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感謝20歲教給我的事
現在經常有人夸我“通透”,類似于“智慧”的意思吧,可有誰知道,“智慧”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和“聰明”不一樣,并不是先天具備,而是在后天被反復地打磨、試錯、思考和痛苦修正之后的結果。
比如,20歲時,我曾有一項吃力不討好的本事,叫“掏心掏肺說真話”,帶來無數麻煩,甚至闖了大禍。
那時,別人夸我有演講才華,我居然信了,掩飾不住沾沾自喜。剛入行教師職業的好友邀請我旁聽她的公開課,順便提點意見,我摩拳擦掌帶著筆記本去現場,要求自己一定認真記錄,提出最有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好友化繭成蝶。
于是,我提了8大點、12小點意見。
從她的發型到儀態,語速到吐字,課程準備到課堂提問,備課筆記到現場板書,語言條理到邏輯表達,每一條都找出破綻,仔細寫下自己的建議,我滔滔不絕地講述,只顧滿足自己的表達欲,沒有看到好友的臉色越來越難堪。
突然,她打斷我,尷尬地笑笑說:“筱懿,你這樣說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
我停下來,張大嘴看著她,舉著寫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我為你多用心,一刻沒停地記錄,你要不是我朋友,我干嗎為你好?”
好友一邊收拾桌子上的教案,一邊克制地說:“你這是提建議嗎?更像攻擊和貶損我,正常人都不會接受你這種對人好的方式。”
我們的關系為此僵了很久,我也痛苦了很久,后來終于明白:通常,人們一次能接受的意見不超過三條,甚至能真心接納一條,已經算虛心。所以,為什么要連珠炮一樣提建議呢?沒有效果的話等于白說,白說了的話,講出來有何用?為了顯示自己的認真和聰明嗎?
樹立一個敵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對他顯示出優越感,擺出一副“我比你強”的姿態。
而掏心掏肺說出來的那些真話,每一句都像一把小刀,傷人太頻繁,批評的話密度太大,別人根本受不了。
我和好友關系修復是在幾個月之后,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她也原諒了我所謂的“直爽”,我至今記得她對我說:
沒有人是傻子,自己的問題有多少,心里都有數,可是,被別人毫無顧忌地說出來,還說那么多,太傷人。
熱愛“掏心掏肺說真話”的我還有個大缺陷,就是架不住別人對我好。
別人對我展露出一分真誠,我恨不得雙倍返還;別人對我掏心掏肺說了一句真話,我必然投桃報李,說出一串真話。
我和很多人一樣,能防備住怪話和壞話,卻對別人的“真話”沒有抵抗力。
可是,那些不該說的“真話”,殺傷力才最大。
那時,我做老板的秘書,守口如瓶是基本的職業要求,但是,我卻在一件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上犯了大錯。
某天下班后,空曠的辦公室特別適合醞釀情緒,一位女同事對我敞開心扉,話題從明星八卦到自己的愛情和未來的規劃,推心置腹無話不說,氣氛真誠極了。于是,我的舌頭也沒打住,開始掏心掏肺說真話,無意間透露了一件小事:因為經常加班,我比其他員工多了一項交通補助,每個月多拿幾百塊錢。
我以為這事就算了。
結果不到一個星期,所有人都知道我多拿了幾百塊錢,包括老板。
這本來不是大事,卻是一項典型的小特權,同級別的其他員工非常有意見,大家都是聰明人,平時不多說,卻在工作配合、領導溝通等各個層面配合度打了折扣。
很快,老板把我叫到辦公室,狠狠批評,并取消了這項福利。
茨威格說過,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碼。那些免費的秘密才是最昂貴的籌碼,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歸根到底,免費分享秘密的人,不僅不注重自己的隱私,更想與我們交換其他隱秘信息,按照禮尚往來的原則,聽了別人的八卦,作為回報,最好也把自己的私事告訴對方。
交換秘密的風險在于,當隱私公開時,不僅和一位所謂的朋友反目成仇,這些隱私帶來的負面影響更不可能短期就消散。
恰當的距離感和神秘感,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保護。成年人之間,友情從來不會來得那么迅速,總要經過時間的流淌,磨平心靈的棱角,沉淀出信任與安全,相互才會吐露心聲。太容易敞開心扉的人得離他們遠一點,我們必須明白——身邊人的隱私是雷區,明星的軼事是談資。
所謂“秘密”的原則,在于距離的遠近,可以暢談世界,但對近在咫尺的人,最好不要多話。
魯迅寫過一篇特別精彩的散文詩叫《立論》: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如果既不不想說謊,也不想遭打,那得怎么說呢?
魯迅在文章中的答案是,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 he, hehehehe! ”
寫得好生動。
20歲時,我們自以為客觀真實,覺得真相大過天,不管別人愿不愿意聽,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像喝酒先干為敬,逼著別人也得“真誠”。
年紀漸長,才覺得不是所有真相都有意義,沒有作用的真話,何必刻意說呢?
從“掏心掏肺”到“沒心沒肺”,中間就隔著幾句不該說的話。
有些人并不是聰明,而是比別人更早犯傻,摔得四仰八叉,于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了自我總結。
比如我。
所以,在今天你打開的這本書里,我寫了很多自己20歲時掉過的“坑”,摔過的跤,做錯的事和走錯的路,很想溫柔地提醒你:此處有詐,請繞道。
你現在困惑的,是我當時經歷過的;你目前迷茫的,是我曾經思考過的。我不相信捷徑,但我或許了解方法。
我也不想談大道理,但希望和你分享具體的解答和思路,陪你避開生活與職場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愿你對愛人有軟肋,對對手有盔甲,對朋友情深意重,也能避開對手的明槍暗箭,既兇狠,也溫柔。
書短情長,見字如面,望你喜歡。
李筱懿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