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核電社會接受度問題及政策研究
- 李際 康曉文 肖新建
- 1645字
- 2020-05-19 17:18:19
第二篇 國際經驗借鑒
不斷增長的能源供應壓力以及為調整能源結構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而產生的對清潔能源的迫切需求,是我國核電發展的動力所在,我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業都希望核電在應對上述挑戰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均希望核電能大力發展。正當全國上下對核電抱有更大希望并大力發展核電之際,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因地震引發海嘯等原因導致核電站發生大規模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福島核事故對領導、部分專家及公眾的沖擊是巨大的,公眾對核電安全的擔憂甚至恐懼日甚,少部分專家的擔心也在不斷增加,領導決策遲疑退縮,部分國家采取了“限核”“棄核”的能源政策,世界核電發展規模的預期也隨之下調(1)。我國也采取了各種因應措施:一方面,強化核電安全檢查,采取更全面、更嚴格的安全措施;另一方面,調整核電發展政策,放慢核電發展步伐,明確在“十二五”期間原則上不安排建設內陸核電站。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做出了停止建設核電站的決定(2)??梢姼u核事故前后,我國核電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核電安全問題成為影響我國核電決策的主要問題。公眾對核電的關注也更多地表現為對核電安全的擔憂。
核電安全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和理解,一是指核電本身的技術安全性;二是指公眾對核電安全的認知。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核電安全生產已經得到全面、系統、大幅度的提升,行業內以及相當廣泛的知識群體都基本認同“核電技術本身是安全的”這一結論。然而,公眾關注、認知和理解的核電安全性,不同于核電技術安全,公眾更關注“萬一”發生核事故以及對事故發生后不可預估的災難,公眾對核電事故的恐懼心理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因此,事實上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和信心,已然成為影響我國核電決策的重要因素,核電接受度問題有可能成為我國局部地區發展核電的最大障礙。
然而由于保障能源安全、發展清潔電力、治理大氣污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國家核心技術創新、提升國家技術及產業競爭力等諸多原因,我國不可能棄核。因此,提升公眾核電信心、增強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成為我國核電下一步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此外,公眾的接受度問題之重要,還在于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背景之特別。從社會發展背景來看,我國目前處于居民的環保意識覺醒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集中爆發期。因此,研究和考查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也具有社會心理學意義。
由于一些主要核電國家經歷了核電高速發展期以及核電事故之后的停滯期,主要核電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提振本國公眾的核電信心和增強核電接受度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經驗和教訓,這些值得我們當下核電發展遇上瓶頸時作為重要參考和借鑒,也成為我們研究和考察主要核電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始因。
在主要國家核電高速發展期,曾發生過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1世紀以來在全球核電復蘇浪潮中,又發生了福島核事故。主要核電國家在核電高速發展期的政策,以及三次核電事故期間的應對措施,尤其是在提升公眾核電信心和增強公眾核電接受度方面的應對措施和經驗,無疑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對指導我國增強公眾核電接受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本書研究的立論基礎。然而由于主要核電國家和我國的發展程度不一樣,所以我國增強公眾核電接受度的做法,還應有自己的特點。對于我國公眾核電接受度問題,我們將開辟專題進行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對主要核電國家的制度框架及組織體系進行考查,思考它們如何增進公眾對核電發展的信心、是如何增強公眾核電接受度的;二是研究常態下如何加強公眾對核電的科學認知和理解,如何將“核電是安全的”這一理念向公眾傳遞,如何提振公眾核電信心、維持和增強核電接受度;三是在重大事故應對中,研究如何避免公眾對核電的恐慌,如何恢復和重塑公眾核電信心、增強公眾的核電接受度。
(1) 國際能源署(IEA)在2011年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2011)“低核情景”中預測,全球2035年核能發電量比2011年下降15%,而同期的能源需求則上升3.1%。到2035年,核能發電比例將從目前(2011年)的13%下降到7%。
(2) 如2013年2月廣西北海市人大決定廣西北海市停止建設擬計劃的核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