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絲毛紡織業
1.那石失的織造、用途及匠作機構
“那石失”是對波斯語詞的音譯,而其語源出于阿拉伯語。由于是音譯,所以又有納石失、納什失、納赤思、納阇赤、納奇錫、納赤惕、納瑟瑟等多種漢字異寫,一般指以片金線或圓金線為紋緯的織金錦或織金緞,是一種用金線顯示花紋從而形成具有金碧輝煌效果的織錦,其具體制作方法為:先將黃金打成金箔,用紙或動物表皮作背襯,再切割成強絲線的片金;也可將片金纏繞在一根芯線之外,即成圓金。那石失織品織造緊密,提花規整,與中國傳統的地絡類織物金段子有很大的區別。在出土的實物中,最典型的實例有甘肅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的一件團花紋的織金錦冠飾、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團窠對獅紋織金錦等,反映出元代回回等工匠高超的織造工藝水平,并為明、清兩代(1368—1911年)出現的更為復雜的加金織造工藝奠定了技術基礎,它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元代(1271—1368年)織造工藝的典型代表。
中國古代絲織物加金大約始于戰國,漢代以后進一步發展,唐宋時期織金技術已臻成熟。但織金錦的真正流行,要到女真族統治中國北部后才開始,到元代則達到極盛。元代極為盛行在絲織物上大面積地使用金線織造花紋,這主要是由于蒙古族的習俗愛好,以及元代上層統治者為了顯示自身的華貴而大力提倡的結果。
元時那石失的消費量極大,元廷每有朝會、慶典,或宗王來朝及歲行幸,皆舉行燕饗,赴宴者必須身穿皇帝所賜一種特制式樣的禮服,名曰“質孫宴服”?!百|孫”(78)一詞,意為一色服。冬夏之服有別。“質孫”服裝或許有貴賤之別,但總體要求顏色協調統一。據《元史·輿服志》記載,天子“質孫”冬服有十一等,第一為“那石失”,“質孫”夏服有十五等,第一為“答納都納石失(綴大珠與金錦)”,第二為“速不都納石失(綴小珠與金錦)”;百官“質孫”冬服九等,第一為“大紅納石失”,“質孫”夏服十四等,第一為“素納石失”,第二為“聚線寶里納石失”(79)。
那石失除用作質孫服的衣料外,蒙古貴族還常以此裝飾其車、馬、玉璽、綬帶等。如果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能工巧匠,如此昂貴的那石失是無法造出來的。蒙古騎兵通過長期戰爭,從被征服地區掠奪了數量巨大的黃金,這些黃金便成為大量生產那石失的物質基礎,而掌握了高超技藝的回回匠人就是那石失的設計師。
蒙元時期的納石失來自西域,并保留了在伊斯蘭教世界的舊名,但它更多的卻在中國織造。在已知的資料中,元代織造納石失的作坊大約有5所,它們皆為直隸中央的官府局院。其中,歸屬工部的有3所,即2個別失八里局和那石失毛段二局中的那石失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織造御用領袖那石失等段?!?a href="../Text/chapter3_0023.xhtml#jz_1_355" id="jzyy_1_355">(80)別失八里局設有全稱別失八里諸色人匠局,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設在大都,工匠來自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81),另一個僅被《元史·百官志》記錄,難悉其詳。不過從《百官志》排序來分析,它應當也是織造納石失的織染作坊。
歸屬為太子服務的儲政院系統的有2所,即弘州那石失局和蕁麻林那石失局。元太宗時,在弘州(今河北信陽)、蕁麻林(河北萬全西)成立由昭功萬戶都總使司下轄的弘州、蕁麻林“那石失”提舉司,秩從七品(82),負責織造那石失。從此,弘州、蕁麻林、別失八里成為元朝官方織造那石失的中心。
弘州、蕁麻林兩局,由鎮海等管理。鎮海管理初,“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既而得西域織金綺紋工三百余戶,及汴京織毛褐工三百戶”(83),負責織造那石失。后至元十五年,又“招收析居放良等戶,教習人將織造那石失”(84)。窩闊臺時,又命哈散納“領阿兒渾軍、并回回人匠3000戶住蕁麻林,兼受平陽,太原兩路達魯花赤,兼管諸色人匠”(85),并由哈散納、怯烈亦氏管理興和路蕁麻林人匠提舉司,設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照磨案牘一員。而織造那石失的主要工匠師,是不花刺著名工匠和天文學家馬合謀和3000多戶撒麻爾罕的工匠。
