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視培養孩子的財商(2)
- 財商教育:我的孩子會理財
- 張振鵬
- 5544字
- 2013-12-31 15:02:57
不可否認,詹森雖然開始賺到了很多財富,但他卻是一個財商很低的人。因為他不懂得理財,即使他有再多的財富,但如果時常揮金如土,遲早有衰敗的一天。
一般來說,大凡事業上的成功往往會讓人產生自命不凡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很容易讓人鋪張浪費,最終導致慘敗的下場。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財商高的人,就要讓他學會成功理財,而且讓他在成功面前保持冷靜,在失敗面前永不退縮。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整天大肆揮霍、花天酒地、住豪華別墅、坐高級轎車的人不一定是富有者,因為收入并不意味著財富。即使一個人一年賺100萬,但隨即又將它們花光,甚至是負債,他仍舊不可能富有。
所以說,理財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讓孩子多為將來做打算,生活不要奢華,決不能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否則不但不會讓自己的財富增加,反而會失去已有的財富。
財商培養建議:
1.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在對孩子的財商培養中,“先苦后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擁有優良的財商,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看他是否能接受“先苦后甜”,是否能經得起誘惑而不動心。
事實上,能夠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特別是一些財商高的人,都能夠做到“先苦后甜”,能夠理智地抑制心理上的沖動。他們犧牲暫時的快樂,來換取未來更大的成功。
香港著名理財專家林一鳴博士建議父母嘗試做“先苦后甜”的實驗:跟孩子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能夠知道他是否是一個可以接受“先苦后甜”的人。首先選擇一種孩子最喜愛吃的東西,例如是一只美味的朱古力大雪糕,然后給他兩個選擇:選擇一,立刻把雪糕吃掉;選擇二:現在不吃,但明天可以得到兩個同樣的雪糕。
林一鳴博士認為,對于所有財商高的人,他們都會做出第二個選擇,也就是暫時抑制自己的欲望,選擇明天得到更大的利益。能夠接受“先苦后甜”的孩子,一般頭腦會較其他人清晰,善于抗拒誘惑和控制情緒,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長大后會取得巨大成就;相反,選擇立刻吃掉雪糕的孩子,則一般較易受眼前的誘惑所影響,容易放縱自己的沖動,放棄了將來更大的回報。要成為財商高的人,當然是選前者的機會更大了。
2.訓練孩子的分析能力。
要培養孩子的財商,父母還要訓練孩子的分析能力。每當孩子遇到“人生交叉點”的時候,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清楚,每項選擇的優點和缺點,特別是為什么明天得到的會比今天多,為什么要放棄眼前的利益,把目光放到更遠的地方。
當孩子有了較強的分析能力以后,如果再遇到類似上面的問題,他就會懂得思考,懂得比較不同選擇的結果,從而作出最明智的決定;當孩子學會分析問題后,他就會通過努力,自己存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等父母拿著東西送到他的面前,這時他就會更加珍惜這件東西的價值。
3.增加“先苦后甜”的難度。
當然,父母還可以增加“先苦后甜”的難度,讓兩個選擇的距離變得更遠,讓孩子更容易區分出兩者的不同。比如,可以把兩個選擇更換為:要么今天吃一支雪糕,要么明天吃兩支雪糕,外加到游樂場玩。這時候,孩子選擇“先苦后甜”的機會就會大一些。
有一點需要父母特別注意:凡出言,信為先。也就是說過的話就一定要算數,否則孩子就不會再相信“先苦后甜”的真實性。
別讓孩子患上“富裕病”
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這一點,在中國富裕孩子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今天很多父母可能都對“富裕病(affluenza)”這個詞感到陌生,實際上,這個詞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形成的,它發源于美國,由兩個單詞“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組合而成,主要是指由于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物質太豐富,造成孩子過度沉溺于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后遺癥的情況。
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在美國父母心中具有很權威的地位。2004年,該科學會出版了一本新書《About Children》(《關于孩子》),在書中,作者一共探討了將在21世紀影響美國孩子的46個關鍵議題,其中一個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目前,這種“童年富裕病”的現象在我國普遍存在,而且正在大肆蔓延。放眼望去,周圍的許多孩子都具備《關于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特征:狂熱地購物和花錢、物質需求的期望膨脹、對廣告的免疫減弱、自我概念依據服裝的品牌而定義……
很多人都認為:物質供給越多,人就會越發滿足。事實上并非如此,美國耶魯大學羅伯特·連恩教授在1970年就從事“幸福的喪失”的研究,研究發現: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物質匱乏時更為失落。
因此,用羅伯特·連恩教授的研究發現來看,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孩子,反而更可能是“滿足被剝奪”的一代。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這一點,在中國富裕孩子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據某城市晚報報道,2006年11月23日晚上,一全身名牌服飾的男孩在某步行街與多名警察發生了肢體沖突,現場的一輛警車被砸,滿地都是破碎的擋風玻璃。民警與男孩的母親上前勸阻,結果也被他打了。
目擊市民何先生注意到一個細節:男孩全身穿著耐克運動裝,質量很好;他的褲子口袋里裝得鼓鼓的,都是百元票面的現金!
