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2種方式 靜下心來傾聽孩子(3)
- 換種方式與孩子溝通
- 張振鵬
- 3895字
- 2013-12-31 11:09:45
當在聆聽孩子沒有明確表達出來的思想時,一方面注意來自孩子的線索,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自己對孩子的內心的直覺,而這種直覺的建立,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而成的。應該說,憑著父母的細心察覺,做到這些并不會太困難。
親子溝通小貼士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一定要能聽出孩子沒有明說出來的思想情感。有時候,孩子會出于自尊心方面或其他原因的考慮,不愿意或者認為沒有必要直接說出內心深處的想法,但他又特別希望父母能夠明白他的想法。這時候,他就會改變說話的方式,以給父母暗示。所以,父母要注意聽孩子這些不太明顯的話中“信號”,從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關注和關愛。
傾聽孩子需要有耐心
有一位母親,每天晚飯后她都會帶著8歲的兒子出門散步半個小時。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就像一只歡快的小鳥,喜歡在媽媽耳邊嘰嘰喳喳地說一些在學校的活動情況。比如,他又被老師表揚了,某位老師特別愛關心同學了,某位同學在課堂上鬧了一個小笑話等。如果孩子在學校受了什么委屈或是犯了什么錯誤,他也會在母親的耐心傾聽下一吐為快。
這位母親也會針對孩子所說的具體情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一天的得與失,并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比如,要孩子知道哪些需要繼續發揚,哪些需要克服修正。這樣,孩子散步回家后的心情怡然,做家庭作業時也會更加順心順手。
這位母親的做法無疑是成功的,值得廣大父母學習。因為她找到了一種在輕松氛圍中耐心傾聽孩子的方式,而且她也沒有因為孩子滔滔不絕而厭煩,更沒有因為孩子在學校不好表現而批評孩子,而是一直做著一個十分有耐心的傾聽者。
現代教育學家提倡父母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父母需要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談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暢所欲言,父母也會在這一形式的過程中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并適時、適宜地給予孩子必要的點撥。這樣,一方面能使孩子在心理上獲得一種信任與尊重感,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從小練就一種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所以,父母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特別是孩子在發表見解或有火氣的時候,更需要耐心傾聽,要給孩子提供表達情感的機會,從而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在成人世界,有一種人特別受大家歡迎。因為在聽對方說話時,無論對方的地位高低,講得好壞,他們總是耐心專注地傾聽,非常重視對方,而對方也會感受到這份重視與尊重。
父母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經這樣耐心地傾聽過孩子呢?當孩子主動向你訴說時,你是否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讓孩子暢所欲言,宣泄心中的郁悶呢?實際上,孩子在向父母吐露心聲時,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這是親子溝通的好機會,父母應該好好利用這樣的機會耐心地傾聽孩子,與孩子懇談。這樣,孩子的問題就會少得多。
比如,可以每個星期召開一次家庭會議,讓孩子對一星期來發生的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感想。一旦孩子能把心中的情緒宣泄出來,他的心理就會比較健全,性格也會比較開朗。以后孩子再遇到困難時,就會主動與父母溝通。對孩子來說,這樣也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所以,當孩子想跟父母說點事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地傾聽,不要與孩子爭論,不要主觀評價孩子的談話。否則,孩子會感覺父母不夠重視他,他的心也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親子溝通小貼士
父母要想真正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還應該注意在孩子傾訴時做出認真傾聽的表情和姿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在表達內心的心意時,所用措詞不管多好聽,最多也只能傳達7%的心意,表達時的語調能傳達38%的心意,而當時的表情和姿態卻能夠傳達55%的心意。可見,一個人專注的傾聽表情和姿態在傳達心意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當孩子主動向父母傾訴時,父母應該做出認真傾聽的表情和姿態。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興奮,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重視和尊重,同時,他也會努力提升自己,會更喜歡與父母做更多的溝通,從而有利于培養他自我肯定、自我認同的人格特質。
必要時,重復孩子的話
約翰先生獨立經營著一家大公司,因為管理得很好,公司效益一直非常不錯。遺憾的是,他卻對自己的兒子小約翰無計可施。在父子倆之間就好像存在一個大峽谷,怎么也跨越不過去。每次見面,他們說不了三句話就會陷入僵局。
一天,又因為一點小事,僵局再次發生。就在雙方爭執得面紅耳赤時,小約翰突然停了下來。接著,他一字一句地說:“爸爸,你能不能把我剛剛說過的那句話重復一遍呀?”
“啊?”約翰先生愣了一下,他怎么也想不到兒子會有這樣的要求。“你說……你說……做父親的太能干,總是瞧不起兒子。”約翰先生快說不上來了。
“不對,您說錯了!再仔細想想,我是這么說的嗎?”
“好小子,你敢這樣對我說話!我怎么知道你剛才怎么說的?你自己說過的話,你自己為什么不再說一次,還問我?”
