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核電社會接受度問題及政策研究
- 李際 康曉文 肖新建
- 12字
- 2020-05-19 17:18:19
第二章 群體性事件研究方法
一、群體性事件問題研究綜述
為了更好地了解核電項目群體事件的有關特點,為實際案例分析提供方法借鑒及理論基礎,需要對當前群體事件的有關研究進行總結闡述。
群體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起,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通過規模性聚集、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動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發泄不滿制造影響,從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的各種事件。從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群體事件既包括現實社會中的群體事件(即群體性事件),又包括虛擬社區中的群體事件(即網絡輿情事件),兩者相互交織。由于群體事件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都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我國內地已出版與群體性事件直接相關的學術著作17部,發表論文600多篇。
下面首先將從引發原因與演變機制兩個方面對當前的研究結果展開綜述。此外,由于核電項目具有明顯的鄰避設施特征,將對這一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專門進行歸納闡述。
(一)引發原因
當前對群體事件引發原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宏觀社會背景、微觀誘發因素兩個層面,其中前者主要針對當前社會群體事件多發、頻發的現象,對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背景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后者則從具體的群體事件案例出發,研究實際誘發群體事件的各類因素。
1.宏觀社會背景層面
(1)社會變動導致不穩定因素增多
群體性事件的多發、頻發,其根源根植于當前社會產生劇烈變化這一時代背景,美國學者亨廷頓(1989)指出,現代化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不穩定。國際社會的經驗表明,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均GDP從1000美元過渡到3000美元的階段,往往是原有社會結構受到挑戰、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的時期:經濟失調、社會失序、道德失范等。而當前中國恰恰處于這樣一個高速轉型期。聶軍(2011)把當前社會的變遷總結為4個方面: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
這些變化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是實現新的穩定的條件,但另一方面,這些變動又是產生不穩定的原因。在變化的過程中,舊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又尚未建立完善,兩者間的空隙便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方江山(2000)通過對轉型期中國農村利益格局調整的研究,指出當原有制度結構出現失衡、農民無法從中獲取利益,或利益受到損害與威脅時,就會出現非制度的參與行為。而群體事件恰恰就是非制度政治參與行為的重要形式。邵東(2008)認為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社會控制機制失去了基礎,利益群體的多元化引起競爭和沖突,非主流價值觀的大量涌現讓民眾無所適從,從而引發社會問題甚至某些群體不規則行為現象的出現,即群體性事件。
(2)社會發展使得民眾意識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復雜化。邵東(2008)認為,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經濟上的平等參與和競爭,進一步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要求平等和民主化。而當前的社會管理方式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民眾日益增長的民主意識不相適應,是群體事件頻發的一大社會背景。劉英杰(2001)提到,在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提高、參政議政意識增強的背景下,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民主政治進程存在的薄弱環節便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社會發展對民眾意識提高的促進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民眾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公平意識和發展意識等多個方面的不斷樹立和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民眾的生存層面問題得以解決,因而產生了更多的期望和利益追求。這種期望和追求,使得“個人開始關心政府能否保護自己的利益,能否把社會利益公平分配,能否恰當地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柳建文,2010),因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希望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影響政府決策。這種意愿在體制內訴求表達渠道不成熟、不完善、不暢通的情況下,便形成了群體性事件多發的土壤。