據知情人透露,這名大鬧步行街,砸壞警車的男孩名叫陳程,家住重慶某鎮,今年15歲,是某中學初三學生。據派出所民警介紹,陳程的父親在鎮上開有很多工廠和賓館,是有名的富商,身家過千萬。工作繁忙的他有時一個月與兒子都見不上一面,陳程的學習生活都由母親照顧。
由于家境富裕,陳程平時的各種物質要求其母都會滿足他,而他的零花錢也比其他同學多很多。陳程平時成績不是很好,一星期以前,他沒有交作業,此事被不常見面的父親知道了,父親二話不說,立刻讓陳程的母親給他減少零花錢,以此懲罰他。
11月19日,陳程趁母親不注意,把家里的一張巨額銀行卡偷走了。回到學校后,他立刻請同班同學去吃火鍋,并取了兩千元錢給自己換了一部新手機。23日上午8點,發現丟失銀行卡的陳母與陳程的姨媽一起來學校找到陳程,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后陳程拋下母親,沖出校門跑掉,一去不回。23日下午3點左右,陳程學校老師和陳母配合尋找,終于得知陳程在重慶某步行街一帶游蕩,他們及時通知了警方。接下來便發生了陳程在步行街與警察發生沖突和砸壞警車的一幕。
陳程的班主任老師說,他是個體育尖子,運動會上鉛球冠軍向來都非他莫屬,100米還跑出過11秒的好成績。缺點就是心理比較脆弱,受不了失敗的打擊。
陳程最好的朋友之一,同學小A說:“他最害怕看見別人過生日!過生日請客的時候他都會喝酒,喝多了他總會哭。”小A還透露,每當陳程過生日時,他的父母總會給他一筆錢讓他請同學吃館子,但從來不參加。陳程常常苦笑說:“別的同學過生日都可以在家跟父母過,我就只有吃館子。”
從陳程的經歷來看,金錢代表不了父母對他的真正關愛,而只能讓孩子滋長對金錢的依賴心理,一旦他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話,他就會做出不正當的行為來。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主觀地以為,金錢就是對孩子的愛。
父母要知道,那些偉大的成功者沒有一個是被金錢培養出來的,即使他家財萬貫,他的父母也不會讓他過多地接觸和使用金錢,因為他們都懂得“別讓孩子患上‘富裕病’”的道理。父母只有用“窮困”去激勵孩子,才能讓他鍛煉出好品格,成就好人生。正如一位偉人所說:“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保持適度的貧窮。”
財商培養建議:
1.父母要提高對“富裕病”的認識。
只有對一件事情提高認識,才能更好地應對它。父母應該認識到,“富裕病”離我們的孩子并不遙遠,或者孩子已經患上了“富裕病”,“富裕病”對孩子的人生影響非常大。
根據美國有關部門所做的調查,繼承15萬美元的孩子中會有20%放棄工作,最終造成這樣的孩子一事無成。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我國更是很普遍,而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富裕病”在作怪。
一般來說,太過富裕的孩子不會主動為自己的未來作考慮,也不會為未來付出努力,所以,對他來說,他得到的物質財富越多,他就會越不滿足,甚至會失去奮斗的目標。所以,還是盡量讓孩子遠離“富裕病”。
2.盡早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財富教育。
正確的財富教育是應對“富裕病”的良方,而且這種財富教育一定要趁早進行。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建立起正確的財富觀念,他才能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
3.別讓孩子成為“漏斗型”愛的犧牲品。
不可否認,今天的孩子太過“幸福”了,有享受不完的“愛”。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在“漏斗型”愛的灌注下成長的,一個家庭只有1個孩子,卻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6個人的疼愛。
實際上,孩子真的承受不了這么多的“愛”,如果硬要讓孩子“享受”的話,他很可能會“吃不消”,從而在孩子體內產生“富裕病毒”。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如果您真的是為了孩子的明天考慮,就一定要給孩子做好“防毒”措施。
金錢會改變孩子的命運
巨大的財富對于一個不習慣于掌握錢財的人,是一種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們手中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有調查顯示,城市中90%的中小學生平時都有零花錢,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
