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方法與調查過程

(一)調查階段及使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獻研究、統計調查、實地研究(包括實地觀察、深度訪談和小組座談、個案研究、網絡觀察)等多種方法,將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將國內研究與國外研究相比較,采用社會學、傳播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和原理,對公眾核電接受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1.文獻研究

通過對國內外核電事件案例進行收集,并借助與核電接受度相關的研究成果整理,了解及掌握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各類群體對核電認知的現狀及其經濟社會基礎,歸納總結主要核電國家增強公眾對核電信心的經驗和教訓,比較和借鑒國內外化解矛盾的成功經驗,反思當前我國政府和企業在處理重大核電事故中與公眾相關問題方面的做法,為推動科學和理性認識核電安全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參考。

在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本書梳理了主要核電國家如何提升公眾對核電科學的理解、核電的安全理念如何向公眾傳遞、平時如何維持公眾對核電的信心、制度上如何確保公眾的核電信心、管理上如何增強公眾的核電信心等一系列問題,并為提升我國民眾的核電接受度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在這一階段,課題組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對美國、歐盟和法國、韓國等主要核電國家的核電管理體系、組織機構、維持公眾核電接受度行動、制度設計等資料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對三哩島、切爾諾貝利、福島核事故之后政府和企業的行動等文獻資料進行了篩選和歸納;并借鑒了其他研究單位關于后福島時代提升核電接受度的策略與行動研究,形成了《核電接受度相關研究綜述》《群體事件及網絡輿情事件研究綜述》《風險溝通研究綜述》等一系列研究綜述和資料匯編,并有效地充實到對我國公眾核電接受度提升策略研究的報告中來。

2.觀察與訪談

專家訪談及座談。課題組對核電集團的領導及專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核能行業協會專家等進行了訪談和座談,就福島核事故、內陸核電的安全性和環境影響、核能風險的公眾認知、各地區核電實際發展情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國內外核電發展的前沿信息、公眾對核能風險的認知特點、風險溝通方面的經驗教訓等一系列問題獲得了重要認識,為前期文獻工作的吸收整理及后續調查工作的有序開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典型公眾事件研究。結合近年來頗受關注的若干核電項目或化工項目引起的群體性事件,課題組與中核核信息院、江門市委宣傳部、江西省能源研究會等部門的專家進行了座談,梳理了該類事件發生、發展的演化特征和規律、經驗與教訓,并從國外重大核電事故期間及之后政府和企業在處理核電與公眾相關問題的做法中汲取養分。同時,采用網絡觀察的方法,歸納群體性事件醞釀、聚集與擴大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對類似事件背后的邏輯和發生機制進行考察,以期得出可推廣性的結論。

實地調研。2013年7月底,課題組對江西彭澤核電站周邊的江西彭澤縣及安徽望江縣、東至縣進行了調研,實地進行了居民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與當地縣鄉(鎮)村(居委會)各級政府或組織進行了座談與問卷調查。在實地調研前后,調研組也查閱了較多的文獻資料對彭澤核電站存在的爭議問題進行系統梳理,以期撥開表面紛亂的爭議,探究事件發生的背后真實原因,有利于地方政府、居民及企業基于理性、多贏的前提作選擇參考,更有利于行業管理部門在重大民意表達中對同類事件決策進行參考。實地調研所獲得的切身感知,為我們整理和挖掘文獻資料和統計數據提供了重要的解釋工具。

此外,課題組還通過參加一系列的核電相關會議,進行公眾宣傳與教育研究。了解各地核電站宣傳教育、溝通推廣工作的經驗,找到不足或啟發,結合核電接受度的影響因素,提出切實可行且有針對性的后續建議。

3.統計調查

本書通過科學抽樣的方法獲得調查對象,采用實地紙質問卷和網絡電子問卷相結合的方式獲得公眾數據,利用描述性統計、相關關系分析、回歸分析等數據挖掘手段,了解各地民眾對核電安全的看法、憂慮、訴求的現狀,特別是利用社會屬性區分不同的群體,有針對性地找到影響各類群體核電接受度的顯著因素,以及具體的影響路徑,找到有效提升公眾核電接受度的渠道和方法。