(3)政府工作失當導致民怨積累
與民眾不斷提高的意識相對應的是政府在體制建設、項目決策等方面的一系列行為不當,兩者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民怨積累,從而引發社會動蕩。例如,有學者(聶軍,2011)提出,仇官、仇富、仇不公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普遍共識,在群體事件中,諸如“城管打人”“領導親屬違法”“官商勾結”等象征性的話語屢屢出現,便是這種共識的體現??梢钥闯?,這些共識或多或少都和政府長期的工作失當有關。正是這些政府工作失當造成的民怨積累,成了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基礎。
西方的政治系統理論(伊斯頓,1999)認為,一旦大多數的社會成員認為他們已無法影響當局并由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他們就很可能感到有必要轉而訴諸嚴厲的手段。徐光有(2011)也提出,在當前社會中存在著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弱勢群體范疇化的問題,即所謂的“官民對立”“利益受損者在心理層面上形成了兩個群體,我和我們是被欺壓的群體,即我們的命運有相同的一方面;他們掌握著資本和權力者是欺壓我們的群體”。
也有學者(畢雁英等,2011)對政府的工作失當進行了歸納,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其一是發展評價標準定位錯誤,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以GDP為首要追求目標而忽略了民眾的其他訴求;其二是有些政府相關機構等形同虛設,如人大代表被視為“橡皮圖章”,環保部門在企業污染監督中也未能發揮作用;其三是政府腐敗甚至官商勾結等行為,使得民眾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甚至產生了強烈的敵意。這些不滿情緒在群體事件尚未發生時更多以隱性的狀態存在,一旦爆發便凸顯成顯性狀態,產生集中和激烈的社會影響。
(4)網絡發展帶來組織動員便利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引用,越來越多群體事件的發展都和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有學者(彭知輝,2008)總結了網絡有利于促進群體事件發展的幾大特征:一是流言廣泛傳播,難以實施有效控制;二是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三是信息交流呈現出非理性化、群體化的傾向。而荀瑤(2010)則總結了網絡輿情的兩個值得關注的特點:一是群體極化,即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二是輿情對抗,即網絡輿情更易出現與主流輿情對抗的傾向。這些特征都使得網絡輿情對群體性事件的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網絡輿情對群體性事件的影響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楊久華,2009):一是利益受損集體或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醞釀、發動群體事件;二是網絡輿論的激化引發了群體事件的爆發;三是網絡謠言等因素使得已有的群體性事件惡化乃至失控。這些都可以歸結為網絡發展對于群體性事件組織動員上的便利。同時,由于網絡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政府對于網絡的監管、調控等機制的建設顯得尤為滯后,這種矛盾也是群體性事件多發、頻發的現實原因之一。
2.微觀誘發因素層面
(1)民眾利益受損
具體到任一群體事件案例,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都是由民眾利益受到損失而造成的。有學者(朱力,2009)把群體事件的引發過程歸納為“沖突源—導致主體利益受損—主體挫折感產生—否定性言語產生—否定性行為產生”的形式。可以看到,其中民眾利益受損是主要起因。張百杰(2011)對民眾受到的損失的類型進行了歸納,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權受損、社會經濟權利受損、政治權利受損、獲得救濟的權利受損等類型。民眾利益受損是民眾參與群體事件的根本動力,如何切實解決這一問題,也成了解決措施的核心所在。
針對群體性事件,Klansermans等(1997,2002)提出了社會抗爭模型,該模型認為相對剝奪是民眾利益受損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因素。該模式認為相對剝奪是指與參照群體相比處于不利地位的個體對自身不利地位的感知。相對剝奪是一種被剝奪的主觀感受,其產生取決于個體的社會比較,在客觀上被剝奪的現實并非相對剝奪的必要條件。群體認同、集體效能也在模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賈留戰(2011)認為社會比較在相對剝奪中起到核心作用,可比較的對象有多種,如經濟收入、幸福感、生活水平、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等。張書維(2009)通過對地震災區居民的調查,認為相對剝奪受到正當性、可行性、責任性、群體支持等前因的影響,隨后其又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實驗(2010),認為長期的相對剝奪易引發成員的集群行為,而集群認同感在其中起到了調節的作用。
