是有效的,特別是在最近三年。而2010、2012、2013這三年經過篩選收益率反而下降了,這也說明了很多條件的表現是有時效性的,沒有一個因子可以永遠有效。即使像現在A股第一有效的小市值因子,將來真的實行注冊制了,一定會失效的。如果不相信,就看看香港市場的小市值股票,遍地都是折價的小市值,而且還有幾天沒有成交量的。如果把現在A股市場最有效的小市值策略搬到香港市場,那會輸得連內褲都沒有。A股市場迎來注冊制后,小市值策略一定會失效,只不過我無法預知是哪一天。但我們也不能因為策略要失效就不用它,正確的態度是一邊使用,一邊觀察影響策略的這些因素的變化。
當然,也可以通過MA、MACD、KDJ等技術指標來選股,只是個股受人為因素影響太大,技術指標往往偏離,甚至個別主力通過騙線反技術指標,導致技術指標在個股上的有效性欠佳,但是在指數上還是有效的,下面還會提及。
總結
量化選股的因子有技術面和基本面兩大類,可以用排序或者篩選兩種方法進行單因子或者多因子組合。因為年化收益率、夏普比例、最大回撤等是非單峰函數,所以傳統的對分法、黃金分割法等都會失效。可以用計算機編程遍歷找到最佳值,但如果區域過大,因子過多,遍歷法的結果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天文數字。當然,將來也可以用人工智能的辦法,但這不是我們業余投資者可以完成的。對業余投資者而言,也可以用最土的方法——分段尋找,雖然不一定能找到最佳值,但找到次佳值,在業余投資中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