具體抽樣方法、問卷設置及數據分析手段如下。

(二)抽樣方法及樣本說明

1.抽樣過程

本書采用抽樣調查方法,通過科學、可行的抽樣方法,保證調查結果準確反映事實,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調查問卷方式主要采取線上網頁問卷及線下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線上問卷方面,針對不同群體,分區域、分行業對遴選樣本發出郵件邀請,邀請作答。同時,兼顧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類型、體制內外、收入水平、政治面貌等屬性,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進行網絡電子問卷投放,共收回546份有效問卷。同時針對部分“核電站周邊居民”無法上網的情況,專門設計紙質問卷,并進行實地發放。考慮到核電站在地理位置上比較偏僻,周邊居民可能在問卷理解和上網操作上存在困難,課題組在安徽、江西等地的實地考察過程中共獲得210份有效問卷,其中165人系核電廠周邊居民(78.6%)、78人系大型用電企業人員(37.1%)、75人為公職人員(35.7%)、57人為核電人才(27.1%)(1),并將填答后的原始問卷帶回課題組統一處理。

2.樣本代表性

在全部756份有效問卷當中,男性占57.3%,女性占42.7%,具有較強的性別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此前調查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不足。樣本平均年齡為35.5歲,年齡分布大致均衡(2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17.4%,73%的樣本年齡在40歲以下,55歲以上的老人僅占5.3%)。

從地域上看,樣本的戶口所在地覆蓋了直轄市(21.2%)、省會城市(22.2%)、地級市(9.1%)、縣城(13.1%)、鄉鎮(9.8%)、農村(24.6%)各種類型。考慮到我國已建、在建、籌建核電站的分布情況,并著重關注核電項目受阻地區或已建電站地區的公眾接受度,樣本覆蓋了東部、中部、西部3個地區27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東部省份(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占57.2%;中部省份(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占35.6%;西部省份(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新疆、廣西)占7.2%。

在其他社會屬性方面,大專及本科的樣本占據了大多數(68.7%),僅有23.5%在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網絡樣本庫的特點已經決定了被調查者中的大部分都具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就政治面貌而言,樣本中黨員、共青團員和群眾的比例大致為7∶4∶8。另外,樣本職業類型和單位性質分布較廣,體制內(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國有事業單位)占37.3%,體制外(集體、私營、民營企事業單位、個體經營、三資企業、其他類型)占62.7%。

平均月收入在1000~3500元的樣本比例最高(28.2%),低收入人群(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數量較少,其他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的人數大致相當。從投資方案的題目來看,大多數樣本(78.8%)的風險偏好都為中等或者偏低。

在信息獲得的渠道方面,人們對核電知識的常規性了解主要依賴于廣播、電視、門戶網站、報紙、雜志、書籍,而在突發事件(如福島核事故)來臨的時候,更具時效性的報紙、廣播、電視的地位上升,同時,門戶網站和社交網絡等渠道的作用顯著上升。“QQ”“微博”和“微信”排在公眾使用網絡平臺或聊天工具的前3位。其中,76.2%的被訪者都開通了微博,且64.9%的人擁有50名以上的粉絲,66.3%的人關注的人數在50人以上。大致可以判斷,這些微博用戶中大概有2/3為活躍用戶。在使用這些聊天工具或網絡平臺的時候,公眾除了有“和朋友交流聯系”的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兩點目的就在于“了解時事新聞”和“學習新知識”,這與前面所說的獲得核電知識、關注核電事件相符合。

總體上看,該樣本保證了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不同職業、不同居住環境(城鄉)、不同身份特征(體制內或體制外、黨員或非黨員)、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們能夠在其中有大致均衡的體現,具有較高的對全體公眾的代表性。該樣本所呈現出的對于核電的態度,以及根據該樣本數據所分析得出的核電接受度的影響因素,具有較高的推廣性和參照價值。