(2)合理渠道受阻
民眾利益受損是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基礎,但并不是所有的民眾利益受損都必然導致群體性事件的出現。于建嶸(2009)認為,在一般的維權活動中,維權者的第一訴求往往是尋求包括對話、談判、司法行政調解等在內的體制性解決渠道,如信訪、上訪等行為便是實際的例子。但當這些方式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民眾的心理便會產生變化,可能會采取破壞公共秩序乃至暴力對抗等方式來謀求自身訴求的解決。張百杰(2011)發現,當前中國群體性事件中的群體大多經歷了受損利益群體的成員自組織的過程,而不是依托于原有的組織來進行群體性事件的發動。這是因為受損群體求助于群體性事件,往往是在原有的社會組織無法滿足其訴求愿望之后,此時受損群體對原有的社會組織已經失去了信任。
由于合理的利益訴求表達和情感宣泄渠道受阻,民眾得到的不僅是關于自己的問題的不公平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于當前政治體系的認識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產生心理上的不滿、怨恨等抵觸情緒。進一步地,這種情緒更容易導致具有攻擊性的行為,當合理渠道堵塞成為普遍現象時,這種心理影響的對象便不再是個體而是特定的社會群體,從而為沖突的產生埋下了種子。
(3)政府處置不當
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并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如果政府處置得當,相當一部分群體性事件便有可能在事件初期得以解決,而不至于對社會產生較大的破壞??上У氖?,由于體制建設的不足,以及政府人員觀念滯后于現實解決群體性事件的需要,在群體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出現了不少處置不當的問題。有學者(李其原,2013)將行政執法部門的粗糙執法、以規代法、強力執法等行為作為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導火索。
不少研究中都提到了政府的處置不當問題,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強力執法,違反了慎用警力的原則,把民眾視作敵人看待,激起了較多的民怨;二是掩蓋信息,在決策過程中采取“暗箱操作”等方式,以“維護社會穩定”為由封鎖信息,引起民眾的猜測、懷疑;三是法不責眾,在涉及群體性事件時,由于成本過高或影響過大,部分違法或背德行為被免于追究責任;四是違規允諾,在面對群體性事件時過分追求“社會穩定”,未經正規程序解決問題,使民眾產生“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全解決”的想法。
實際上,從表面上看(王戰軍,2006),高壓強權處置和違規允諾民眾要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置思路,但其實它們都有共同的處置不當的根源,即沒有做到依法處置相關事件。只有做到完善法律體制建設,并做到依法處理,才能避免群體性事件的惡性化發展。
此外,境內外勢力刻意引發群體性事件破壞社會穩定等原因也有提及。
(二)演變機制
群體性事件根據具體條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其演變機制往往有一定的共同特點。有研究(許瀟赟,2012)將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劃分為潛伏階段(醞釀、積累)、發生階段(激化、爆發)、平息階段。而對于網絡輿情事件這一群體性事件的虛擬形式,也有研究(史波,2010)將其劃分為形成階段、發展階段、終結階段這幾個階段??梢园l現,不管是何種群體性事件,大體都遵循“潛伏—發展—平息”的三階段模式。在潛伏階段,引發事件的各種矛盾要素已經產生,但還處于隱性狀態,并沒有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隨著這些要素的積累,由于導火索的作用而爆發,事件進入發展階段;進入發展階段的事件得到了政府的較大關注,在各方博弈后得以解決,事件因此進入平息階段。其中不同的文獻也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了群體事件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群體交互視角
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張百杰,2009),群體性事件本質上是一個國家、基層干部、抗爭者之間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利益博弈的過程。在博弈論模型中,參與博弈的主體包括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抗爭者,國家、基層政權等權力機構,開發商、基層干部等利益相關者。不同主體根據自己的利益采用合作或不合作的策略,這種群體交互便推動了群體性事件的演化。
有學者(史波,2010)也在其研究中指出,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往往并不是平穩的,而是表現為波浪式的運動形態。這種運動形態的出現,是由危機事件驅動、政府危機管理、媒體傳播報道引起的。張華(2010)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中也指出,政府、企業、民眾作為事件中不同的利益主體,其價值利益之間的沖突為產生群體性事件的深層次原因。
