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為晉名將當陽侯杜預(yù),郡望京兆杜陵,故其每自稱“杜陵布衣”。六世祖叔毗之前已遷居湖北襄陽,又自稱“襄陽人”。后因住于長安城南少陵原,遂自號“少陵野老”。其祖父審言,任修文館直學士、膳部員外郎,五言詩與沈佺期、宋之問齊名。父閑,為兗州司馬、奉天令。故自稱家世“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七歲作詩文,十四、五歲出入東都翰墨場。十九歲游晉,二十歲至二十四歲游吳越。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歸東都,舉進士,不第。次年復(fù)游齊趙,至二十九年始歸東都。天寶三載(744)于東都初識李白,翌年同游齊趙,締結(jié)終生友誼。五載,至長安。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就試,他亦去應(yīng)考。李林甫忌賢,盡刷應(yīng)試者。其后屢次上詩,獻《三大禮賦》以求進用。玄宗命待制集賢院、召試文章,然至天寶十四載(755)十月始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至此,杜甫已困頓長安十年,備嘗苦辛。十一月,安史亂起,次年六月玄宗奔蜀,其亦攜家逃難至白水。聞肅宗即位靈武,只身奔赴行在,途中為亂軍所得,拘回長安。至德二載(757)四月始脫身竄歸鳳翔,“麻鞋見天子”,被授為左拾遺。不久為疏救房琯,得罪肅宗,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關(guān)輔饑饉,七月,棄官西去,赴秦州,至同谷,不久轉(zhuǎn)道入蜀,于年底抵成都。自上元元年(760)起,杜甫居蜀八載,其間受到友人成都尹嚴武照料,曾于浣花溪畔營筑草堂,生活較為安定;亦為避徐知道亂而漂泊梓州、閬州等地。嚴武曾表其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人因此稱杜甫為“杜工部”。永泰元年(765),買舟出川,經(jīng)云安,因病留居夔州。大歷三年(768),去夔出峽,沿江至湖湘,輾轉(zhuǎn)于公安、岳陽、潭州、衡州間。五年夏,曾困于耒陽舟中;冬,病卒于潭(長沙)、岳(岳陽)旅途中。

杜甫留傳至今的詩歌有一千四百四十多首。少作《望岳》、《畫鷹》即不同凡響。困居長安十年,作《麗人行》、《兵車行》、《前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歌行,揭露朝政腐朽與民生苦況。安史亂起后所作《悲陳陶》、《悲青坂》、《北征》、《洗兵馬》、“三吏”、“三別”諸詩,更以其強烈的愛國熱忱和與下層民眾相通的思想感情,成為傳誦千古的不朽名篇。入蜀后詩作數(shù)量更勝于前,雖多涉自然山水、個人情懷,但關(guān)心時事蒼生仍一貫如前。而詩歌藝術(shù),尤其是律詩之法度技巧,則已臻爐火純青。代表作有《春水》、《卜居》、《壯游》、《遣懷》、《秋興》、《諸將》、《詠懷古跡》等。與王維、高適、岑參等盛唐詩人交往唱和,與李白齊名,稱“李杜”。韓愈《調(diào)張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謂其“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瘐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其詩善輔陳,多敘事,全面而忠實地反映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后人譽為“詩史”(唐孟棨《本事詩》)。風格則以“沉郁頓挫”為主而兼具多種色調(diào),且無論古近律絕、長篇短制皆精,故蘇軾評其為“集大成”(《后山詩話》引)。杜甫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其詩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人往往取其一端加以發(fā)展即可卓然成家,宋祁所謂“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新唐書·杜甫傳贊》)。有《杜工部集》行世,注本極多。

本書是本社中國文學鑒賞辭典系列之一。精選杜甫代表作品126篇,其中詩124篇,文2篇,另請當代研究名家為每篇作品撰寫鑒賞文章。其中詮詞釋句,發(fā)明妙旨,有助于了解杜甫名篇之堂奧,使讀者嘗鼎一臠,更好地了解杜甫詩歌成就之博大精深、沉郁頓挫、波瀾壯闊、切合現(xiàn)實。另外本書末還有附錄《杜甫生平與文學創(chuàng)作年表》,供讀者參考。不當之處,尚祈讀者指正。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

2011.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兰县| 栖霞市| 诸城市| 仲巴县| 闽清县| 滕州市| 荣昌县| 皋兰县| 泊头市| 九台市| 乐亭县| 比如县| 芦山县| 保靖县| 北流市| 罗甸县| 冷水江市| 临城县| 左贡县| 黄梅县| 卫辉市| 商水县| 陆良县| 烟台市| 镇沅| 金乡县| 共和县| 建平县| 安泽县| 苏尼特左旗| 安泽县| 隆回县| 西贡区| 土默特右旗| 三门峡市| 营口市| 明溪县| 邻水| 关岭| 荆门市|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