(三)問卷說明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在2011年核電接受度調研問卷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次修改,并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挖掘此前研究分析盲點的情況下增加了對“風險偏好”(如A11)、“互聯網”“新媒體”(如B4—B6)等前沿問題的測量。同時,根據分析需要,整合了一部分量表,并引入了更多的與核電主客觀認知水平(如C4)、環境效益認知(如F2)、權益保障預期(如D5)等相關的陳述和問題,最終形成了實際發放和上線使用的問卷版本。

1.問卷內容

問卷共設計有5個部分:A部分為個人基本情況,B部分為信息獲取及其方式,C部分為核電認知水平,D部分為公眾對核電的態度,E部分為公眾對核電安全的評價,F部分為公眾核電利益偏好。綜合來看,本問卷主要考察調查對象以下一些方面的信息和態度。

(1)被訪者的基本信息和社會屬性(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籍貫、教育水平、政治面貌、職業、單位類型、月收入、風險偏好、網絡使用情況等),并借以區分受調查公眾的群體類型,同時作為自變量與核電接受度等因變量進行交互統計分析。

(2)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也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其中既包括公眾對核電的整體態度(D1),也包括以累加量表D2來對核電接受度進行量化運算,對其使用詳見本書中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交互分析。

(3)公眾對核電的整體印象,是本研究分析核電接受度時的背景信息。包括公眾提到核電站時的首位聯想(B1),對于核電站最關心的問題(C3)等。

(4)公眾對核電的認知程度。一方面,是從4個角度(核電、核輻射、核泄漏、核武器)測量受訪者對自身核電認識水平的主觀判斷(如C1);另一方面,是考察受訪者對幾個核電相關概念的了解程度(如C4),既體現當前核電科普工作的成效,又可以考察公眾對核電的客觀認知水平。主客觀認知水平及二者之間的認知偏差與核電支持度的關系是本書第八章的內容。

(5)公眾對核電經濟價值的認知。問卷采用一組問題(C2a、C2g、C2h)來測量公眾眼中的核電對于國家進步、經濟發展和微觀收益等方面的意義,以各題目得分的均值來判斷公眾對核電經濟價值的認知。

(6)公眾對核電環境價值的認知。問卷采用一組問題(C2b、F2a、F2b、F2d)得分均值來測量公眾眼中的核電環境價值。通過環境價值、經濟價值與核電接受度之間的關系測算,來考察這兩個因素對核電接受度的影響。

(7)公眾對核電風險的承擔偏好。問卷中的E4e和F2e兩項陳述目的在于考察公眾對核電的風險形成認知后,他們根據“風險—利益”平衡來選擇是否接受核電。該項與核電接受度之間的關系討論,見本書第八章的內容。

(8)公眾對于核電站安全的評價。問卷通過C2d、E4c、E4f這三項陳述的態度來反映民眾對核電安全性和可控性的憂慮;用C2c、E4a、F2f來反映民眾所認知的核電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以此6項得分的均值作為“核電安全憂慮”變量,用于衡量民眾對于核電安全性的評價,并借助E2、E3兩道題來了解公眾當前對核電站憂慮與信心的主要來源是什么。進而找到當前公眾心中安全感缺失的短板,做到對癥下藥。

(9)公眾的權益保障預期。公眾的“權益保障預期”由一份總加量表(D5)測量,此量表中的4個問題分別詢問公眾對核電建設的科學性、核電應急的及時性、核電事件的公開性、核電決策的民主性這4個方面的認同程度。具體測算方法及其與核電接受度的關系,詳見本書第八章。

(10)核電信息傳播渠道及其取信程度。問卷通過D4的量表來了解民眾對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采用了5個話題,包括兩個非核話題和3個核相關話題,共涉及7類信息渠道。具體測算方式及其與核電接受度的關系,詳見本書第八章。

(11)分類子題庫。為研究四類群體的核電態度異同,對特定群體的特定問題進行探究,特別增設了針對大型用電企業的工作人員、核電站周邊居民、核電工作者及核電專業學研人員、公職人員等四類群體的子題庫(為問卷中的G、H、I、J部分)。