2.民眾參與視角
在以事件參與主體進行的各種劃分中,民眾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實際上,群體性事件中參與者成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隨著網絡的發展,甚至有時會存在與事件完全沒有利益關系的人也參與其中的現象。因此,考察民眾在事件演化過程中如何參與,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社會動員理論(周松青,2012)把事件吸納民眾參與的過程分為前置動員和運動動員兩個部分。前者將少數人的受損曝光出來,獲得了解這一事件的人們的同情,促使這些人從道義上和行動上提供幫助,從而達到動員人們參加抗爭行動或提供道義支持的目標;后者指群體性事件行動過程中,群體性事件行為對周圍人群產生影響,使他們從旁觀者演變為行動者,使事態升級。
此外,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過程中,意見領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學者(王國華,2011)對其進行研究并作了一定的歸納,將其分為公共知識分子、專業領域知識分子、信息優勢者等幾種類型。在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意見領袖的組成也有所不同,如在發生階段,草根意見領袖成為輿情發散和發展的主要構成,而進入發展階段,專家、學者便逐漸加入到意見領袖群體中,起到引導事件發展的作用。
3.政府處置視角
群體性事件的另一主體為政府,政府的處置方式極大地影響了事件的走向。有學者(黃豁,2007)認為當前我國政府處置具有“體制性遲鈍”的問題,事件的演化表現為“起因很小—基層反應遲鈍—事態升級爆發—基層無法控制—震驚高層—迅速處置—事態平息”的模式。
在這種演化模式下,雖然事件最后得到了解決,但民眾并沒有對通過體制內合理渠道解決問題增加信心,甚至并沒有增加對政府的信任,反而形成了“一鬧就靈”的解決思路,無疑成了未來群體性事件多發、頻發的禍根。
4.信息傳播視角
除不同群體以外,了解群體事件中信息的形成、傳播、變異機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學者史波(2010)認為群體事件中,輿情的形成經歷了“突發事件—事件信息—個體態度意見形成與發布—意見匯聚—社群內各種意見交流碰撞—意見綜合—網絡輿情形成—廣泛傳播”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意見不斷匯聚,最終形成社會輿情,對社會產生影響乃至對政府施壓。但認知失調理論指出,當一個人同時持有兩種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認知時,便會處于不協調的緊張狀態,故會努力減少它以達到認知上的協調。因此在輿情的傳播過程中,存在異化、同化、簡化等變異機制,使得信息往往不能得到真實的傳播,謠言由此產生,并成為推動群體性事件惡性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有學者(于建嶸,2009)指出:“一些謠言和小道消息,尤其是弱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消息在人群中普遍傳開時,會對人群的聚集和行動起到催化作用,并促使群情激憤,情緒高昂。”
有學者(陳潭,2009)介紹了謠言心理學中謠言基本規律公式R=ia,其中,R(Rumor)指謠言,i(Important)指重要性,a(Ambiguous)指曖昧性。信息對于受眾越重要,曖昧性越強,就越容易產生謠言。由此可以看出,要避免謠言產生不良影響,信息公開、減少信息的曖昧性是最佳途徑,一味地掩蓋信息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5.心理機制視角
對于群體性事件中的個體而言,了解其心理的發展機制,對于預測事件的發展、預防事件的惡化有重要的意義。心理學上認為人的態度可以分為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層次,有學者對民眾的心理機制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有學者(于建嶸,2009)描述了參與者在群體形成的氣氛中逐漸變得情緒化的過程,“個人行為受到群體情緒變化的影響,由最初的自制和理智逐步走向失控和狂熱。在泄憤性沖突中,作為旁觀者的非直接利益相關者由于與當事者發生感情共鳴,因而客觀上起到了惡化事件發展的作用”。也有研究(陳美榮,2013)對社會心理因素進行了分析,將參與者的心理分為正當心理、仗義心理、看客心理、發泄心理、表現心理、趁火打劫心理、報復社會心理7類,并認為社會不公平感、社會不信任感、失望無助感、社會怨憤心理是群體性事件的心理基礎。而在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過程中,參與者的心理往往遵循“情緒激發(開端)—情緒感染(發展)—情緒爆發(高潮并結束)”的發展模式。孫靜(2013)則提出了群體性事件的情感認知機制,認為情感記憶、內隱認知、認知原型等社會結構性因素持續作用下的產物,才是群體性事件的心理基礎。
(三)鄰避型群體性事件
1.概念特征
鄰避現象是指鄰避設施外圍民眾反對其建設的一種現象。對于鄰避設施有不同的定義,臺灣學者李永展(1998)將其定義為“會產生負的外部效果導致令人厭惡的設施”,翁久惠(1993)則采用“服務于廣大地區民眾或為特定的經濟目標,但卻對居民健康與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的設施”這一定義。但不管采用何種定義,鄰避設施都包括兩個顯著的特征,其一是具有負外部性,即會對周邊民眾產生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可以包括許多方面,如學者管在高(2010)將其分為環境污染、社區形象、房產貶值、不確定性憂慮四類。其二是利益和成分不均衡分配。鄰避設施帶來的收益往往是屬于大范圍人群的,但是環境和經濟的成本則集中在特定人群,由此造成成本和效益不對稱,從而引發不公平現象。