小約翰突然笑了:“爸爸,您看,我說什么您都沒有認真聽。您說過我們需要溝通,可我說的話您都沒聽進去。要不,爸爸,我們再來一次吧!我再說一遍,然后您重復一遍;接著,您再說,我再重復您說的話,您看這樣好嗎?”
“我哪有那么多時間重復來重復去的!你真是要氣死我了!”
“爸爸,還是試試吧,要不我們老會吵來吵去的!您再想想我剛才怎么說的好嗎?”
約翰先生想了一下,終于承認:“我確實想不起來了,你再說一下好了。”
“好吧!我說,父親很能干,兒子一方面十分佩服你,一方面也很害怕你,心里有些壓力。”
約翰先生冷靜一想,兒子說得合情合理,自己怎么老是那么激動呢?
當天晚上,約翰父子倆竟然談了兩個多小時,沒有吵架,也沒有紅臉,這樣的場景是以前從沒有出現過的。借助這樣的溝通,父子倆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后來,小約翰有什么事情都會跟父親商量。
教育孩子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與孩子談話。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在與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但是,令很多父母感到困惑的是,自己這樣辛辛苦苦地教育孩子,而孩子卻不以為然,常常把父母的教育看成嘮叨,甚至還因此拒絕與父母溝通。
原因是什么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呢?當然,一定有很多父母會認為問題是孩子的,與自己沒有什么關系。實際上,這是非常錯誤的,問題恰恰出在了父母的身上。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我能把孩子剛說的話重復一遍嗎?”如果不能,那就證明自己沒有用真誠心去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沒有用心去體會他的感情。
所以,在必要時,父母應該重復孩子說的話。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認真聽他的訴說,沒有敷衍他;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在勸說孩子之前,把孩子的意思重新整理消化。這時,父母就會發現,自己與孩子做一些“重復剛才說的話”的溝通之后,與孩子的關系就會更進一步。
親子溝通小貼士
在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父母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重復一下孩子剛剛說的話,也可以把孩子的意思總結出來,這樣很容易與孩子產生共鳴,孩子會更愿意與父母溝通。而且,父母也可以確保領會孩子傳達的信息的重點,從而有的放矢地解答孩子的疑問。事實證明,這樣的溝通方式對親子溝通是非常有益的。
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
10年前,章啟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他的母親總結了教育他的經驗,并在一本書中這樣寫道: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那幾天我兒子很興奮,因為學校里正籌備藝術節。兒子是個外向的孩子,每次吃晚飯時都要和我們說好多班里的新鮮事,他說藝術節有一個花展,他們班負責拿花,是那種盆花,他向老師報名要拿一盆菊花。雖然他說了兩次,并一再叮囑,可我還是忘了去市場買。那天我母親病了,我一下班急著去看我母親。我兒子哭了,很傷心。我一再安慰他,并給老師寫了信,解釋原因,可他還是很傷心。那兩天,他在吃晚飯時話都很少。第三天晚上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下次再有這樣的事,您一定要寫下來,那樣您就不會忘了,就像我記作業那樣。”他只有9歲,我忽然覺得自己是個失職的母親。
從那件“菊花事件”之后,我忽然意識到了:我和兒子需要進一步的交流,因為孩子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更多的時候他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幫助。使孩子過度的自立會讓孩子誤以為我們對他漠不關心,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而且更重要的是會僵化我們兩代人之間的交流。
學校里少了一盆花照樣美麗,但孩子少獻了這一盆花就少了一次得到愛的機會。也許我當時只懂得了“傾聽”,還未掌握傾聽的藝術,不能選擇出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然而親子間的交流應從傾聽開始,傾聽才是愛的表現。
德國著名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我在教育小威特的過程中,漸漸掌握了一些與孩子進行溝通的經驗,其中之一我稱之為‘傾聽的藝術’。”可見,傾聽孩子的心聲很重要。
所謂傾聽孩子的心聲,就要求父母學會用心去聆聽,而不是隨意呵斥孩子,當然更不能喋喋不休地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在表達自己的心聲時,他只希望他對面的人是一個傾聽者,而不是一個訓導者。
孩子的思想一般都會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果父母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就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孩子,當然跟孩子也就不會有很好的溝通。正如教育家周弘說:“想要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不會或者不知道傾聽,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連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談何溝通?”
傾聽孩子的心聲一定是經常性的,不能任由父母的心情與時間。父母心情不好時,要努力調整,不能影響孩子的心情;如果時間緊張,也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傾聽孩子,因為沒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情了,正所謂“至要莫若教子”。
親子溝通小貼士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講的話都是無稽之談,其實不然。一位教育家指出,如果現在父母能傾聽孩子所關心的事,將來當他到十幾歲后也能分擔父母所操心的事。這兩點是密切相關的。而且,傾聽孩子的心聲就能順暢地打開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所以,父母一定要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