2.信度和效度

由于本次調查中有相當數量的問卷來自網上樣本,無法直接面對被調查對象,相對開放的網絡環境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干擾,為此,在問卷設計中運用了多種方法,以確保在這些客觀條件下問卷測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是增加題目數量,延長問卷長度。問卷主體部分有6個子部分,每個部分有多個小題,確保測量內容涵蓋核電態度的多個方面。較長的問卷使那些抽樣之外的、出于偶然填答問卷的無關人員中途放棄,把上述偶然因素剔除在樣本收集之外,從統計學上講,即進行了初步的噪聲剔除。

二是同一內容用不同位置提問。問卷將相關的測試題目設在不同位置、采用不同方式提問,通過檢測相關性,排除掉較低信度樣本——如問卷內容所示,對經濟價值認知、環境價值認知、核電安全憂慮等內容的測度,都由處在不同部分的題項共同支撐。

三是采用多種方式增強問卷的趣味性,吸引填答者持續作答。如以“星條”的形式進行打分,以色條進行打分,提高了問卷的吸引力。

四是采用多種量表對填答者的主觀感受、評價、態度進行測量。問卷中使用了總加量表、累加量表、語義差異量表3種量表,通過設計多項測量內容,保證了測量的效度。

(四)分析方法

1.描述性統計分析

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一方面展現樣本的基本構成和各群體特征;另一方面,分析民眾當中的不同利益群體對核電的態度差異和強弱。

2.相關關系分析

通過相關關系分析,可以找到不同變量之間的關聯是否存在以及關聯的強弱。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之間建立聯系,而非孤立地對核電接受度進行分析。如公眾的權益保障預期與核電接受度之間是否有關聯,公眾對某種傳播渠道的信任程度與核電安全憂慮之間是否有關聯,等等。

3.回歸分析

在找到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之后,我們還需要通過回歸分析來確定一個變量與另一個(或一組)變量之間更加明確的關系。第一,找到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即確定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劃分。第二,確定自變量對因變量施加影響的強度究竟有多大(即回歸系數)。第三,在若干自變量(如核電接受度的影響因素)當中找到對因變量(核電接受度)影響最大的一個或幾個,從而找到提升核電接受度的關鍵途徑。

當然,回歸分析的問題在于對數據的要求較高,需要完整的變量結構和規律的數據采集,難以容忍自變量的測量誤差。

4.結構方程模型

相比之下,結構方程模型對數據的要求相對較低,允許測量誤差;可將多個因變量納入模型,并確定變量間交互復雜的因果關系;不僅可以測度變量間的直接影響,也可以考察間接影響;同時估計變量間的關系結構和關系參數;并且可以替代回歸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多種方法——特別適用于本研究對復雜現象中所包含的變量群的考察和研判。因此,本研究在數據分析中借助AMOS軟件,對一些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采用了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圖1-4為例)。

圖1-4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5.群體聚類分析

本課題根據研究核電接受度時最重要的兩個變量(“核電接受度”和“權益保障預期”),對全體樣本進行了細致的社會屬性分類,可以大致將接受調查的公眾分為6類群體,并以此構成“2013年公眾群體分類全景圖”。

此種分析方法區別于以往研究中將“公眾”的概念泛化、看作同質化群體的做法,基于調查對象社會屬性的群體類別分析,注重群體性差異,實現了對不同群體的細化分析,并提出了差異化的政策建議。


(1) 因調查對象可能具有多重身份,各部分比例之和超過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湖北省| 峨眉山市| 惠水县| 周宁县| 松潘县| 漳浦县| 文山县| 嘉义市| 萍乡市| 台山市| 洪雅县| 正宁县| 怀柔区| 遵化市| 兴国县| 荆门市| 合川市| 高雄市| 荃湾区| 疏勒县| 剑川县| 云霄县| 章丘市| 泊头市| 张北县| 小金县| 兴义市| 青冈县| 民和| 新田县| 马鞍山市| 连山| 乌审旗| 绩溪县| 岐山县| 浦县| 苏尼特右旗| 梓潼县| 葫芦岛市|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