這些“織金綺紋工”與中國“童男童女及工匠”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從而使元代那石失的織造技藝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甚至超過了中亞、西亞的織造水平。
2.撒答刺欺的織造和匠作機構
根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成吉思汗時期,中亞忽氈(Khojend,今塔吉克斯坦列寧納巴德)商人販運織金料子、棉織品、撒答剌欺及其他商品,前來貿易。成吉思汗給每件織金料子付一個金巴里失,每兩件棉織品和撒答剌欺付一個銀巴里失。由此可知,忽氈的撒答剌欺和波斯的那石失是兩種不同的織物,但它們都屬于中亞絲棉織物中的精品。撒答剌欺是原產于中亞不花剌(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以北十四里的撒答剌出產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棉布料或不帶織金的絲織品(86),是僅次于那石失的一種高級衣料。
元政府十分重視撒答剌欺的織造,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組原練人匠提舉司為撒答剌欺提舉司,“秩正五品,設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以扎馬拉丁率人匠成造撒答剌欺”(87)。
3.速夫的織造、用途及匠作機構
“速夫”本是波斯文“Suf”的音譯,原指波斯人穿的一種羊毛織成的長毛呢,速夫傳入中國以后,深受蒙古王公貴族的歡迎,也是王公貴族參加“詐馬宴”時穿的僅次于那石失的重要服飾。據《元史·輿服志》記載:“速夫,回回毛皮之精者也?!痹榱舜罅可a速夫,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于河西等地設置了“織造毛段匠提舉司”,專門負責織造速夫等精致毛產品。
4.配飾制作
按元內府制及蒙古傳統,皇室和貴族服飾、帽履、旗簾以及許多生活用具、用品,都要鑲嵌名貴的珠玉寶貨,而回回人擅長珠寶經營的傳統,正好迎合了蒙古貴族豪奢生活的嗜好。因此,這一時期大量西域地區所產珠寶被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土。早在貴由汗時,西域使節“呈獻給皇帝的禮物中還有撐在皇帝頭頂上的那種華蓋或天幕,遍飾以寶石”(88)。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7就記載有許多來自西域的、不同名目的“回回石頭(珠寶)”。書中講,“回回石頭種類不一,其價亦不一。大德間本土巨商中賣紅刺一塊于官,重一兩三錢,估值中統鈔一十四萬錠,用嵌帽頂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寶重,凡正旦及天壽節大朝賀時則服用之,呼曰‘剌’,亦方言也。今問得其種類之名,具記于后。紅石頭,四種同出一坑,俱無白水:剌(淡紅、色嬌)、避者達(深紅色,石薄方嬌)、昔刺泥(黑紅色)、苦欄(紅黑黃不正之色,塊雖大,石至低者);綠石頭,三種同出一坑:助把避(上等暗深綠色)、助木刺(中等明綠色)、撒卜泥(下等帶石,淺綠色);雅鶻:紅亞姑(上有白水)、馬思艮底(帶石無光,二種同坑)、青亞姑(上等深青色)、你藍(中等淺青色)、屋撲你藍(下等如水樣,帶石渾青色)、黃亞姑、白亞姑;貓睛:貓睛(中含活光一縷)、走水石(新坑出者似貓睛而無光);甸子:你舍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細)、乞里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麗)、荊州石(即襄陽甸子,色變)”(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