核電項目具有一定的事故風險,容易對周邊民眾造成心理影響;同時其收益范圍較廣,而成本則較為集中,因此是一種典型的鄰避設施。對于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研究(鐘其,2009)認為,環境群體性事件分為反應性和預防性兩類,后者指對可能產生的污染而進行的抵制性事件,核電項目引發社會矛盾主要發生在項目籌建、在建階段,一般屬于預防性環境群體性事件。
因此,鄰避型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對解決核電項目群體性事件有著重大的意義。有研究(郭巍青,2011)將風險認知作為鄰避沖突的核心特征,認為鄰避設施存在風險是民眾反抗的因由,鄰避沖突的化解機制也應該指向風險削減。下面將鄰避型群體性事件的特征研究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研究,即事件引發要素和解決難度根源兩個部分,前者指鄰避沖突特別容易發展為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后者指鄰避型群體性事件往往難以解決的根源。
2.事件引發因素
(1)關乎民眾切身利益
鄰避沖突對民眾往往具有極強的社會動員性,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不管是環境污染、社區形象、房價貶值還是不確定性的憂慮,都和民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受影響的民眾具有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動力。
(2)利益與成本不均衡分配
鄰避設施的第二個特征,即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導致了民眾的不平衡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大多數時候并不是反對“項目的建設”,而是反對項目建設在自己家附近。這種心理符合相對剝奪的相關特征,因此也是民眾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動力之一。
(3)受影響范圍集中
鄰避型群體性事件還有一個特殊性就在于,這些負外部性的承擔者往往存在于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彼此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往往具有較高的群體認同,因此容易形成群體性事件。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按照住址進行逐一動員,在這種情況下,不愿意參加行動的人更容易被孤立,因此,矛盾更容易激化。
(4)環保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當前環保問題受到民眾的廣泛關注,因此,涉及環境問題的鄰避型群體性事件通過網絡等渠道的傳播,更容易得到非利益相關者的關注。這種來自外圍的支持,也會起到推動事件發展的作用。
3.解決難度根源
(1)體制內解決途徑受阻
當前鄰避沖突解決的首要難點在于難以找到合適的體制內解決途徑。由于鄰避設施的興建在矛盾爆發時往往已經通過政府的審批和環保評估,在這類審批體制中缺乏民眾參與成分的情況下,居民難以通過司法渠道來解決問題(管在高,2010)。
有研究(何艷玲,2009)顯示,如果沒有公開的鄰避設施選址過程,居民在得知鄰避設施在其社區的興建時一般處于無心理準備的情況。此時其第一反應必然是詫異和憤怒,這種極端的情緒性反應很快就會使得各方進行理性協商和溝通的機會被關閑,埋下互不信任的隱患。
(2)政府和企業難以被信任
鄰避沖突的兩個主體,即政府和企業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在鄰避沖突中往往都得不到民眾的信任。
對于政府而言,盲目追求GDP而忽略民眾和環境的利益依然是當前不少地方政府的執政方針。在這種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政府對于環保工作一貫都采取漠視的態度——審批不嚴格、法制建設滯后、執法部門形同虛設。這些行為都增加了居民對政府日后能否控制鄰避設施風險的不信任,從而引發了民眾的反對。
企業方面,由于存在許多化工項目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環境污染的先例,許多鄰避設施所涉及的企業社會責任形象不佳,民眾無法相信企業能為社區帶來好處,同樣加大了問題的解決難度。
(3)涉及專業知識,解釋不易
鄰避問題本身的特點也成了解決問題的阻礙。在很多情況下,鄰避沖突涉及的爭議都是帶有相當專業性質的環保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鄰避設施所在地區的居民對于這類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產生的概率、危險可能的程度,以及避免受到威脅的方法等問題往往處于缺乏了解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科普工作、讓民眾切實對鄰避設施擁有信心便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4)涉及利益多,影響范圍廣
鄰避沖突涉及利益種類多,既有房價下跌、拆遷補償等經濟性的擔憂,也有身體健康、未來發展等長遠的顧慮。在這種情況下,以往單一的經濟補償手段未必能夠完全解決問題。此外,鄰避沖突還有可能具有跨區域性。鄰避設施的影響局限在一定范圍內,但這種局限往往不是由于行政規劃造成的,而是和水流、風向等息息相關。因此,解決這些沖突往往涉及跨區域的政府間的管理協調。當前此類管理協調機制的不足,也是解決鄰避型群體性事件的阻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