教育專家指出,金錢就像一把雙刃劍,對孩子來說,學會合理利用金錢對他當然不會有害,但如果孩子不懂得正確使用金錢的話,金錢有可能就會把他引入歧途。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對金錢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么,金錢就會對他產生負面的影響。其實,這就正如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說的:“巨大的財富對于一個不習慣于掌握錢財的人,是一種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有一個叫李楠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家中型公司的負責人,母親是一家大型超市的主管,兩人的收入頗高,當然李楠手上也就不會缺錢花。從李楠很小的時候,父母在金錢方面對他是有求必應。每次全家一起上街,李楠必須讓父母帶他逛商店,而且喜歡什么就讓父母買什么,不管是好玩的還是好吃的,都是一路綠燈買下來,每次花銷都好幾百元。當然,李楠更是麥當勞、肯德基的常客。
很快,李楠上學了。因為他的父母都是高級管理人員,每天都特別忙,當然也就顧不上孩子了。他們經常給李楠錢,讓他自己在外面吃飯。結果李楠花錢上了癮,父母給他的錢本來是吃飯的,可他卻用來買了大堆的零食和玩具,并且帶到學校去招搖過市。慢慢地,同學們都很羨慕他,他也非常講義氣,一高興就請同學吃零食,讓同學玩玩具。后來,以至于同學們都叫他“大款”、“老板”,甚至叫他“老大”。
去年春節,李楠收了6000多元的壓歲錢。這一下子他可樂壞了,錢就花吧,才三天就花了一半。后來,父母發覺了李楠的揮霍無度,就把他手中剩下的錢全部沒收,開始控制他的零花錢。果然,李楠的零花錢從每月四五百元一下降到了一百元左右。他的父母也很高興,以為孩子真的懂事了。
可是,習慣了大手大腳花錢的李楠想起了歪主意,開始到學校附近的小賣店佘東西,然后記賬。他告訴小賣店老板,他家有的是錢,他肯定會還的,這時,李楠的同學也給他作證。于是,李楠又恢復了“花錢如流水”的日子,吃喝玩樂就是不學習。
為了還錢,李楠學會了跟父母撒謊。他不斷編造補課、買教材、買學習用品、同學聚會等謊言向父母要錢。當他有了錢就去揮霍。后來,李楠學會了曠課,在網吧里瘋狂地打游戲。在那里,他認識了幾個社會上的哥們兒。于是,李楠真的學壞了,因為他開始跟那幾個哥們兒一起盜竊,后來發展到了攔路搶劫的地步。最終,李楠被公安機關抓獲,處以勞動教養。
直到此時,李楠的父母才如夢方醒,他們非常后悔。李楠的母親說:“如果當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金錢教育,孩子也不至于走上了邪路啊!我們真是失誤啊!”
那么,一開始的時候,李楠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呢?他們難道不知道那樣會把孩子慣壞嗎?其實,他們有著跟絕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的想法,那就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小時候受了很多苦,如今條件好了,就再也不能讓孩子再過以前的窮日子了。
有關調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人的犯罪中,他們犯罪前的零花錢越多,去歌舞廳、游戲廳、網吧、洗浴中心等“青少年不宜”場所的比率就越高。這些人中因搶劫、盜竊等與“錢”有關罪行而鋃鐺入獄的占到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他們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得到良好的理財教育,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一位母親在痛心地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時這樣說:“孩子現在好吃懶做,成績不理想,喜歡上網玩游戲,在高檔商場花錢如流水……導致這些壞現象的原因都是金錢,都是金錢惹的禍。”
為了生計,王先生前些年經常在外奔波,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在兒子面前,他總有一種愧疚感。作為彌補,他總是給兒子很多零花錢。兒子在大學期間,每月的花銷是宿舍其他同學的兩倍。兒子向他要錢買電腦,換新手機,他從來就沒有拒絕過。
現在,兒子參加工作了,很少打電話回家。王先生和妻子守著一棟房,每天都感到孤獨和寂寞。每次長假,王先生就要求兒子回家看看,但兒子總以加班為由拒絕,每次通電話不到一分鐘,兒子就急著掛機。有時兒子也會打電話回家要錢,這也使得王先生很開心,因為這是兒子少有的主動給他們打電話。王先生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沒少疼愛兒子,并一直盡量做個好父親,兒子為什么就是不領情呢?
有關教育專家認為,實際上,王先生的兒子是不懂得感恩,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愛和關心,沒想過要回報與感恩。用金錢溺愛孩子,孩子就會認為,凡是他要求的父母都應該給,如果父母做不到,就是父母無能。
財商培養建議:
1.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
眼下,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智商教育,然而卻不關心孩子的金錢教育,甚至對此一無所知,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寵愛有加,不斷地給他零花錢。而對孩子“錢該怎么花”卻不加以引導,使孩子缺乏正確的金錢觀。
2.學會真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